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36章 豫州的归属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以谢安的心理素质,不可能被这几句话吓到,但自己兄弟是什么德性,他比谁都清楚。

尤其是王凝之还点明了“需要众将士们齐心协力”,以谢万的名士做派,他就不可能把手下将士当回事。

历史上谢万的名场面就是召集手下将领,用如意指着大家说了句“诸将皆劲卒”。

兵、卒之类的称呼就是骂人,原因很多,主要有两条,一是因为世兵制,当兵就得世代当兵,地位低下;二是当兵的都是流民或者寒门庶族之流,被门阀瞧不起。

所以谢万说完那句话的效果是“诸将恨之”,在战败的时候甚至想趁机把谢万给做了,而谢万最后的结局和殷浩一样,被贬为庶人,这才有了谢安的出山。

在王凝之看来,天下苍生望不望谢安,他不在乎,但陈郡谢氏需要他出来撑住场子,他就得捏着鼻子出来。

王凝之的话让谢安沉默了一小会,但他还是没有松口,“叔平北上历练几年,果然大不一样,句句不离朝廷大事。”

“大家都只讨论有无,迟早披发左衽。”王凝之对清谈风气向来不屑一顾。

谢安不以为然,“兴衰更替,怎么可以都怪到清言上?”

“儒道之争,还可以说是对如何治理天下的讨论,有无之争,何益于天下?”

魏晋之交,玄学的聚焦点是名教和自然,前者强调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后者强调天道自然和无为而治。

王凝之从后世来,自然知道这两者都有问题,但至少这些名门贵族是在批判两汉经学,说不定吵着吵着,就能修正董仲舒的儒学。

不过这条道没走多远就歪了,玄学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行为艺术,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无法超越,打铁、喝酒这类事倒是青出于蓝。

讨论的主题也变成了世界的本源是“有”还是“无”的问题。

当然,哲学讨论是有价值的,但参与讨论的这些人是国家的统治阶层,这事就很可怕了。

世界的本源和治理天下有一丁点的关系吗?

谢安不想争辩,在他看来,眼前的年轻人醉心于名利场,已经落了下乘,于是他淡淡答道:“我辈行事,无关天下。”

王凝之闻言,失望而归。

到家后,王羲之带回的消息同样不乐观:各大世家集体反对桓家接手豫州。

王凝之回到房中,心中十分压抑,只想大骂一句:跟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搞得好政治?

这下换谢道韫过来关心他了,“这是在哪里受气了?”

“你三叔父那,我劝他接手豫州,他不干。”王凝之躺在榻上,双眼无神地看着上方的承尘,也就是这个时代的布艺天花板。

谢道韫伸手在他眼前晃了下,“朝廷有旨意吗?”

“现在还没有,但朝廷倾向于还是交给谢家,你三叔父不接,那就是四叔父了。”

“所以你是在担心这个?”站在谢道韫的角度,她不明白这里面的区别,毕竟谢安和谢万在清谈方面都很优秀,但带兵方面一样的没经验。

王凝之苦笑着坐起身,他总不能说你四叔就是个白痴,属下都恨不得杀了他。

谢道韫见他不回答,又问:“那你准备怎么办,回洛阳去吗?”

王凝之抿了抿嘴唇,迟疑道:“若是我和桓家联手,夺了豫州,你会怪我吗?”

他可以从洛阳出兵颍川,再让桓温从荆州出兵武昌,一南一北夹住豫州,逼朝廷就范。

以司马昱的一贯作风,他肯定是会屈服的。

谢道韫难掩惊讶之情,“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了守住洛阳城,我需要一个能支援我的豫州。”王凝之轻叹:“你四叔父明显不是理想的人选。”

“你觉得他会见死不救?”

“不是,而是他做不了能力以外的事情。”

谢道韫这下懂了,“那你会夺豫州吗?”

“……不会。”

岳父刚死,就夺谢家的豫州,这种事他不能做。

但更讽刺的是,如果没有谢万的大败,谢安根本不会出山。

王凝之抓狂地抱头,先知有什么用,历史的走向自有其必然性,自己忙忙碌碌,东奔西走,改变的仍然有限。

谢道韫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痛苦,但能感觉到,拉下他的双手,默默地握住。

王凝之接受了身份带给他的好处,就要接受身份带给他的束缚,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在建康又待了几日,王凝之准备返回洛阳了。

谢道韫这次没有一同前往,她的几个弟弟还小,尚未出仕,眼下都待在京城守孝,她身为长姊,留下来还能有个照应。

王凝之本想带个自家兄弟一起过去,结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年长一点的涣之想做隐士,肃之想待在京城,放诞不羁的徽之就算了,操之、献之还小。

还有一点让王凝之不爽,琅琊王氏的先祖是王翦,传到现在居然一点尚武的精神都没了。

满脸幽怨的王凝之骑着马离开了建康,打算先去见下桓温,大战在即,抱下大腿提升信心。

桓温见到王凝之十分高兴,当着一众幕僚表扬他,“叔平这两年在司州大不易,洛阳能有今日的局面,都是他的功劳。”

王凝之可不想拉仇恨,他是来拉救济的,所以立刻谦虚道:“都是桓公指挥有方,凝之不敢居功。”

北方的情况桓温很清楚,继续表扬,“鲜卑人将那些后赵余孽都往南赶,中原乱象丛生,叔平主动出击,消灭李历,实乃大功一件。”

王凝之继续谦虚,“区区蟊贼,凝之尚可处理,但鲜卑人南下,还需桓公北上。”

几名幕僚跟着夸了几句,王凝之一一回应。

场面上的对话结束后,现场就只剩下桓温,王凝之和郗超三人。

郗超这时才笑道:“听说金墉城如今固若金汤,兵强马壮,阿兄真是好手段。”

“可别这么说,我哪来的马?”王凝之装可怜道:“这次过来,就是想请桓公支援一点马匹和水军。”

桓温大笑,“马匹就别想了,送给你你也养不起,水军我已有安排,你放心就是。”

黄河不是天险,守是守不住的,但水军仍可以作为洛阳城北面的一道防线存在,与步兵协同作战。

简单来说,就是黄河上的移动堡垒。

王凝之谢过,又道:“鲜卑人南下,豫州和徐州方向也很重要,若被敌人打穿,洛阳孤城一座,便毫无价值。”

桓温时刻关注的豫州的归属,看着从建康过来的王凝之,他一脸的似笑非笑,“叔平是来劝我拿下豫州的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