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116章 燕国困局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刘桃棒嘟囔了一句,“真不是个爽快人。”

说着他也喝完茶下车了,指挥侍卫们护送着马车返回金墉城。

王殊一直在边上默默听着,直到车内只剩父子二人,这才问道:“他不愿为阿耶效力吗?”

王凝之摸摸他的小脑袋,笑道:“他们为何要为我效力,上阵杀敌可不是儿戏,随时都可能回不来的。”

王殊撇撇嘴,“原来是懦夫,那阿耶还对他们这么客气。”

“不可这么说,世上哪有不施恩便图回报的道理,”王凝之纠正儿子,“他们不是怯懦,而是还没有相信我。”

王殊似懂非懂,“那怎么才能让他们相信阿耶,愿意为阿耶效力呢?”

王凝之指了指前方的金墉城,“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他们会知道的,就像这城中的百姓一样。”

见儿子还是没明白,王凝之笑道:“仲弓问仁,圣人是如何回复的。”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殊朗朗答道。

他跟着范宁学儒,这些早就烂熟于胸。

王凝之解释道:“就是这个意思,待人以仁爱,驭民以仁政,理解和尊重他们就可以了。”

王殊哦了一声,应该是没懂。

“一会回城去问夫子,”王凝之留下作业,“回头再告诉阿耶,夫子是怎么解释这几句的。”

王殊不乐意,“马上是新年了,我过阵子再去问。”

他惦记着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雪。

王凝之加重语气,“不行,回去就问。”

王殊知道父亲虽然和气,却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不敢再讨价还价,闷声答应了。

马车进城之后,停在了刺史府门口,王凝之下车后,吩咐刘桃棒送王殊去范宁府上。

临近新年,书院已经关门了。

谢道韫正在房中走动,小腹微微隆起,她和王凝之的第二个孩子即将到来。

见王凝之一人进屋,她问道:“阿奴哪去了?”

“在城外发生点事,我让他去范武子那里了。”王凝之简单说了下经过,扶着谢道韫一起在屋内散步。

谢道韫不解道:“阿奴还小,这么早与他说这些做什么。”

“只是恰好遇上,并不是特意为之,”王凝之笑道:“再说他成天就知道贪玩,让他去范武子那里受下教训也好。”

谢道韫对他的说辞并不满意,“自己教不好儿子,还指望别人帮忙。”

王凝之不服,“我如何教不好,阿奴还小,长大了自然由我亲自来教。”

这世间,论知识的广度和如何教育孩子,王凝之自信不输给任何人。

夫妻俩互相取笑了几句,外面有人传信进来。

王凝之看过,呆立了好一阵。

虽说这个局是他挑的头,但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慕容恪阵亡,慕容垂坐镇平阳。

那么接下来的北伐,桓温面对的就是卖水太傅慕容评了。

谢道韫侧着脑袋看完信件,觉得有些震撼,没想到慕容恪威名赫赫,居然会在一场攻城战中当场阵亡。

王凝之隐约猜到真相,心生敬意。

谢道韫问道:“这对来年的北伐是件好事吧?”

“不好说,”王凝之揉了揉眉心,“我判断秦、燕会休战,这个时候北伐,承受燕军怒火的就是我们了。”

秦、燕两国大战,燕国失去了慕容恪,但是夺取了平阳郡,劫掠了河东郡,还打得秦主苻坚败退,俘虏数万人,怎么看,都是胜利的一方。

一旦晋军北伐,秦人肯定会选择观望,因为他们身处关中,占据河北之地可没有晋人方便,继续进攻平阳很容易为晋军做了嫁衣。

谢道韫还想到另一个可能,“可若是北伐顺利,大司马是不是就要……”

她没有说下去,但王凝之知道她的意思,桓温北伐成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那眼下态度暧昧不明的王凝之就危险了。

不过王凝之拍拍妻子的手,宽慰道:“不用担心,这些可能我都想过,别说对我动手了,大司马都没想过要一举荡平河北。”

以桓温的性格,能拿下邺城就是极限了,再往北打,搞不好会旷日持久,他不放心江南。

北伐从来都不是桓温的目的,他肯定会见好就收的。

每次聊到这种话题,谢道韫便不再追问,这是两人之间的默契,一个不想说,一个不想听。

这时王殊跑了进来,委屈巴巴地说道:“夫子说我听不懂,让我先将《论语》抄写几遍,年后他会从简单的讲起。”

王凝之大笑道:“夫子说得对。”

儿子的出现,化解了夫妻之间的尴尬。

一家人说说笑笑,暂时忘记了洛阳之外的血雨腥风。

这个新年,燕国柱石慕容恪的离世,让邺城蒙上了一层阴影。

燕主慕容暐,太后可足浑氏,太保阳骛,太傅慕容评齐聚一堂,商量起后续的安排来。

悦希带回来的慕容恪遗表上,慕容恪提议由慕容垂接任大司马一职,统率全国兵马抵御秦、晋两国。

当然,这一条被可足浑氏和慕容评毫不犹豫地否决了。

他们眼下讨论的是,是否将平阳、上党和太原交给慕容垂,来抵御秦人的进攻。

按可足浑氏的意见,西线关系重大,当由太保阳骛前往坐镇,可保无虞。

但阳骛不接受,他赞成慕容恪的意见,并认为慕容垂刚刚大败秦军,此时将他调离,难免军心浮动。

慕容评不希望慕容垂成为大司马,但对于将他扔在西边抵抗秦人,则并无意见。

所以慕容恪的这点要求勉强通过。

燕主慕容暐已经十七岁,朝中政事还是没有他说话的份。

慕容恪在世时,凭威望和个人能力压制了权贵们的勾心斗角,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他不在了,各种矛盾立刻浮出水面。

本来能接班成为大燕新柱石的慕容垂,被可足浑氏和慕容评一起排挤,回不了邺城,也不敢回邺城,只能坐困平阳。

但三国之间的混战,燕国挡住了西边的秦人,南边还有晋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