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147章 算计郗超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接下来的日子,建康与姑孰之间的信使往来不断。

桓温方面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罪名,只能一会说王凝之未能拿下上党、导致北伐主力孤军深入,一会又说王凝之这些年收复失地有功,理当回朝重用。

如此前后矛盾的说辞,就是为了拖住王凝之,让他疲于解释,不得离京。

因为除了在京城这边使手段,桓温也没忘记联系当年的老部下邓遐,向他抛出了接手司州的橄榄枝。

不过邓遐正在前线与秦人交战,桓温的信使先是到了洛阳,又去了卢氏,最后在弘农等了半个月,这才见到据说刚从河西回来的邓遐,将桓温的亲笔信呈上。

邓遐倒是没耽误,看完后立马写了回信。

但信使这么一趟下来,等桓温收到邓遐的回信,时间已经过去近两个月了。

不仅如此,回信的内容还让桓温火冒三丈,邓遐表示自己愿意为大司马效力,但眼下他正在关中作战,实在顾不上洛阳的事,希望大司马等他打完这仗再说。

郗超捡起被桓温揉成一团的回信,展开一看,叹道:“这哪里是邓将军,分明是王叔平的语气。”

十分动心,然后委婉地拒绝了。

桓温余怒未消,恨恨道:“实在不行,我就发兵石头城,看看朝廷那帮人作何反应。”

“我觉得正该如此,”郗超在这方面向来是个积极派,喜道:“公若进入建康,司州的事便可迎刃而解。”

但桓温只是一句气话,毕竟王敦失败的例子就摆在那,要么得到世家的支持,要么先把世家打垮,不然进入建康也是一场空。

“谈何容易,”桓温平静下来,说道:“眼下司、青、徐三州都不在我手里,兖州也只有一半,若武力进入建康,只怕淮北之地会立刻举起反旗。”

郗超闻言有些烦躁,司州演变成如今尾大不掉的局面,便是一拖再拖的结果,再等下去,万一王凝之在河北或者关中有所斩获,桓温大势去矣。

“公不可再心存侥幸,”郗超语气转为严肃,“朝廷不可能轻易屈从,再不进入建康,掌握朝堂,局面只会越来越差。”

桓温起身来回踱了几步,猛地一转身,吩咐道:“替我拟一封信给相王,让他来姑孰见我。”

郗超振奋起来,匆忙去了。

收到信的司马昱心如死灰,召王述、王彪之、谢安和王凝之入府,将信摆在他们面前,赌气道:“讨论了这么久,还是没得出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今日要是再没结果,那就大家一起去姑孰。”

王述和王彪之都不是服软的人,立刻表示愿意一同前往,当面与桓温协商此事。

可司马昱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想和桓温翻脸,于是看向和事佬谢安,“卿以为大司马这是何意?”

谢安垂眸想了一会,答道:“鲜卑人即将南下,事情不能再拖了,大司马这是想逼殿下就范。”

看他想了半天,就说出个这,司马昱不满道:“这个我也知道,然后呢?”

谢安继续说道:“殿下若再不作出让步,恐怕就是大司马兵临石头城了。”

司马昱恼怒地看着王凝之,“又不是我不愿意让步。”

王凝之见众人都看向自己,无奈道:“今日让司州、明日让徐州,后日是不是该让建康了?”

这话虽然大逆不道,但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

司马昱只想脱身,不耐烦道:“我都没说什么,还轮不到你不满。”

王凝之厉声喝道:“晋室天下,是宣、元之天下,岂是殿下说弃就弃的!”

这个回复在历史上很有名,不过是王坦之说的,宣是司马懿,元是司马睿。

司马昱在临终前立下遗诏,让桓温行周公居摄之事,少主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而代之。

时任侍中的王坦之则愤怒地回敬了这句话,撕毁诏书。

听王凝之这么说,司马昱有些羞愧,摇了摇头,起身出去了。

剩下几人面面相觑,还是谢安说道:“叔平这话意思不差,就是激烈了些。”

王凝之默然一阵,“事情并非没有解决之策,只是大家一味绥靖,从没想过要反抗。”

王彪之问道:“叔平有何主意,不妨直说。”

“放我回洛阳去,和大司马赌一把。”王凝之说道:“我赌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王述的身体日渐衰弱,有些坐不住了,靠在凭几上,低声道:“这个赌我们敢下,皇家不敢下,多说无益。”

王凝之苦笑,确实是这个道理,各大世家敢跟着自己下注,但司马家不敢,司马奕和司马昱都是软弱可欺之辈。

谢安突然道:“还有一个办法,不让出司州,但在中枢让个位置给桓家。”

王彪之以为不行,“当初桓元子连录尚书事都推掉了,区区一个中枢的位置如何能和司州相提并论。”

录尚书事总领朝廷政务,是三国两晋时期的权臣标配,前几年朝廷授予桓温扬州刺史的时候,这个职务也一并给了,不过桓温上表推辞了。

谢安解释道:“此一时彼一时,那会大司马觉得北伐胜利在望,所以不想回京领此职,如今情况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选一个他信任的桓家人进入中枢。”

他说得有些隐晦,其实就是想说桓温如果想篡位,朝中肯定需要有自己人推动,那就给他一个位置。

几人都明白了,纷纷点头。

王凝之有补充意见,“不如拖上几日,若我所料不差,北方即将有军报传回,到时带去姑孰,更有说服力。”

谢安看了眼王凝之,说道:“这个时候还是不要画蛇添足了,惹得大司马不悦,反而对我们不利。”

王凝之想了想,表示认同,“是我托大了,军报的事等到了再说,不过我还有一个想法。”

众人再次一起看向他。

“若要挑一人进入中枢,我提议郗超。”王凝之说道:“他比桓家人更合适。”

王述笑了笑,艰难地站起来,“后生可畏,看来没什么好担心的。”

说完他便直接离开了。

儿子王坦之和郗超同在桓温帐下数年,王述自然知道郗超在桓温阵营中的地位,王凝之这个提议,不可谓不毒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