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46章 王猛为啥不跟你?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正月,燕主慕容儁在邺城举办了盛大的阅兵。

正当东晋这边瑟瑟发抖之时,没隔几日又传回消息,慕容儁病情加重,猝然离世,享年四十二岁。

太子慕容暐灵前继位,时年十一岁,实行大赦,改元建熙,由慕容恪、慕舆根、慕容评等人辅政。

两条重磅消息让洛阳百姓的心情大起大落,在正月的尾巴上,城里终于有了过年的气息。

王凝之再三确认之后,不禁觉得老天真是给机会,现在就看朝廷中不中用了。

他与众将商议后,决定回京一趟,至少说服朝廷将防线北移,屯粮备战,减轻洛阳的压力。

金墉城的防务交给沈劲负责,邓遐需要和他一起返回荆州,朝廷治不治他的罪,得看桓温的意思。

几名护卫如今都有了差事,为了不影响自己走后金墉城的运转,他这次只带了郭敬随行。

二月初,王凝之和邓遐带着两百多荆州军抵达江陵。

到了大将军府前,邓遐被晾在门外,王凝之获准进府。

桓温的心情不错,看到王凝之进来行礼,笑道:“叔平过去一年不容易,这下可以松口气了。”

王凝之也笑着回应:“桓公所言甚是,总算是可以消停些时日,准备后面的事情。”

桓温以为他说的北伐,神态轻松地打趣道:“叔平真是个急性子,礼不伐丧,朝廷不会支持的。”

建康一贯的态度就是拖,如今有这么好的理由,肯定会更加抵触北伐。

王凝之当然知道这点,笑道:“不伐丧,建设自己的城池总可以吧,大军一直躲在淮水以南,中原就一直凋敝,无人无粮,以后北伐何来助力?”

桓温点头不语。

一旁的郗超却道:“若是朝廷这边有调动,燕人势必会有所回应,容易引来战事。”

“徐徐推进即可,兵锋未达黄河,燕人怎么会主动出击?”王凝之不认同他们的谨小慎微,“长期迁延不进,会寒了中原百姓的心。”

桓温叹息道:“慕容恪犹在,燕人便不会衰败,仍是心腹大患。”

王凝之想到一人,决定刺激一下桓温,让他别老想着等人犯错。

“桓公想必知道王猛王景略的近况,他在关中一年升官五次,极受秦主重用。”

桓温点头,有些可惜地说道:“当年我任他为都护,他却不愿与我一同南下。”

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时的事了,那时他一路势如破竹,屯兵霸上,等着关中群雄前来投效,最后却只来了个麻布短衣的王猛。

王猛一边抓着跳蚤,一边和桓温大谈天下大势,旁若无人。

这副恃才傲物的架势,桓温在南边见得多了,所以不和王猛来虚的,直接问出了关键:“我奉天子之命率军讨贼,三秦豪杰怎么没人响应?”

王猛也一语道破玄机,“公千里而来,长安已是咫尺之遥,大军却停在灞上不动了,大家都有些摸不透桓公的心思,所以不愿前来。”

桓温无言以对,短暂沉默之后,感慨了一句“江东没有比得上你的”,便匆匆结束了这场面试。

后来桓温战败,面试通过的王猛选择了留在关中,放弃了南下工作。

王凝之现在就是想戳一下桓温的伤疤,于是问道:“桓公可有想过为何王景略不愿南下?”

郗超替主公解围,“有些人难离故土,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王凝之勉强认同,但又道:“桓公南归不久,王景略就投效了当时还是东海王的秦主坚,为他出谋划策,弑君夺位,如今更是整顿吏治,关中风气为之一新,桓公以为其才如何?”

桓温默不作声,面露不悦,这不是赤裸裸地想说自己不如苻坚,所以王猛不愿效力。

后世有很多说法,什么王猛不愿意帮桓温篡位,王猛担心在门阀掌控的东晋没有出头之日之类的,都有些想太多了。

难道苻坚不是弑兄篡位的,氐族就没有权贵了?

所以归根结底,就是王猛没看上桓温这个人,所以在处了几个月之后,果断选择了分手。

桓温在这个时代已经算重视寒门的了,不然王猛连见他的机会都没有,但王猛在前秦干的那些事,桓温能支持吗?

所以在王凝之看来,王猛就算跟了桓温,也得不到大用。

“凝之此言,皆发自肺腑,桓公若有意进取,便不可一直坐镇荆州,让天下人怀疑公的志向。”

说完这句,王凝之便躬身告退。

没走两步,他又想起还在外面等着的邓遐,转头说道:“邓将军虽有过错,但率孤军在外征战一年,连个可以安身的城池都没有,还请桓公多多体谅,让他在前线戴罪立功。”

桓温点点头,“你们先回去,我会考虑的。”

王凝之谢过,出来拉上还眼巴巴等着的邓遐,一起离开了。

室内安静了好一阵,桓温突然叹道:“嘉宾也有叔平那般想法吗?”

郗超犹豫了下,摇头道:“桓公力求稳妥,并不算错,叔平在前线待久了,想法难免激进些。”

桓温总是在北伐和东进之间犹豫不决,是先东进彻底架空司马家再去北伐,还是先北伐再顺理成章地东进取代司马家,他来回横跳。

郗超觉得都可以,他忠于桓温,桓温想先夺权,他并不反对。

“那你觉得我们该出兵北上吗?”桓温又问。

这个问题郗超表示赞同,“总不能一直偏安江左,中原不加经营,北伐就缺乏补给,指望扬州供应粮草,风险太大。”

桓温思索再三,选择采纳这个建议,“我来上书朝廷,要求豫州和徐州率军北上,将防线控制在颍川、谯郡和琅琊一线。”

主意已定,两人商议起细节来。

王凝之没有在江陵多待,知道桓温有意做出调整后,他立马辞行,表示回京等候好消息。

桓温看他急不可耐的样子,笑话了几句,这才放他离开。

王凝之归心似箭,一刻也不愿多待,留下还是带罪之身的邓遐,带上郭敬,一路扬鞭策马,奔向京城。

一别一年有余,他居然有些想念那个成天打嘴炮的建康城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