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291章 关东士族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铜雀台上,集会已经接近尾声。

无论是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言语中虚无玄远的意境,王徽之都凌驾于关东士族之上,尽显江左名士风采。

加之又有桓伊和范宁从旁呼应,不管北人的问题如何刁钻,几人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王凝之见时候差不多了,起身笑道:“来日方长,诸位就放过他们三人吧,再议下去,只怕这夜间的寒意,都挡不住他们额头的冷汗了。”

这自然是给关东士族留了个台阶,北方虽然是清谈的发源地,但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让关东士族在玄学上几乎是原地踏步。

相较于曹芳时期的正始之音和魏晋交替时期的竹林七贤,晋朝建立之后,玄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暂时的没落阶段,即淡化思想上的创新,而追求行迹上的放达。

没有嵇康的才华,但喝酒、打铁之类还是可以模仿的。

至于南渡之后的士族,因为背井离乡的失意,玄学的核心变成了如何寻求超脱生死,虽说有些偏离,由养生变成了修仙,但却根植到了世家大族的日常生活之中。

高泰听王凝之这么说,主动拱手道:“王公说笑了,今日盛会,方知我等皆是井底之蛙,实在汗颜。”

高傲的崔逞也终于服气,叹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今日我也算闻道了。”

这是庄子《齐物论》里的一句话,表示生死不是对立,而是一体两面,循环往复,所以不必为死亡而悲伤,应该坦然接受这种自然规律。

王凝之笑道:“还是消极了些,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做学问也好,修道也好,隐逸也好,都是一种选择,像我这般俗务缠身,也是一种选择,自得其乐即可。”

众人点头称是。

王凝之又道:“诸位平日政务繁忙,我看这样的聚会可以成为常例,不如让武子在下面的铜雀园开设一家书院,既能教授河北子弟,又能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

他这话一出,关东士族的诸人互相交换了个眼神,毕竟王凝之在洛阳收受和任用寒门子弟的事不是什么秘闻。

还是崔逞出面提问,“不知这书院的学生,可有什么要求?”

范宁的回答言简意赅,“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的原话,教育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

崔逞不满意这样的官方回答,诘问道:“话虽如此,但将出身完全不同、受教完全不同的人硬放到一起,对先学之人岂不是不公平?”

王凝之笑着回答道:“此言有理,有教无类不假,但授课还是得区分的,到时候辛苦一下武子,做一个入学的考试,据此分班。”

见关东士族仍犹疑不定,王凝之指了指身后的王殊几人,“我的长子和慕容凤皇都会参加考试,保证一视同仁,诸位不会是对自家孩子没信心吧?”

他这么一说,关东士族不好再说什么,纷纷笑着答应下来。

书院的设立,肯定是对世家地位有影响的,但他们这帮人毕竟占据先机,一味地露怯,不仅有损颜面,还容易惹怒王凝之,不如先答应下来。

这件事说定之后,众人便各自散去。

王徽之将众人送走后,来到兄长面前坐下,得意道:“怎么样,是不是让那帮竖子见识到了我的厉害?”

“你这张嘴是改不了了吗?”王凝之拿这个五弟没办法,“今日表现是不错,但后面日子还长,你要是被人比下去,那我可就将子敬招来了。”

王徽之不屑道:“就他们,还想赶上我,这辈子是没戏了。”

“你在骄傲什么,不知道我就不喜欢这虚浮之气吗?”王凝之实在忍不住,喝道:“你但凡争点气,我就可以将魏郡、甚至冀州交给你,现在开个书院,都得借助范武子的名声,你还在这得意上了。”

王徽之顿时蔫了,“大家擅长的领域不一样而已。”

站在一旁的几小只都在憋着笑,十分辛苦。

王凝之瞪了几人一眼,“还不下去复习功课,谁要是在入学考试上失手,看我怎么收拾。”

刘裕顿时苦着一张脸,跟在王殊身后下去了。

王凝之赶走他们,又对王徽之说道:“知道你不喜政务,我也不勉强,但书院的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只要在临漳开设成功,我就会推广到其他郡县,所以你一定给我处理好。”

王徽之立马道:“阿兄放心,我理会得,不过是教教学生,我可以的。”

“你是什么身份,哪里需要你亲自教,”王凝之见他没懂自己的意思,解释道:“你只需要能镇住关东士族的那帮学生就可以了,授课的事,让范武子安排。”

这下王徽之更开心了,欣然道:“那就更没问题了,老一辈我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他们教出来的小辈。”

王凝之摇摇头,这个弟弟在官场是完全指望不上,只能将他竖为名士的标杆,为王家造造势了。

初步解决世家和书院的事情后,王凝之重新将目光放回幽州。

秦国和代国在河套一带开战,慕容评想必是坐立难安了,王凝之想知道这个生意人对未来考虑得怎么样了。

王凝之招揽的燕国旧臣,大多与慕容评不对付,级别太低了又显得诚意不足,思来想去,王凝之决定让慕容绍跑一趟,去探探慕容评的底。

慕容恪的儿子,慕容评总会给点面子。

慕容绍没有二话,爽快地答应下来,问道:“若是他选择归顺,王公打算如何安置?”

“送到建康去,”王凝之很坦然,“该有的官爵赏赐都不会少的,足够他颐养天年,我想这也是他最想要的。”

慕容绍想了下,又问:“王公不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吗?”

“去哪,并州吗?”王凝之笑道:“慕容评已是冢中枯骨,你肯定不会选择他,慕容德虽占据龙城,但实力有限,只有你兄长慕容楷所在的并州,是个不错的选择。”

慕容绍点点头,“王公不觉得我会逃去并州吗?”

王凝之笑了笑,“你不会,我想你应该更愿意继承故太宰的遗志,治理好关东,让鲜卑人能在这块土地上安定下来。”

慕容绍叹了口气,拱手道:“王公胸怀,远非常人所及,佩服之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