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157章 唯才是举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金墉城。

王凝之检查完司州的账目,陷入了沉思。

谢道韫在边上惴惴不安地看着他,等了好一阵,终于忍不住问道:“怎么了,有问题吗?”

王凝之摇摇头,“没有,我是在想接下来的行动,能调动多少人。”

谢道韫舒了口气,“你这表情,我还以为账目不对呢。”

王凝之放下册子,笑道:“这些年,司州的人口和耕种土地不断上升,都是你在操持,我很放心的。”

“没出错就行,”谢道韫叹息道:“管理这么大地方,这么多人,我经常担心哪里做得不好。”

“你能这样想,就肯定能做好,”王凝之有些感慨,“司州百废待兴,百姓们的要求很朴素,你不要顾虑太多。”

谢道韫深有同感,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突然分得数十亩土地,他满脑子想的就全是好好耕作,积攒家财,娶妻生子之类,官府只需要持正,百姓们就会拥护。

两人随意聊了几句,说到寒门入仕的事。

谢道韫提起郭敬,“他如今在县令位置上做得不错,让不少书院的学生引为榜样,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

论出身,郭敬连寒门都算不上,他是部曲子弟,说难听点就是家奴。

王凝之反驳妻子,“在江南,他连县令都是奢望,但在我这里,只要做得好,不论出身,我一样提拔。”

谢道韫摇头道:“郭敬是你身边出去的,没有说服力。”

“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世家大族的那一套,”王凝之笑道:“百姓们才不在乎官员的出身,那是朝廷的想法。”

谢道韫不解道:“只要你松口,建康的世家有的是愿意将后辈送到司州历练的,你何必在这些事情上多花心思?”

“不能开这个口子,”王凝之解释道:“按我的想法,要唯才是举,那些过来熬资历的世家子弟我肯定看不上,到时候百姓遭殃不说,我将这帮人遣返,更得罪人。”

谢道韫谨慎道:“唯才是举这种话在外面就别说了,容易引来非议。”

王凝之怔了一下,无奈笑道:“还真是,我是得小心点。”

唯才是举这话出自曹操的《求贤令》,结合王凝之现在的情况,确实有点让人联想。

不过口号不能喊,做还是要这样做的。

如今在王凝之麾下,有王操之和范宁这样的高门子弟,有沈劲和邓遐这样的世家武将,也有刘牢之和刘德秀这样的寒门,郭敬和郑遇这样的庶民或者流民。

在高速发展的司州,出身的因素被弱化,大家更看重的还是能力和功劳。

隔日,王凝之在书院会见了前几批外出担任小吏的学生们。

他和范宁作为考官,查看众人的工作报告,听取他们的心得体会。

郭敬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如今已是偃师县的县令,其他人追赶的目标。

王凝之对范宁的教育成果很满意,赞许道:“武子多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终于开花结果了,功劳不在攻城略地之下。”

范宁已到而立之年,身上的理想主义与青涩逐渐褪去,笑道:“那也得使君给他们机会,为出仕而读书,确实比为知礼明义而读书更有说服力。”

“就是这个道理,”王凝之说道:“你首先要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未来,才能让百姓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院。”

范宁感慨道:“是啊,能出仕固然是最好,就算不能,会读书写字,他们出去谋个差事也不难。”

在这个遍地文盲的时代,上过学的人已经领先一大截了。

郭敬从一群学弟的包围中挤了出来,走近与王凝之和范宁见礼,又对坐在后面的王殊笑着打了个招呼。

王凝之点头笑道:“不错,没给我和先生丢人。”

郭敬不好意思道:“先生教我如何做人,使君教我如何做官,我一直记在心里,片刻不敢忘。”

“很自信嘛,不过偃师在金墉城边上,说服力不够,你敢不敢换个地方试试?”王凝之笑道。

郭敬昂首道:“有何不敢!”

“很好,”王凝之立马道:“你这几天交接一下,我过阵子要去上洛,你和我一起去。”

郭敬的眼神一亮,“使君是要我去峣柳城吗?”

“当然不是,”王凝之怪道:“怎么,你还想上战场?”

郭敬在王凝之面前素来是胆大的,“当年在使君身边,我什么没见过,使君让我去哪,我就去哪。”

“你就去上洛任职,”王凝之纠正他的观念,“不要想着战功更大,在我这,刘长史和你先生这样的人,和那些将军一样重要。”

郭敬挨了训,老实地低头应了。

王殊在后面对他挤眉弄眼地做鬼脸。

王凝之回头发现了儿子的小动作,无奈道:“你俩去吧,我和你们先生再说会话。”

王殊立马站起身,拉起郭敬就跑到学生堆里去了。

“使君这是要千金买骨?”范宁等他们走远,开口问道。

郭敬虽然有能力,但是上洛的重要性毕竟不同一般,那里即将成为进攻关中的中转站。

“也不全是,”王凝之斟酌了下,回答道:“洛阳这边运转正常,但荥阳、河内和上洛等地官吏的缺口很大,我是想看看大家对出去任职的态度如何。”

就像谢道韫说的,郭敬是王凝之身边出去的,很难起到千金买骨的示范效果,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任人唯亲,所以王凝之想将他调到苦一点的地方去。

上洛靠近前线,全是地广人稀的山地,又是新收复的,做起事来肯定困难重重,相比在偃师的按部就班,情况要复杂得多。

范宁懂了,洛阳已经步入正轨,下一步该是发展周边的几个郡了。

均田制的前提是得有空余的土地,这一点在司州不是问题,洛阳虽然被分得差不多了,但周边的几个郡还空着不少。

能分地,就会有人来,就会有粮食,有赋税和劳役,有兵员,然后继续扩张土地。

眼下的司州,就是这样的一套运转体系,简单粗暴,还有不少隐患,但十分高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