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19章 人命值几何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回家的第二天,王凝之带着李寿、姜顺去见了郭宝的遗孀颜氏。

被接到建康后,谢道韫将颜氏安置在府里的仆役房暂住,郭宝留下一子一女,儿子十一岁,女儿才六岁。

颜氏原是郗家的侍女,年长后由主家安排,嫁给了家中部曲郭宝,在京口过了十几年太平日子,直到被送到王家。

王凝之亲手将骨灰递给颜氏,颜氏接过后,轻声说了句“有劳郎君”。

看着颜氏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细腻的青瓷罐,王凝之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还是姜顺机灵,代替王凝之出言询问:“有什么困难,不妨和郎君说说,是想回京口,还是去会稽,想留在京城也行。”

颜氏低头看着手中的骨灰罐,两个孩子一左一右站在她边上,儿子一脸悲伤,快要哭出来,女儿还懵懵懂懂,打量着眼前的几个陌生人。

“亡夫是主动要求和郎君出征的,主家也多有抚恤,未亡人十分感激,不敢多求。”

听她谈吐,不愧是郗家出来的,不像寻常村妇,王凝之问道:“阿奴可识字?”

问的自然是她十一岁的儿子。

颜氏微微颔首,“我空闲时在家中教过,勉强识得一些。”

王凝之低头想了想,用商量的口气问道:“既是如此,不如就留在京中,让他先跟着我。”

郭宝中年复出,颜氏教子识字,自然不想后代和他们一样,当个部曲佃户之流。

王凝之虽然现在承诺不了什么,但以琅琊王氏的家底,将来让郭宝的儿子当个小吏,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颜氏看向儿子,想征求他的意见。

十一岁的少年郎被迫提前长大,咬了咬嘴唇,两只手无意识地在身前相互揉搓,“那我阿娘和小妹怎么办?”

“就在我院里做些杂活,你们一家人平时还在一起,你觉得可以吗?”王凝之有些心疼这个少年,温柔了语气。

少年用力地点点头,“可以的。”

说完又觉得这对答和身份不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看向母亲。

颜氏十分感激,“但凭郎君安排。”

王凝之面对这孤儿寡母,仍有些不安,说完这些,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便带着人出来了。

“一会你去找管事,让他送些衣物、木炭过来,”王凝之吩咐姜顺,“还缺什么,你再和我说。”

姜顺应了,他到王凝之身边后,做的就是打杂跑腿的活。

李寿跟王凝之快一年了,知道这个小主人的想法,劝道:“郎君不要自责了,既然选择了上战场,那便是生死有命。”

姜顺附和道:“正是这个话,再说郭宝知道郎君如此心善,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

“他是为救我而死,自然不一样。”王凝之内心过不去的其实是这个,外加自己的愚蠢。

李寿不以为然,“贱命一条,能换来家人无忧,死了也值。”

郭宝临终,便是不放心家人,手指李寿就是托孤之意,眼下王凝之安排地极好,他觉得亡友可以安息了。

卑微之人,命如草芥,能卖出高价就算死得其所了。

王凝之理解,但有些难接受。

永和十二年的岁末,京城里最大的事,是在派大臣前往洛阳皇陵后,君臣身着丧服上朝,在建康的太极殿遥祭了三日。

新年一到,在位十三年的司马聃终于十五岁了,到了亲政的年纪。

太后褚蒜子下诏还政,退居崇德宫,同时手写诏书给众大臣,表示“四海未能统一,五胡叛逆,百姓困苦,希望诸君努力一心,匡扶幼主”云云。

同时,朝廷下诏改元,大赦天下,是为升平元年(公元357年)。

不过司马聃亲政之后,并没有带来什么变化,仍由会稽王司马昱辅政,依旧是那套拖拖拉拉、得过且过的执政风格。

朝廷派去镇守洛阳的王胡之是王羲之的堂弟,接到任命后,正在京城着手组建自己的平北将军幕府班底。

王凝之对洛阳有执念,于是登门拜访这位堂叔,想探听他的打算。

刚到门口,便看到一位三十出头的汉子在那徘徊,一脸的忧虑。

王凝之有些好奇,但顾不上瞎打听,在管事的带领下进入室内。

王胡之素有风眩之症,就是容易犯晕,最近正好赶上发病期,所以正斜靠在榻上休息。

王凝之上前行礼,“不知叔父身体不适,冒昧打扰了。”

“老毛病了,不打紧。”王胡之看起来精神尚可,”知道叔平参与了收复洛阳一战,正准备得空问下你情况。”

“不敢当,叔父请问,凝之知无不言。”

“洛阳城墙如何,百姓如何?”

王凝之苦笑,看样子他是啥情况都不知道,于是回道:“城墙坍塌,修复非一时之功,百姓四散,几乎无耕种之地。”

王胡之听后倒也不惊讶,“难怪桓元子能这么大方地交出来,果然是食之无味。”

“叔父说得是,但弃之可惜,从北方传回的消息来看,氐秦内乱将起,又有姚襄为祸,鲜卑慕容则正在谋划迁都,所以洛阳至少有一年的安全期。”

听他这么说,王胡之咦了一声,怪道:“叔平是来劝我守洛阳的么?”

“正是,”王凝之坦白道:“其实我开始是劝桓公自领洛阳,可惜他拒绝了。”

王胡之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叔平的分析有些道理,但洛阳孤城一座,朝廷又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粮草支持,我也无能为力。”

他虽然接手洛阳,但大可以选择虚领,不用真的置身那片废墟之中。

王凝之接着劝,“洛阳有金墉城可守,叔父可率军驻扎在许昌,再以水军控制周边的黄河、洛水和伊水水道,相互呼应,洛阳便不是孤城。”

王胡之在脑中仔细盘算,然后又开始晕眩了。

王凝之无奈告辞出来,就算这位叔父有心,他这身体去了北边怎么熬得住。

大门外的汉子还在来回踱步,看到王凝之出来,忙上前搭:“在下吴兴沈劲,不知王将军可还安好?”

王凝之停下脚步,这人的名字有些耳熟,但一下想不起来了,“你来找王将军何事,没人帮你通报吗?”

沈劲见他好说话,赶紧解释:“我是才接受任命的平北将军府参军,想过来问下王将军何时北上,下人说将军病了,概不见客。”

“将军确实身体不适,你过几日再来吧。”

沈劲听他这么说,双手握拳使劲挥了下,尽显沮丧和不甘。

王凝之没有理会,往前走了几步,突然想起来了。

“你是沈充之子沈劲?”

沈劲听到这话,脸色突然暗淡下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