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82章 三年已过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隆和元年二月,桓温上奏,以司州、豫州赤地千里、无人耕种为由,要求朝廷将司州和豫州的淮河以北区域,田税改为三十税一,鼓励百姓北上。

司马昱顺了桓温的意,反正这两个州收到的钱粮,建康能得到多少,还不是桓温说了算。

旨意下发后,淮南的流民蠢蠢欲动,靠近淮水的土地很快成为香饽饽。

相距甚远的会稽没受什么影响,这一带都是北方士族的庄园,在这里生活的百姓,多半是世家的佃农和部曲,想走也走不了。

眼下的会稽内史是王彪之,和前任王羲之不一样,他是个讲法度的人,将会稽的一众豪族整治得服服帖帖,王凝之有空会去这位叔父那里串个门,学习经验,顺便打探下朝中消息。

这日两人正在闲话,内史府收到朝廷的最新政令,各地田税减为每亩二升,约合十五税一。

王彪之对王凝之说了此事,又道:“朝廷此时宣布减税,莫不是怕百姓都逃往淮北?”

王凝之笑答:“总归是好事,渡江以来的田税确实高了些。”

东晋立国后,便一直处于战乱,所以赋税较重,这几年江南太平,减税也在情理之中。

王彪之想到这个侄儿在桓温那里待过几年,问道:“桓元子召流民北上,真是为了还于旧都,还是他有别的想法?”

王凝之不做正面回答,“我在洛阳时,一样大肆征集流民。”

“你觉得洛阳守得住?”王彪之和建康朝廷的大多数官员一样,并不了解北方的具体情况,但东晋北伐屡次失败,他们都有阴影了。

王凝之点点头,“若是说平燕灭秦,那确实是大话,但团结一心,守住河南诸地,希望还是很大的。”

王彪之将话题拉回,“可一旦河南之地都落入桓家之手,这天恐怕就要变了。”

“朝廷大可委派他人光复中原,”王凝之无奈道:“总不能自己不要,还不让桓家拿,平白地便宜鲜卑人吧?”

王彪之并不是这个意思,苦笑道:“扬州王述,徐州郗愔,都不是能北伐的人,豫州又让桓家拿了去,眼下哪还有人可以顶上。”

这只能怪风气不行,名士地位高,武将地位低,大家自然都乐意玩虚的。

不过移民的事很快就迎来了当头一棒,燕人派宁东将军慕容忠从青州出发,一路西进,进攻荥阳。

桓家委任的荥阳太守刘远固守城池,向许昌请援。

桓豁派出的援军几乎和燕人的后援征南将军慕容尘同时到达,双方在城外一场大战,晋军准备不足,首战不利,向后退去。

刘远见援军遁走,直接开城跑路,燕人轻易占领荥阳。

桓豁亲率大军出战,与燕人在密县(今河南新密市)一带撞上,双方都未能突破对手,各自退回城中。

燕人入侵的消息传出后,拖家带口准备北上的流民迅速冷静下来,移民的热潮退去,但还是有部分孤注一掷的百姓选择北上。

桓温没有经过朝廷,直接将逃回的刘远问斩,同时向洛阳增兵,让河南太守邓遐率军出虎牢关,和桓豁一起夺回荥阳。

双方围绕荥阳展开拉锯战,城池几经转手,战争持续数月,打打停停,谁都不能打垮对手,但哪一方也没有再增兵。

入夏之后,慕容恪下令召回了慕容尘和慕容忠,让他俩屯兵青州。

邓遐再次立功,受到桓温嘉奖。

整个战事期间,王凝之一直通过何午等人密切关注,这个结果他并不意外。

燕人没有做好打国战的准备,桓温也没有,双方都是在试探。

这种远程看战报的感觉太难受,王凝之开始怀念在洛阳的日子了。

好在可以陪着儿子慢慢长大,看着他蹒跚学步,听着他奶声奶气地喊“阿耶”,王凝之才觉得这三年还不算白费。

隆和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朝廷再次宣布改元兴宁,大赦天下。

兴宁元年三月,天子司马丕的生母周太妃去世,他将朝中大事委托给司马昱,打算守孝三年。

大臣们当然不能同意,好一番劝说,才让这位根本无心朝政的天子改为守孝三月。

五月,朝廷给桓温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桓冲改任江州刺史。

王坦之和王导之孙王珣进入桓温的大司马府,王坦之任长史,王珣任主簿,郗超为参军,再算上鲁阳的谢玄,高门大族都已经向桓温表达了诚意。

桓温意得志满,开始筹备第三次北伐。

这年冬天,晋、燕两国又在陈留一带交战,规模不大,不分胜负。

过完这个年,王家兄弟的守孝期便结束了,除了自己之外,王凝之还得为几个弟弟操心。

离开洛阳两年后,王凝之不出意料地被人遗忘了,收到的书信慢慢少了许多。

司州刺史的位置,从触手可及,变成了高不可攀。

桓温的幕府被世家的青年才俊充实后,王凝之的重要性大大下降,洛阳这几年在邓遐手里固若金汤,说明也不是非王凝之不可。

这算不上世态炎凉,现实就是如此。

王凝之早有准备,正月一过,便孤身返回建康,求见谢安。

谢安已经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见到王凝之,调侃道:“叔平未免太急了些。”

“为了家人,不得不急,”王凝之并不遮掩自己的目的,“还请叔父帮忙,安置兄弟几人。”

谢安点头应允,笑道:“他们我可以安排,那你怎么办?”

王凝之装出一副无赖模样,“我不挑的,能当个县令就成,叔父一并解决了吧。”

谢安拿麈尾点点他,“在我这还不老实。”

王凝之笑着谢过,这才道:“我先去趟江陵,看看还有没有位置,不行就回来。”

谢安知道今时不同往日,王凝之此去,恐怕很难如愿了,关切道:“你就没给自己留个后手?”

“不管什么后手,都不能坏了洛阳的形势,”王凝之很坦荡,“司州毕竟根基尚浅,禁不起折腾。”

谢安替这位年轻人叹了口气,劝道:“这个心态不错,若是回来,我帮你想办法就是。”

王凝之哈哈大笑,“多谢叔父,我的腰杆都挺直了。”

谢安摇摇头,开始与他商量王家兄弟的安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