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261章 天子病重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邺城皇宫,各地的奏报纷至沓来,摆在了燕主慕容暐和太后可足浑氏的面前。

全是坏消息。

邓遐攻破了邺城以北的临水县(今邯郸市磁县),兵锋距邺城已经不足三十里;

沈劲占领了上次被王凝之交出的林虑县,山中小县城,谁来都开门;

刘牢之的骑兵再次出现在邺城城郊,京畿百姓纷纷逃往城中躲避;

谢玄围攻长乐城数日,城池岌岌可危,幸亏慕容德率军支援,这才勉强保住城池不失。

可足浑氏拿着军报的手都颤抖起来,“好啊,太傅手握大军,居然稳坐安阳,对四处的战火不管不顾,真是岂有此理。”

慕容暐替慕容评解释道:“上党的晋军,翻山越岭而来,只要宜都王防守得当,看似凶险,实则不足以威胁到邺城,太傅坐镇安阳,是为了挡住晋军的主力。”

“那也不能放任敌军在京畿肆虐,”可足浑氏不满道:“京中还有十万禁军,可分出几万人,先夺回北方的临水县,稳定民心。”

慕容暐点头同意,问道:“那派谁领军前往?”

可足浑氏想了下,慕容臧曾被晋人俘虏,慕容冲还小,宗室无人,那就派个老臣出马吧,于是说道:“太尉皇甫真老成持重,可以解决目前的危局。”

燕国这些年人才凋零,慕容恪、阳鹜和悦绾等重臣相继离世,慕容垂被逼走又带走了一批人,朝中还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年轻时战功彪炳的慕容评和四朝元老皇甫真了。

慕容暐当即下诏,命皇甫真领军五万,攻打临水县,拱卫邺城北门,同时传令宜都王慕容桓,让他向东推进,阻止沈劲和刘牢之的骚扰。

相距不远,邺城的动静瞒不过王凝之的耳目。

他直接拔营而走,率领大军向安阳以东的长乐城移动,摆出支援谢玄的架势。

王凝之这么一动,慕容评和慕容德同时做出反应。

慕容评率军沿洹水东进,继续相隔一段距离,紧跟王凝之的大军。

长乐城在洹水北岸,慕容评背水结阵,阻拦王凝之大军渡河。

慕容德则率军后撤,脱离了和谢玄的交战。

他不信任慕容评,担心王凝之率军绕道后方,截断自己的退路。

事情正如他所想,王凝之与慕容评僵持一日后,再次向东南方向移动,前往内黄。

洹水和白沟在内黄以北交汇,王凝之绕了个远路,照样可以渡河。

这下慕容评犯难了,继续跟着王凝之,那就让出了安阳;不跟着吧,长乐城有失,晋军肯定会以此为据点,通过河道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过来。

到那个时候,慕容评的拖延战术就失去了意义。

思量再三,慕容评一边向朝廷请求援军,一边回师安阳,但留下四万人驻守在长乐城外,配合慕容德一起进行防守。

王凝之诱敌失败,在内黄休整两日后,率军来到安阳和长乐城之间安营。

谢玄带着兖州军向他靠拢,两支队伍隔着洹水相互呼应,暂时放弃了对长乐城的进攻。

邓遐这边,得知皇甫真率五万大军赶来后,将临水县洗劫一空,率部返回了太行山东麓的涉县。

刘牢之担心被慕容桓的大军包围,也率骑兵撤回林虑县,和沈劲合兵一处。

王凝之组织的第一轮进攻告一段落,在燕国用优势兵力封锁各处后,他暂时没想到更好的破局办法。

现在可以一试的,是像历史上的王猛那样,集中数员猛将用骑兵向慕容评的大阵发起突击,以求正面击溃对手。

但慕容评现在没有因卖水卖柴而失去军心,邺城还没有逼迫慕容评出战,王凝之也没有秦国那么强大的骑兵,所以他对这一招并不看好。

思来想去,王凝之决定再耗一阵,加大邺城对慕容评消极应敌之策的不满,从而寻得战机。

他传信刘牢之,命其率骑兵北上,与邓遐合兵,进攻广平郡的武安和邯郸等地,又与谢玄商议后,命朱序带着青州军南下,取道顿丘,进攻阳平郡。

进一步扩大战场,分散燕军的防守力量,尤其是夹在长乐和阳平郡中间的慕容德,让他东西不可兼顾。

北方战火交织,酝酿着下一轮大战的时候,建康城再次出现变故。

五十三岁的司马昱病重,快不行了。

他被桓温推上皇位,本以为要成为一个实行禅让的亡国之君,没想到被王凝之一通操作,桓温退回了姑孰。

可王凝之也不是什么好人,在北方做大做强,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还趁机夺走了建康边上的晋陵郡。

被臣子轮番到家门口逞凶,哪怕是司马昱这样的泥菩萨,也又急又怒,最终一病不起。

这其实还遂了他的意,死了好啊,不死还不知道后面有什么更屈辱的事在等着他。

谢安、王彪之和王坦之等人则犯起了愁,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不容易桓温消停了,王凝之北伐去了,大家过了几天舒心日子,结果皇帝又不行了。

真是当个吉祥物都干不好。

几人私下商议,王凝之这回肯定是鞭长莫及、指望不上了,不知道桓温会怎么利用这次的皇位更替一事。

王坦之提议,“我看不如主动点,就说陛下不豫,下旨召大司马进京辅政,趁天子还在,我们尚可控制局面,先定下新皇继位之事。”

“他要是来了不走,我们可没有办法,”王彪之烦恼道:“上次的废立,庾氏和殷氏惨遭屠戮,这回不知道轮到谁家?”

谢安笑道:“我赞同文度的意见,还要以事态紧急为由,接连多发几道诏书过去,催促大司马赶紧过来。”

几人都是聪明人,一下便懂了谢安的意思。

越是这样,桓温越会多疑,越不敢来京城,等拖到司马昱驾崩,太子司马曜顺利继位,朝廷也算是度过了这一关。

桓温这个人,还是容易拿捏的。

王坦之又问:“要不要以国丧为由,诏令王叔平回转?”

可怜的司马昱还躺在病榻上,大家都开始盘算怎么利用他的死做文章了。

谢安摇摇头,“叔平不会听的,这种时候,就算桓元子再来建康,他也不会中断伐燕。”

相比收复失地,这几人更愿意朝局稳定,可惜王凝之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不过不管他们是否下诏,天子病重的消息还是通过王献之和王肃之,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北方的王凝之这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