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240章 联手抗秦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4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邓羌率军返回陕城后,王凝之也南撤到卢氏。

然后从上洛传回一个让他稍感意外的消息。

之前失踪的郭敬并没有死,而是投降了秦人,继续担任上洛县令一职。

“邓羌出征陕城后,秦国另派游击将军郭庆镇守上洛,随即郭敬从狱中被放出,官复原职。”

王凝之挥手让探子下去,面色恢复平静,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

刘桃棒则对这个子侄辈的行为十分不满,大声道:“他怎敢如此?”

“这不是常有的事,”王凝之笑道:“投降我们的县令也多了去。”

刘桃棒怒目圆睁,“他与那些人如何能一样,当年郭宝为救郎君而死,郎君那么多年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别人都可以降,他不行。”

“没什么不行的,”王凝之摇头道:“秦人占领上洛后,总需要有人治理,郭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桃棒愤怒地在王凝之面前走来走去,“天下谁不知道他是郎君带出来的,这么没骨气,郎君的脸都被他丢光了。”

“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王凝之放下手里的笔,“你没听见吗,郭庆可是出身太原郭氏,郭敬跟他说不定是同宗,可以找回出身。”

刘桃棒不屑道:“没有郎君,他不过是会稽的一个无名部曲,谈什么出身。”

王凝之想了想,笑道:“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安于现状的,人各有志,强求不来,再说他也没做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刘桃棒冷哼两声,怒气冲冲地出去了。

王凝之摇摇头,他是真不在意,在事情没有搞清楚之前,他可以认为郭敬此举,是为了照顾上洛城中没有逃出的百姓。

在这个时代,县令投降实在是稀松平常,胜利方通常也不会换人,而是选择维持现状。

秦军在崤函道的步伐被司州军绊住的同时,吕光和杨安已经各自率军进入河东。

两人合兵一处,昼夜不歇地攻打蒲阪,半个月后,蒲阪守军突围,沿涑水向北逃去。

吕光和杨安穷追不舍,相继攻破解县(今运城市临晋镇)和猗氏(今运城市临猗县),到达河东郡郡城安邑(今运城市夏县)。

回到陕城,收到河东战报的邓羌和张蚝有些焦躁,他俩被挡在崤函道外,吕光等人却是进展顺利,已经拿下了大半个河东郡。

邓羌不满道:“长安的粮草来得如此之慢,莫不是优先供应了河东?”

“我们再上书催促,”张蚝也道:“上党战事结束,王凝之肯定会抽调兵力充实崤函道,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

不过等两人的奏疏送回长安时,河东郡已是风云突变。

安邑守军在坚守数日后,选择了开城突围,吕光和杨安照例在后面追赶,一路斩获颇丰。

但当秦军追至闻喜城郊时,乐极生悲,慕容垂父子率伏兵从两侧山中杀出。

鲜卑铁骑以逸待劳,横冲直撞,将疲惫的秦军截成数段,安邑的败军反身作战,闻喜的守军也从城中杀出,配合骑兵对混乱的秦军进行围剿。

慕容垂将放弃上党的憋屈全都发泄出来,带着并州精锐在秦军阵中来回冲杀,吕光和杨安为他的气势所慑,选择了避其锋芒,率部掉头突围。

河东战场的形势瞬间逆转,换成慕容垂一路驱赶着秦军,从闻喜一直追到了蒲阪。

吕光等人在蒲阪守军的支援下,这才止住了败退的脚步,率残军进入城内。

慕容垂扬眉吐气,在蒲阪城外安营,派慕容令回头接收被秦军攻破的城池。

不过数日功夫,安邑、解县和猗氏重新回到慕容垂的手上。

长安收到河东大败的军报后,苻坚震怒,传令邓羌和张蚝停止进攻洛阳,转而出兵河东,搅动河东的黄河防线。

苻坚则亲率大军出长安,来到蒲阪对岸的临晋(今渭南市大荔县),做好了渡河的准备。

慕容垂探得各路消息,见好就收,率军回撤,沿涑水布防,重新稳住阵脚。

消息传到王凝之这里,他立刻传令刘牢之,命他率军西进,威胁陕城,替慕容垂分担来自黄河南岸的秦军。

王凝之自己则再次率军北上,来到弘农城外,拦截长安方向的补给。

弘农和陕城被王凝之和刘牢之一头一尾的封锁,对河东的支援有心无力。

尤其是上游的王凝之,对城外的村庄和道路大肆破坏,邓羌不得不派出重兵,才能保证潼关过来的补给不断绝。

三方势力围绕河东的这一段河道,兵力交错,秦人主攻,王凝之和慕容垂主守,进入了僵持阶段。

邓羌和刘牢之在陕城外,吕光和慕容垂在解县城外,发生了数次交锋,但都是以试探为主,并未爆发大的战事。

入秋之后,三方对这样的消耗都不堪重负,各自撤军回城。

王凝之将李盛召到卢氏,让他负责骚扰秦军的两侧粮道,这样的安排更符合他的特点。

刘牢之也将新安交给诸葛求,返回了金墉城。

二人几乎前后脚赶回,在城外相遇。

王凝之拿起马鞭点了点刘牢之,“我可是有两个孩子了,你还得抓紧啊。”

刘牢之挠挠头,“两个又不算多,你得抓紧才是。”

“瞧这话说的,你先追上我再说吧。”王凝之被反将一军,大笑道:“赶紧回去吧,我一会过来看你儿子。”

刘牢之确实心急,不跟他客套,急冲冲去了。

王凝之回到家中,和谢道韫打了声招呼,带上王殊、王洛和何无忌,一起到刘牢之府上道贺。

刘牢之喜气洋洋地抱着儿子出来见客。

几个大孩子逗弄着襁褓之中、几个月大的婴儿,王凝之则和刘牢之在一边闲谈。

“秦军不知道会消停多久,你留心着点。”

刘牢之笑道:“使君放心,我待上几日,就回前线去的。”

王凝之点点头,“我就不回去了,整个洛阳的西线都交给你。”

说着他又将郭敬的事情说了,又道:“你派人去上洛探探情况,如果他配合的话,说不定可以趁机夺回上洛城。”

刘牢之对郭敬的选择同样不在意,他更关心上洛的归属问题,“荆州军还在商县,若是我们拿了上洛,会不会引发冲突?”

王凝之沉吟片刻,摇头道:“应该不会,区区一个上洛,还不值得荆州对我大动干戈,再说了,京城的废立之事我还没表态,大司马不会为这么点事自找麻烦。”

刘牢之问道:“眼下战事平息下来,京城那边怎么说?”

“麻烦已经来了,”王凝之苦笑道:“车胤上书抗议,朝廷已经下诏,给他安了一个妄议朝政的罪名,派人召他回京。”

刘牢之叹了口气,“一介腐儒,这不是添乱吗?”

王凝之轻笑一声,“是啊,确实是迂腐,但天下要是没有这样的人,也太让人寒心了。”

刘牢之怪道:“难道你打算替他挡下?”

“当然,”王凝之点头道:“他回京必死无疑,而我替他挽回下,顶多费点口舌。”

刘牢之对这些弯弯绕绕的事不怎么上心,不再多问。

王凝之在他家用过餐,这才返回刺史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