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236章 常觉亏欠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抵达野王后,王凝之与沈劲告别。

“你派些人从轵关陉进入河东,关注秦人和慕容垂的战况,随时报与我知道。”

沈劲称是,问道:“汲郡那边怎么处理?”

桓伊到汲郡后,几次约沈劲相见,都被沈劲以上党战事为由推脱了。

“桓伊不是大司马的人,”王凝之回道:“你能照顾就照顾下,日后伐燕,还得从汲郡路过。”

沈劲笑着点点头,“我一直有个疑惑,你好像有一种特别的看人方式,当初第一次见我,也是这样相信我。”

一旁的刘牢之也是一脸好奇,毕竟十几岁的他就被王凝之一眼相中,带到身边。

“我说是直觉你信吗?”王凝之挑挑眉,这个确实不好解释。

好在沈劲并不纠结此事,“我信,反正你还没看错过。”

王凝之笑着掩过此事,带着刘牢之等人继续南下,由河阳渡河,进入洛阳。

到达谷水附近,刘牢之带着本部人马向西,前往函谷关,王凝之则向东,先回金墉城。

“真不先回城看看儿子吗,”王凝之问道:“不差这几日的。”

刘牢之的妻子如今正在金墉城,但他还是拒绝道:“我担心前线,还是先去看看再说。”

“不要急于求战,还是多想办法骚扰秦军的粮道。”王凝之吩咐道:“我会重新征调人马,看看卢氏那边的情况。”

刘牢之点头答应,“秦军远来,我知道该怎么处理。”

从陕城到函谷关就有足足两百多里,还是危险的崤函道,陕城距长安更是四百余里,秦军长途跋涉地进攻,后勤保障十分吃力。

两人分别后,王凝之快马加鞭,返回金墉。

洛阳的氛围还好,虽说在西线接连失城,但百姓们似乎并不太担心,秦人离洛阳八关还远着,这就是洛阳人的底气。

王凝之的返回更是重振了大家的信心,尤其是知道他此行还拿下了上党之后。

王殊出城迎接了父亲,他自接触政务后,对于露脸不再像以前那么抵触,言行举止十分得体,无可挑剔。

王凝之笑着扶起行礼的儿子,拍了拍他壮实不少的身体,“看样子再过几年,你就可以替我出征了。”

王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得出来,他对出征的事兴趣不大。

父子俩一起回府,刚进门,五岁的二儿子就跑了过来。

不过他不是找王凝之,而是找兄长王殊的。

王凝之为他取名为洛,表示他是在洛阳出生和成长的。

这几年王凝之在家极少,所以王洛对父亲并不熟悉,看到后,只是怯生生地喊了声“阿耶”,就缠着王殊玩耍。

王凝之牵过他的手,一起进入屋内。

谢道韫正在处理公文,抬头看了眼父子三人,笑道:“我还得一会,你们先出去,不要吵我。”

王凝之上前夺下她的笔,“我来处理,你休息一下。”

谢道韫推开他,“你才回来,还不如我清楚,就别添乱了,我一会就好。”

王凝之对小儿子撇撇嘴,做了个可怜的表情,牵着他来到廊下,父子三人坐成一排。

“你们阿娘一直这么忙,我又总是不在,想想真是对不住你们。”

王洛懵懵懂懂,没有回话,看向王殊。

王殊则像个小大人一样,“阿耶忙于战事,阿娘忙于公务,我们能理解的。”

“你们理解是一回事,我们亏欠是另一回事,”王凝之叹道:“你小时候我陪你还多一点,小奴出生到现在,我都没怎么管过他。”

王殊接触的政务越多,越能理解父亲的不容易,笑道:“有我陪着小奴呢,还有何阿兄。”

儿子这么懂事,王凝之却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待不了两日,又要出门了。

谢道韫出来时,只见王凝之抱着王洛,王殊在他边上,父子三人一起看着天。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王凝之调整好情绪,笑道:“今日一家团聚,等着你一起吃饭。”

谢道韫从他的眼神中便明白了一切,笑着点点头,“那走吧,姜顺应该早就准备好了。”

不过这顿饭吃得也并不踏实,知道王凝之回来,刘德秀、范宁和王徽之等人都过来找他。

王凝之将几人一一拒之门外,但家人团聚的气氛还是难免被破坏,他愧疚道:“想好好吃顿饭都不安生。”

谢道韫笑着宽慰他,“大家知道你待不了几天,所以才急着过来找你,你赶紧去吧。”

她虽然接管了司州的日常内政,但在众人眼里,她并不能取代王凝之。

王凝之无奈地放下碗筷,“那我先去了,晚上再和你们好好说会话。”

刘德秀来找他,是为了新帝登基的事,他拿不准刺史府应用什么态度上书,该不该表示庆贺。

王凝之进入工作状态,问道:“其他州是何态度?”

刘德秀答道:“据我了解,其他刺史府都上书了,为新帝贺。”

王凝之意识到自己问了个废话,恐怕除了司州和新设立的并州、雍州,其他州早就按旧例上书恭贺了。

大部分州郡本就在桓家人手里,徐州的郗愔是个糊涂人,兖州的谢玄听谢安的,都不会在这种事上做出反常举动。

“算了,我们不凑这个热闹,”王凝之交代道:“上书恭贺就免了,朝廷不会为这点事找我麻烦的。”

打发走刘德秀,下一个是范宁。

“使君拿下上党,那边应该很缺人,可以考虑从学院选一批人送过去。”

王凝之无奈道:“武子你是河南太守,不是上党太守,更不是普通的书院先生,来跟我说这个,会不会不合适?”

范宁表情严肃,“我教了他们多年,自然要对他们负责,如今洛阳没有位置了,不然我也不会来麻烦使君。”

王凝之点点头,“行吧,我替你写封信给车胤,你跟他商量就行,不超过县令的任命,应该没有问题。”

范宁不满意,说道:“唯才是举,为何就只能到县令这一级?”

“你别跟我胡搅蛮缠,”王凝之无奈道:“那是并州,不是司州,总不能官员全由我来任命吧?”

范宁还要再争,他又不傻,并州和司州有什么区别,不过王凝之让刘桃棒将他给请了出去。

最后进来的是王徽之。

自家兄弟,王凝之更没有好脸色,不等他开口,先说道:“你最好是有必须找我的理由,不然我可饶不了你。”

王徽之啊了一声,“那要不我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