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54章 过洛阳城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回家后,谢道韫还有些激动,她的学识都是来自家学,像这样大庭广众之下听人授课,她还是第一次。

王凝之和范宁一样,对授课效果不甚满意,有些惆怅。

谢道韫看到后,过来问道:“你是觉得百姓们听不懂,枉费了这番安排吗?”

“范武子花了不少心思,已经将《春秋》讲得通俗易懂了,我觉得百姓们还是能接受一点的。”

“那你怎么一副不满意的样子?”

王凝之一本正经地说道:“那说明我不满足于现状,有更高的追求。”

谢道韫无视他的怪话,自言自语道:“我想想,不是因为百姓听不懂,那就是因为你别有用心,你是想借授课吸引百姓去陆浑,对不对?”

“很接近了,再猜。”

谢道韫眉头紧锁,凝神思考,双眼不停地眨巴眨巴。

王凝之伸手抚平她额头的川字,笑道:“确实是吸引百姓,但我想吸引有学识的人,而不是听说书的人。”

谢道韫推开他的手,“那可不容易,有才学的人谁会愿意来这里。”

“范宁不就来了,我给不了县令,可佐吏还有位置。”王凝之说着,自己都摇了摇头。

谢道韫果然笑道:“一个荒废的小县城,百姓都还没有。”

言下之意,谁会愿意来这种地方当个佐吏?县令还好说,权当熬资历,佐吏可没这一说,他们就没那个升迁通道。

不管哪个世纪,最重要的都是人才,王凝之真是在想尽一切办法了。

范宁的《春秋》每日一讲,百姓们从远远观望,到需要提前占座,撇开效果不谈,场面还是很震撼的。

大多数人就当是听书,凑个乐子,极少数才能听进去最后的义理。

一个月之后,范宁带着五百户离开,前往陆浑,太极殿前的这轮授课宣告结束。

结果嘛,就像王凝之说的,聊胜于无。

不过以此为契机,王凝之在金墉城内办了个乡学,招八到十五岁的孩童入学。

范宁去了陆浑之后,政务之外,讲学不缀,名声慢慢地传了出去,至少让江南人知道,中原还有这么个地方。

王凝之一计不成,打算走名人路线,写信邀请谢安北上游玩,将陆浑周边的山水吹了个天花烂坠。

谢安正好在寿春待得无聊,眼下又没什么事,于是愉快地接受了邀约。

让王凝之无语的是,谢万也跟着一起来了,他身为豫州刺史,就这么潇洒地陪着兄长离开了自己的管辖区域。

不过谢安都出来了,谢万留不留在寿春也没什么区别,真有事他还不如不在。

两兄弟出来玩,自然是沿颖水坐船北上,王凝之和谢道韫到嵩山脚下接到人,先带着他们游历了一番嵩山。

当然,山上是没有少林寺的。

嵩山下来后,众人改坐车前往洛阳。

看到庄稼地里的宫殿,谢安都惊呆了,问道:“不是一直闹着要迁回洛阳的,你怎么就拆成这样了?”

“反正也不会迁,我这不是帮朝廷分忧,正好断了这个念想。”

迁都是桓温要挟朝廷的说辞而已,他自己都不敢来洛阳,建康的那帮人就更别提了。

谢安觉得有些可惜,“三百年的洛阳城,就这么没了。”

“这三百年,洛阳没少遭罪,可不是在我手上没的。”王凝之笑着撇清关系。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经历了东汉末年和西晋末年的洛阳城,每一寸土地都浸淫着血泪。

众人沿着残存的石板路,走到太极殿前,大殿残破的样子,让远来的谢家兄弟根本不敢踏足其中,只能不住地叹息。

来到金墉城外,谢家兄弟引发了百姓们的围观。

这里的百姓哪见过他们这样的人,肤色白皙,气质出众,一身宽大外衣,走路不紧不慢,说不出的自然随意。

王凝之将众人带上城楼,这才摆脱了成为卫玠的危险。

金墉城北靠邙山,算是洛阳的高点,站在城楼上,看得更加分明,除了宫殿外,就只有隐藏在一片绿油油之中的断井残垣。

王凝之是个现实的人,所以看到的是长势不错的庄稼,谢家兄弟是文化人,所以有种黍离之悲。

在谢氏兄弟伤今怀古的时候,王凝之仍不忘劝谢安赶紧出山,“山河破碎,国弊民穷,我守住金墉城已是困难重重,想要再现洛阳的繁荣,非谢公不可。”

谢安笑笑,“我不是在寿春了,这还不够?”

王凝之见他有些松口的样子,嬉笑道:“豫州对谢公而言,仍是屈才了,应当去中枢。”

这些话谢安听得太多了,但他生性散漫,不受拘束,“眼下这样很好,各方平稳,就不要多生事端了。”

他若去中央任职,就意味着朝廷的权力要重新分配,谢家的实力大增,这都不是小事。

王凝之还想再说几句,谢安已经和谢万一起走开了。

金墉城就是个要塞,所以没怎么可逛的,住了一晚后,王凝之带着他们坐船离开,前往陆浑。

因为没有事先通知,所以一行人赶到的时候,范宁正在授课。

谢安饶有兴趣地在外面旁听了一会,不时地点头。

直到这堂课结束,范宁出来后才看到众人,王凝之为他引荐,范宁客气地一一行礼。

谢安看了看室内仅有的几名学生,称赞道:“以武子之才,在这里教授几名幼童,善莫大焉。”

范宁谦逊地客气了两句。

王凝之知道他不善交际,替他说道:“谢公这话,我记下了,下次朝廷考评,便要以此为依据。”

谢安伸手点了点王凝之,“你这次邀请,用心不纯,我有些后悔答应过来了。”

王凝之哈哈笑道:“明日看了周遭山水,保准谢公不会后悔。”

顺着伊水南下进入山林,群山之间,最高的那一处便是景室山了,传说道家始祖李耳曾在这里修炼,所以又称道源或者祖庭。

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老君山,不过那是二凤派尉迟敬德重修老君庙后,才得以赐名的。

眼下秦晋以这片大山为界,所以众人并没有深入,远远地看了会,便转而向东,来到尧山。

尧帝的后人刘累在此立祠纪念尧帝,此山因而得名,这里也是刘氏的发源地。

江南的山水美则美矣,但在这会,还差点人文底蕴,不像中原,走几步都是历史。

王凝之做足功课,是个称职的导游,带着众人穿过尧山,鲁山县便映入眼帘了。

谢安又凌空指了指王凝之,一脸的无奈。

年轻人私心太重,这又是带着他来给王操之捧场来了。

王凝之脸皮越发厚了,嬉笑带过,“大家走了许久,总要歇歇脚,顺便看看子重,还请谢公指点一二。”

不过大家还在城门口寒暄时,北方奔来一匹快马,尘土飞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