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10章 盛德绝伦郗嘉宾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由王羲之来主理土断之事,是一个司马昱和桓温都能接受的结果。

司马昱相信王羲之的人品,认为他不会倒向荆州那边;

桓温则相信王羲之的能力,认为他不会徇私,肯定能将土断做好。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原会稽内史王羲之调任尚书仆射,负责推行土断。

三省制度在这个时代还只是初具雏形,职权并不明确,九卿和尚书的分工也有些混乱,王羲之的尚书仆射,远没有后世那么风光。

他当年还拿这个职位讥讽过王述,认为王述只配在尚书省做个尚书,等老了就可以熬到尚书仆射了。

现在回旋镖打回来了,他自己倒成了尚书仆射。

不过同样的官职,尤其是中央官员,权力的大小还要看由谁来做,王羲之这个尚书仆射有司马昱和桓温的支持,就不只是清贵了。

没有参加朝会的王羲之收到朝廷的任命,心情有些复杂,尤其是看到在自己面前十分得意的儿子。

王凝之主要是为穿越后做成的第一件事高兴,桓温的土断本应是在几年之后才进行的,如今被他提前了。

重编户籍的意义很大,毕竟这还是农耕社会,人口数量就是国力的象征。

“这件事从头到尾,你到底参与了多少?”王羲之开始逼问儿子。

“全部,”王凝之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并没有遮掩,坦白道:“从阿耶不想做会稽内史,我主动要求来京城开始,后面的每一步基本都在计划之中。”

王羲之有些不明白,“你就这么相信桓元子会配合你?”

“不是他配合我,而是我配合他,”王凝之纠正了父亲的说法,“不管是北伐,还是土断,这些都是他想做的事情。”

“那你又怎么确定相王会同意让我来主持这件事?”

“因为阿耶人缘好,”王凝之笑道:“大家都信得过你。”

王羲之叹了口气,当年他的岳父郗鉴让他调解伯父王导和老上级庾冰的矛盾,他没答应,几十年后,他又夹在了司马昱和桓温中间,真是逃不掉的宿命。

但他还有个问题:“我再问一遍,你真是我家二奴吗?”

“当然是了,只是上次大病之后,总觉得脑子里面的东西变多了。”王凝之很无奈,他只能这么回答。

王羲之将信将疑,关于神鬼之事的猜测,终究是没说出口。

桓温在京城待了半个月,见了些老朋友 ,就准备回去了。

收复洛阳的事,还需时间准备,今年是肯定来不及了。

王凝之没有和桓温一起前往荆州,他会在京城过完这个年,再过去上任。

桓温征辟他为大将军府掾的事,已经确定下来,司马昱对此有些不满,但想到王羲之还在京城,也就没说什么。

二王之争总算是告一段落,朝廷重新恢复了表面的平静。

在这件事情中,王凝之大大地露了回脸。

在百姓眼里,他是敲登闻鼓为父鸣冤的大孝子;在世家眼里,他借桓温之手,帮父亲王羲之解围,夺得朝中要职。

出风头的代价就是他开始收到各种邀约,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位琅琊王家的后起之秀。

王凝之很头疼,因为这些邀约不是喝酒听曲,就是玄学清谈,京城人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好在来京城之前,他刚被谢道韫培训过,一般场合还能应付。

就这么虚度了一个多月后,王凝之在荆州没见到的那个人返回了京城。

郗超,字景兴,小字嘉宾,王凝之的大舅郗愔之子,在司马昱的抚军将军府入仕,然后转投桓温帐下,目前担任大将军府参军。

以前的王凝之可没法和郗超相比,自幼便卓尔不群、放荡不羁的郗超善于清谈,一直是京城里的风云人物,和王述家的王坦之齐名,时称“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

要知道郗超可比王坦之还小六岁,这么一比较,年纪夹在两人中间的王凝之真成豚犬了。

郗超这次是回京看望父母,自然也得上门拜会王羲之这个姑父。

“上次阿兄去江陵,我恰好不在,没能帮上姑父,特来请罪。”留着美髯的郗超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大一点。

王羲之向来不喜欢这个脱离中央、投奔桓温的侄儿,但眼下自己亲儿子都去了,他没立场再说什么,叹道:“你们兄弟真不让人省心。”

王凝之笑嘻嘻道:“这叫英雄所见略同。”

王羲之则是一脸的嫌弃,“都去吧,别在我这碍眼了。”

俩表兄弟被撵出来,进入王凝之的小院。

看到眼前别具一格的桌椅和茶具,郗超好奇地上前打量。

这个时代一般是席地跪坐,好一点也就垫张席子,招待客人的坐具叫塌。

塌按大小分为坐塌和卧榻,所以“徐孺下陈蕃之榻”不是说徐孺子上了陈蕃的床,而是说陈蕃专门为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坐塌,平时挂墙上,只让他一个人坐。

郗超指着看起来有些简陋的高脚椅问道:“阿兄,这是何物?”

“加高的胡床而已,”王凝之笑着解释,“我不耐久坐,所以找人定做了这套,仓促之间,有点粗糙了。”

胡床就是马扎,可以折叠的那种,人坐在布上面。

郗超点点头,又指了指那套青瓷茶具,“这套酒器倒是有些别致。”

“这是茶盏,”王凝之有些哭笑不得,“你且坐下,我为你演示一番。”

对于饮茶,郗超并不陌生,桓温还常用茶果招待客人,以示清廉。

但在王凝之眼里,那玩意根本不叫茶,应该算药,因为煮茶的时候,除了茶叶之外,里面还加了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香料,那味道可想而知。

自己制茶是不现实了,但家中有茶饼,采用煎茶之法还是可以做到的。

王凝之唤来仆役,燃起一个小火炉,搁上一片薄薄的青石板,将一块茶饼放在上面烘烤,不时地还用竹制夹子为茶饼翻面。

等到茶饼烤到表面出现小疙瘩,同时有清香散出时,将茶饼取下。

仆役撤去青石板,架上铫子,倒入山泉水。

王凝之则将冷却的茶饼放入一个石质药碾,开始碾茶,碾完后,又用一块细纱过筛,去掉里面的残渣。

这时铫子里的水开始出现气泡,王凝之加入一点盐;

等到水完全沸腾后,他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边上,用竹夹搅动沸水,投入过筛后的茶粉;

片刻之后,铫子里开始出现茶沫,并渐渐有溢出之相,他再将方才取出的一瓢水倒入止沸,同时撇去黑色的浮沫;

水再次沸腾后,茶沫漂于表面,洁白如雪。

王凝之取出一勺倒入郗超面前的青瓷茶盏里,示意他趁热喝。

郗超看他忙活半天,赶紧双手捧起茶盏闻了下,果然大不一样,又仔细看了看茶沫,这才小饮了一口。

好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