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81章 遥控指挥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建康。

新皇帝司马丕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朝中大事还是由他的叔公司马昱掌管。

在谢安的建议下,徐州被交给了郗愔,暂时断了桓温的念想。

但桓温套路多,转而再次上书要求朝廷迁都洛阳,之前司马昱拒绝的理由是洛阳不安全,要求先肃清河南才能考虑。

现在王凝之把这事干了,桓家还进驻许昌,洛阳的安全性大大提升。

不过谢安去过现在的洛阳城,都成一片菜地了,于是上书驳斥,表示洛阳一片废墟,已经无法承担都城的责任了。

桓温表示这根本不是事,只要朝廷颁下诏书,同意迁都,他立刻差人重建洛阳城。

司马昱被架到火上,赶紧召王述和谢安等人商议。

依王述的意思,桓温不过是以此为威胁,答应他就是,看他敢不敢在洛阳大兴土木。

司马昱觉得不好,万一桓温来真的,那朝廷怎么办?

搬过去就彻底成了傀儡,可不搬过去,难道皇宫让桓温住?

又有人提议:“青州尚在燕人手上,河南不算完全光复,不如以此为由拒绝。”

这次换谢安阻止,“不妥,若桓元子要求徐州北伐,该如何应对?”

按中朝划分,青州大概是黄河以南,泰山以北,一直延伸到海边的这块区域;泰山以南,直到长江的靠海区域则为徐州。

司马昱赞同道:“谢卿说得对,朝廷没有能力再支持徐州出兵。”

桓温这种占了大义的招数对朝廷十分有效,几人商量了半日,没想到应对之法,只能先行婉拒,然后给桓温升官,堵他的嘴。

桓温一长串的官名下,还有都督广州和交州的差事,朝廷以这两地偏远为由,加封桓温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

并州、冀州都在燕人手里,司州在桓冲手里,这已经不是远近的问题了,朝廷这一波操作,一如既往的口惠而实不至。

消息传到会稽时,王凝之正在逗娃,对着儿子笑道:“你长大了可不能这么磨磨唧唧的,什么事都给耽误了。”

“听你这口气,是觉得桓家还不够狠?”谢道韫在边上看完信了。

王凝之捏捏儿子的胖脸,并不在意妻子话中带刺,“这跟狠不狠没关系,是不够果断,朝廷根本就没有底线,他不用一步步试探的。”

谢道韫问道:“这话怎么说?”

“我要是他,就直接领兵南下,陈兵石头城,要求借道北伐青州,”王凝之不屑道:“你猜猜看,朝廷敢不敢反对?”

“那不是等同于造反,”谢道韫反驳道:“朝廷不可能答应的。”

王凝之抱起儿子,笑道:“你怎么和阿奴一样幼稚,替朝廷北伐,收复失地,怎么就是造反了?朝廷敢这么说,那才是真的反了。”

在他看来,桓温一介武将,总想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但在朝中又没有助力,怎么可能成功?

谢道韫觉得王凝之的想法有些危险,接过孩子,“别把阿奴教坏了。”

王凝之反驳道:“我这是教他长大了不吃亏。”

夫妻说笑间,洛阳的书信又到了。

王凝之接过信,快速地看了一遍,递给谢道韫。

郭敬除了介绍洛阳的情况外,还提到了西边前秦的消息,秦主苻坚每月造访太学,与博士和太学生讨论儒家经义。

等谢道韫看完,王凝之朝着北方指了指,“圣明的君主,就算想成仙,也会先做出些成绩来,咱们这位倒好,把过程全省了。”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谢道韫听多了,并不纠正他,因为两边一对比,确实令人绝望,她更好奇的是王凝之对西边的关注,“朝廷眼下的大敌不是北边的燕人吗?感觉你对氐秦更加忌惮。”

王凝之想了想,解释道:“燕主慕容暐年幼,尚未亲政,慕容恪、慕容垂这样的能臣受到猜忌,并不能全力施展;秦主苻坚雄才大略,又有王猛这样的良相,君臣相得,眼下只是休养生息,一旦出手,必定势不可挡。”

谢道韫没有看过原来的剧情,有些不信,“照你这么说,天下迟早是氐人的?”

王凝之想到大起大落的苻天王,打了个哈哈,“怎么会,这不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总不能干躺着,等刀架到脖子上。”

没说两句,荆州又送来书信,桓温就向司州迁移人口的事,征求他的意见。

谢道韫揶揄道:“看把你忙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朝中宰辅。”

王凝之伸了个懒腰,逗了逗儿子,笑道:“能者多劳,说的就是我。”

桓温的人还等着,所以王凝之不敢耽误,回房写信。

移民的事,其实比迁都靠谱,中原荒无人烟,总不能让王公贵族搬回去自力更生,而且北伐也需要群众基础。

这件事王凝之早有安排,他离开时,便让刘德秀着手重修巩县和阳城,做好接纳更多人口的准备。

北方的百姓南渡后,大多数只能当佃农,不少甚至沦为家奴,回司州却能有自己的土地,这样的差距,足以让很多人心动。

洛阳的大胜虽然不能说明朝廷从此就站起来了,但还是能给百姓一些信心。

桓温在这个时候提出移民,还是很有眼光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哪些人移过去。

桓温的看法,是将原住民迁移回去,有点“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那意思,但眼下的南北还是一家。

王凝之并不反对,但觉得执行的难度太大,不如用免税或者低税诱惑来得实在。

眼下朝廷对土地征税是取十分之一,即每亩税米三升,司州可以三十税一,每亩一升,这样的力度,不愁没有胆大的百姓前往。

司州虽然危险,但也有危险的好处,那就是世家大族不会搬回去,管理起来要简单得多,百姓们的日子也好过不少。

写完给桓温的回信后,王凝之又给金墉城去信一封,让刘德秀做好接收移民的准备,同时让邓遐重新调整兵力,防止移民争抢,发生民乱。

王凝之人不在洛阳,很多事情都只能远程操控,好在桓温暂时没有要卸磨杀驴的意思,司州仍然按王凝之的想法在推进。

可隐患在于这样的日子还有两年多,俗话说人走茶凉,并不是一走就凉的,是慢慢凉的。

所以王凝之寄出几封信后,心中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乐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