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426章 九品中正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王谢两家都是这项制度的极大受益者,所以王凝之说完后,谢安面带玩味地看着他。

“你这是夺了世家的田产还不够,连根都想斩断啊。”

王凝之解释道:“叔父这可就冤枉我了,世家子弟良莠不齐,我加一道考核,也是本着为天下、为百姓负责的态度。”

“在我这就别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谢安摇摇头,“不过我建议你缓缓,大家都不傻,肯定能看出你的目的,别一到京城,又弄出乱子。”

王凝之说道:“知道,我会先让范武子整顿太学,选任博士,扩大学校规模,然后奏请陛下,重新设立国学,主要招收世家子弟。”

一百年前,武帝司马炎曾于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专门培养贵族弟子,只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这也是门阀士族形成的标志之一。

谢安想了想,叹道:“将世家子弟招到国学,再用寒庶出身的太学生将他们比下去,你这招够狠的,关键世家子弟肯定会上当。”

眼下世族和寒庶泾渭分明,以世家子弟的傲气,一旦太学招入了大量寒庶子弟,他们就不会去了,只会选择国子学。

“我还要下令各州郡,开设乡学,广招学子,”王凝之补充道:“世家是厉害,基础好,但我人多,总能慢慢扭转局面的。”

谢安挥挥麈尾,“你知道这事不能急,那我就放心了。”

他是个佛系的人,王凝之的举措虽然针对世家,但以谢家的关系和底蕴,只要不出造反那样的诛族罪过,往下维持几代绰绰有余,再往后,就不在谢安的考虑范围了。

王凝之如他所想的那般解释道:“这事急不来,现实就是当下的人才多在世家,我无非是想给寒庶子弟开一个小口子,并不是要将世家从云端打落。”

谢安伸了个懒腰,“没想到你入京的第一件事,居然盯上了教育。”

“算是吧,”王凝之笑道:“我长久不在京城,大家恐怕都当我是武夫了,这不得让京城的人重新认识一下我。”

谢安摆手送客,“好了,你去吧,陛下那边客气点,别闹得太难看了。”

王凝之再次表示了感谢,谢琰送他出门。

回来后,谢安问儿子:“叔平的提议你觉得怎么样,你想去阿羯那边吗?”

“想去,”谢琰立马答道:“从王叔平的布局来看,朝廷迟早会搬到洛阳去,如果想做点事,就不能一直待在扬州。”

谢安笑着点点头,“那就去吧,你这话不错,以后的扬州,就只适合我这样归老田园之人了。”

谢琰犹豫了片刻,还是忍不住问道:“王叔平如此重用我们谢家,以后会不会有问题?”

“你都这么想了,那能有什么问题,”谢安叹道:“他看人之准,世所罕见,他能信任我和阿羯,就是知道谢家人不贪恋权位。”

谢琰想了想,苦笑道:“原来如此,我就说为何他连王家人都不怎么用,但是对幼度却异常信任。”

谢安点点头,闭上眼,靠在榻上休息起来,边上的乐曲声重新奏响。

谢琰缓缓地退了出去。

翌日,王凝之上朝,递上了自己掌握朝局后的第一道奏疏。

“……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班下州郡,普修乡校。雕琢琳琅,和宝必至,大启群蒙,茂兹成德……”

参加朝会的大臣们一边听着,一边互相交换眼神。

和谢安一样,王凝之的这一手令他们有些意外。

不是土地、百姓或者税赋这些他们担心的问题,而是对教育进行了改革,甚至都不能算改革,毕竟国子学在开国时便设立过了,王凝之只是重建。

御座上的司马曜面无表情,心里却稍稍安稳了一些,因为这道奏疏不是针对他的。

内侍宣读完,殿中一片安静。

王凝之出言奏道:“自中原沦陷以来,太学形同虚设,礼乐缺失,无以展现王道,教化戎虏,如今夷狄之国尚且知道尊崇儒教,兴建太学,朝廷怎可不加以重视,招揽天下之材。”

在场之人对此都没有异议,司马曜也没有反对,甚至提出自己将亲赴太学和国子学视察,勉励众学子。

于是王凝之的第一条上奏顺利通过,由范宁和车胤分掌太学和国子学。

这是王凝之深思熟虑过的,范宁出身名门,反而能做到有教无类,而车胤出身寒门,却一副名士风范,在世家之中的声望更高。

论学子数量,扬州远超洛阳和关东,所以这道政令一出,在江东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布下这步棋之后,接下来就是等待考核,然后王凝之从中推选合格的人才入仕,就可以慢慢动摇现有世家充斥官场的局面。

王凝之能做到的极限,就像他和谢安说的,对州郡的中正选拔出来的人才进行考核,如历史上隋朝设置进士科所做的那样。

将这件事布置下去后,王凝之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北方的战事。

郗恢抵达平州后,接替了沈劲,和朱序一起进攻高句丽。

沈劲则返回幽州,加强与燕国接壤地区的防御,上党的邓遐同样如此,亲临上党关,对各处关隘进行检查。

一旦王凝之对燕国开战,这些地方既是危险地带,又是可以配合进攻的要道。

弘农的谢玄和上洛的桓石虔已经增兵,大批的粮草辎重也正慢慢向弘农和陕城一带运送,战争的乌云重新笼罩在黄河两岸。

如此大的阵仗,慕容垂早早便探得消息,抵达河东郡视察。

他判断到王凝之要对他出手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快,王凝之居然一边返回建康夺权,一边部署对他的攻势。

慕容令一脸担忧,燕国的地盘太小了,虽然地理位置很好,但能征集的兵力实在有限。

“阿爷,要不要派人去长安?”

慕容垂站在蒲阪的城头,“不用了,秦主苻坚肯定会出兵的。”

“可我看阿爷的神情,好像不是很看好,”慕容令问道:“难道我们两国联手,也不是王凝之的对手吗?”

慕容垂转身看向洛阳的方向,那里有一座正在修筑的新城,王凝之的野心和抱负一览无余。

“王凝之一直在壮大自己,以比我们更快的速度,如今的他,确实可以同时和我们两国开战了。”

秦国拿下了西凉之地,燕国抢夺了漠南草原,可王凝之不仅吞并了平州,还顺利拿到了晋国朝廷的话语权。

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强大自身,可王凝之的优势还是越来越大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