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254章 拒虎迎狼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王凝之在家中待了一日,陪母亲和俩兄弟闲谈。

前面几次他回来,京中还会有不少人送来拜帖,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干了。

京中世家都会去王操之和王献之那里旁敲侧击,而不是直接找上王凝之。

一直在外征战、常在军中的王凝之,和京中虚浮的世家子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就像当年的桓温一样,大家害怕他,但也瞧不起他。

第二日参加朝会,王凝之照例骑马前往皇城。

桓温会选择坐牛车,试图融入名士圈子,但王凝之不会。

马蹄叩在青石板上,清脆悦耳的哒哒声,如暮鼓晨钟,打破了御道上的宁静;

而牛车的车轮滚动,声音沉稳,连绵不绝。

大家的终点一致,都是御街尽头的大司马门。

宫门外,和王凝之站在一起的,是谢安、王彪之、王坦之和陆纳等人。

几人相互寒暄,话题都是些奇闻轶事,儒道释玄。

王凝之站在中间,不时聊上几句,只要他愿意,融入这个圈子并不难。

宫门开启后,大家停止了闲话,依次进入。

当上皇帝的司马昱气色还不如之前,无精打采地坐在那,唯一不变的是仍旧惜字如金,努力践行着垂拱而治的圣人之道。

好在今日朝会,郗超不在,来的是王凝之,让他不用那么紧张。

行完礼,在众人等待的目光中,王凝之开始奏事。

不过真正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事情并不多,所以王凝之只提了两桩。

一是庾希夺取京口反抗桓温一事,王凝之表示既然庾希已经开城认罪,将其贬为庶民即可;

二是桓温封王之事,王凝之表示大司马功盖伊霍,朝廷当破除旧例,封其为王。

两件事一起说,传达给司马昱和朝廷的意思,就是这件事暂时打住,但桓温的条件是要王爵。

司马昱连皇位都无所谓,更别说王位了,至于庾希,他反的是桓温,现在桓温都饶他一命,司马家又何必咬着不放。

大臣们见他这个态度,更是无人反对,虽说封王一事违背祖训,但眼下,还有谁在意司马家的祖训呢?

所以王凝之的上奏顺利通过,朝会草草结束。

接下来的高层议事,才是权利分配的重头戏。

“青州可以交给朱序,但为了接下来的伐燕,我要都督青州军事;”

“司州同时和秦、燕两国交战,需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尤其是战船和武器装备;”

“晋陵太守卞眈弃城,当夺职处理,我建议由现在的青州长史王肃之接任;”

……

王凝之毫不客气地将自己的要求一条条列出。

他每说完一条,谢安等人的眉头就皱上几分。

都督青州军事,这一条还不算过分,反正不交给王凝之,也是交给桓温选中的朱序,朝廷可以接受;

战船和军备,这个有点麻烦,毕竟朝廷也不富裕,但王凝之为国作战,可以打个折扣满足;

最麻烦的是晋陵,桓温在姑孰已经让京城世家坐立不安了,再来一个王凝之,这京城都要成炼狱了。

西边一个桓温,东边一个王凝之,一言不合就领军入京,京城世家的安全谁来保证?

几人相视一眼,王坦之率先表态:“青州的事没有问题,军备朝廷不多,但可以提供一些战船,至于晋陵,那绝对不行。”

王凝之挑挑眉,笑问:“为何不行?”

京口他是一定要拿下的,不然建康有事,远在洛阳的他根本鞭长莫及,更别提让他眼红的京口兵了。

王坦之劝道:“京口有拱卫京城的重责,叔平你又不会留在此地,拿下京口,并无多大益处,不如换个别的条件。”

王凝之摇摇头,“我可不是狮子大开口,等着你们还价的,京口我势在必得,不然每次建康出事,都得我从北方赶回来,我耽误不起。”

这话中威胁的意味明显,几人都有些无奈。

王坦之选择退一步,说道:“那不如将京口交给一个大家都信任的人,叔平你之前不是一直推荐郗恢的,就让他来接手,如何?”

“朝廷是觉得危机解除,想过河拆桥了吗?”王凝之冷笑道:“不同意也可以,我这就带着家里人返回洛阳去,以后京城再发生什么事,大家自己解决,我不管了。”

这话太不客气,现场的气氛有些僵硬。

王彪之出来当和事佬,劝道:“叔平不要生气,这不是还在商量吗?”

谢安则是绵里藏针,笑道:“叔平这气性越发大了,现在可是在建康,不是在司州军中,总要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吧?”

王凝之拱拱手,表示歉意,“我在刀尖上待久了,自然不如大家从容,但京口归属没得商量,我也是为了建康的安全着想。”

当年郗鉴坐镇京口,确实起到了调解建康王导和上游庾亮矛盾的作用,所以王凝之这套说辞,倒也不是张嘴就来的胡说。

谢安敏锐地提出另一个问题,“叔平是说大司马封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行动吗?”

“我可没这么说,”王凝之笑道:“但大司马还在姑孰等着,江南大半在桓家人手里,朝廷竟然还舍不得一个晋陵。”

王彪之叹道:“叔平既然理解朝廷的难处,就应该知道目前朝廷还能掌控的,委实是不多了。”

王凝之点点头,“所以我愿意为朝廷分忧,晋陵在我手上,便能保证建康的安全。”

见王凝之绕来绕去,就是不肯松口,众人都有些头疼。

他们需要王凝之对抗桓家,但又不希望王凝之成为第二个桓温,这个尺度实在是不好把握。

一番讨论下来,大家还是未能达成一致。

王凝之知道他们还需要私下讨论,借故道:“该说的我都说了,我还需要安排返程的事,就先回去了。”

众人起身,目送王凝之迈着大步离开。

几人齐声叹气,慢悠悠地重新坐下,半天都没人说话。

王凝之锋芒毕露,他们已经压制不住了。

“王叔平比当年的桓元子更难对付,”王彪之并不因为两人是同族,就支持王凝之,“桓元子那会,至少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地向朝廷索取。”

王坦之一语道破真相,“有没有可能,是朝廷也不如当年的朝廷了?”

谢安总结道:“你们说的都对,朝廷还不如当年,王叔平却比桓元子更难缠,不让他满意,谁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可交出京口,建康就彻底成了砧板上的肉。

前门拒虎,后门迎狼,这样的保护,大家有些难以接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