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420章 嗣子问题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上元节后,王凝之带着谢道韫南下,渡河进入兖州。

兖州刺史桓伊在濮阳盛情招待了他们。

听王凝之提及准备伐燕一事,桓伊十分积极地表示愿意参与。

“此前随叔平拿下邺城,实乃生平第一快意之事,伐燕灭秦,恢复中朝,我义不容辞。”

王凝之笑道:“若朝中人人都像子野这般想,何愁大事不成。”

桓伊比王凝之年长几岁,叹道:“时不我待,好不容易才有了今日局面,怎能放过。”

“子野所言极是,”王凝之点头道:“我此番回京,便是要促成此事,你若是有意,可先准备起来,等候朝廷诏令。”

桓伊笑道:“叔平放心,兖州无事,我随时可以动身。”

两人连续畅谈了几日,等王凝之收到郗恢北上的消息,这才向桓伊告辞,继续南下。

谢道韫见他和桓伊颇为投机的样子,打趣道:“这算是解决了第二个桓家人吗?”

“他又不是龙亢桓氏,”王凝之说道:“不过他主战,这在眼下极为难得。”

桓伊是铚县桓氏,与龙亢桓氏同属于谯国桓氏,龙亢桓氏以经学传家,铚县桓氏则多出武将。

与谢道韫同行,王凝之便没有骑马,两人一起坐在马车内,自在地说着闲话。

谢道韫笑道:“你现在用人大胆了好多,像朱序和慕容绍这样的人,放在以前,你肯定不会让他们单独领军出征。”

“这个还是得分人分事,”王凝之说道:“比如我这次去建康,有刘道坚在那,我才能放心,其他人就不行了。”

谢道韫点头,“之前回京的范武子那些人,感觉你没怎么联系,你信任他们吗?”

王凝之思忖了片刻,“怎么说呢,如果是做一些改善民生、整顿吏治的事,他们都会是很好的帮手,但其他事,我就不指望他们了。”

“那你这次岂不是孤立无援?”谢道韫问道:“其他人可都不怎么待见你。”

王凝之笑道:“我何须他们待见,京城多是些混日子的世家子,别来招惹我就好,不然全撵出去。”

世家的这些人,近几十年间见惯了夺权的事,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谁掌权。

豫州的郡城陈县(今河南淮阳),桓石民亲自到城门口迎接。

王凝之先到,在城门口下车,两人刚寒暄了几句,郗恢的车马也到了,众人见阵仗太大,堵住了城门,便一起入城。

桓石民在前厅设宴招待王凝之和郗恢,而谢道辉则在后院款待许久未见的姊妹。

谢道粲笑道:“郗郎能外放边镇,我是不是得多谢大姊?”

“你们不嫌平州太远就好,”谢道韫说道:“去了之后,有问题随时和我说,辽东可是前线,还是有些危险的。”

谢道粲赶紧答应下来,又道:“听说幽州和青州的军队还在联手攻打高句丽人,我们现在过去,怕是战事还没结束吧?”

谢道韫点点头,“此事王郎与我说过,辽东属于平州,还是早些过去的好,身为平州刺史,等着别人为自己收复地盘,那算怎么回事?”

“郗郎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才这么早赶来,”谢道粲笑道:“不过鲜卑人都被大姊夫打服了,区区高句丽人,应该不在话下吧?”

见两人聊得热火朝天,身为东道主的谢道辉忍不住打断道:“咱们姊妹难得相聚,就非得聊这些事吗?”

谢道韫笑着问道:“那你想聊些什么?”

谢道辉叹了口气,“桓郎和我至今未有子嗣,我如何有心思和你们聊那些。”

“此事强求不来,”谢道韫安慰道:“若是你家夫君有意,桓家子弟众多,你们何不过继一个?”

谢道辉摇头道:“桓郎不愿意,他说现在过继一个,可若是后面又生了,他会很为难。”

按时下的世情,过继后又有了亲生儿子,是要将嗣子归宗的。

这确实有些麻烦,一是辛苦养育的孩子要还给别人,二是自家刚出生的儿子,还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成人。

谢道韫叹道:“从这点看,你家夫君是个重感情的人。”

“是啊,”谢道辉说道:“所以我才一直为此事发愁。”

谢道粲插嘴道:“我觉得不难办,先过继一个,后面有了亲生的,不归还嗣子就是了。”

“不许胡说,”谢道韫想得更多,“如此一来,不仅让人诟病,以后谁是嫡子,如何继承家业,都是头疼的事。”

谢道辉深以为然,叹息着点点头。

两姊妹都为她忧心,再次出言安慰。

这个时代绝嗣的问题很普遍,过继同宗小孩是很常见的事,但因为上述的原因,加上不少人都是英年早逝,所以很多过继的事,其实是发生在家主病危甚至死后。

前厅这边,桓石民与王凝之、郗恢相谈甚欢。

和桓石虔的想法一样,他更愿意通过立功,来保住桓家的地位。

所以对于王凝之的出兵邀请,桓石民果断回复道:“只要朝廷下诏,豫州军随时准备着。”

郗恢则打听了不少平州的事,他对自己的首次外放之旅充满期待。

王凝之知无不言,平州的问题,无非是收拾高句丽人,安抚鲜卑人,眼下这两条都不算难。

三人一直喝到夜深,这才散去,各自回房。

谢道韫早就在房中了,看到王凝之回来,上前帮他脱去外衫,“聊得如何?”

“还好,是个想干事的人,”王凝之喝下一杯凉水,打了个哆嗦,顿时清醒过来,“你们姊妹相见,是不是有聊不完的话题?”

谢道韫摇摇头,简单说了下桓石民子嗣的问题,“谁家都有烦心事,越聊越不开心。”

王凝之靠在榻上,说道:“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所以也不要想着有十全十美的解决之道,既然为此事烦恼,还是早些过继一个。”

他已经是第二次劝人过继子嗣了,上一次是劝郗超。

谢道韫说出了顾虑,“若是后面又有了亲生的,那该如何是好?”

王凝之觉得这不是问题,“既然能过继,说明原宗不止一个儿子,留下的话对方是不会有意见的,至于你担心的继承问题,这其实是律法有缺陷,只要明文规定嗣子可以继承部分家产,这个问题便可解决。”

说白了,就是这个时代的嗣子没有任何权利,别说继承权,连选择权都没有。

桓石民夫妇又是重感情的人,毕竟他们二人才三十多岁,并没有到完全放弃亲生的时候,所以他们的犹豫,本质是一种善良,是替嗣子可能的遭遇感到不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