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17章 黍离之悲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进入洛阳的第一晚,桓温让大军在太极殿前的广场上安营扎寨。

他则带着亲信登上高高的台阶,在殿前俯视这座残破的城池。

自八王之乱起,洛阳城辗转于多方势力之手,司马家的王爷、匈奴人的汉赵、羯人的后赵、氐人的前秦,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频繁更换主人的间隙,占据洛阳的军阀几次投降东晋,名义上表示归顺,但都不长久。

五十年间,战火不断,城头屡换大王旗,老百姓侥幸没死于战乱的,也大多逃离了这里,洛阳城周边是一片荒芜。

桓温这次收复后,建康朝廷已经是第四次管辖洛阳了。

但能否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还要看桓温接下来和朝廷的博弈。

暮色之中,广场上燃起篝火,荆州军的将士们正在庆祝这场大胜。

破败的居民宅中,偶尔能看到点点亮光,那是周成裹挟的百姓,如今成了荆州军的战利品。

姚襄逃走后,他留下的百姓还在城外露宿,桓温留下一支队伍负责看守,好在夏天还未过去,老弱妇孺们挤在一起,暂时不会觉得寒冷。

王凝之还未恢复过来,桓温在盘算如何与朝廷交涉,两人与周围的一片喜庆格格不入。

郗超过来拍了拍王凝之,在他旁边的台阶上坐下,劝解道:“阿兄若是不适应,下次待在后方就是了,战场厮杀,确实凶险异常。”

不仅是他,所有人都以为王凝之是被吓到了。

毕竟像他这样的世家公子,第一次上战场,就险些被一箭射死,有些后怕也是正常。

但王凝之知道自己不是,后怕只是那一瞬间的事,之后则是无尽的懊恼。

他太不冷静,太急于求成了。

在整个北伐的过程中,他的表现欲太强了,言语和行动上都是。

这种心态在建康城里,倒是无伤大雅,有些出格也是名士间的笑谈,但在战场上,就太致命了。

“我是在后悔,”王凝之叹息道:“若是当时我处理得好一些,护卫根本不会死,姚襄也肯定逃不掉。”

郗超的目光看向远方,“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哪里能够事事万全。”

刚聊了两句,桓温走了过来,两人连忙起身。

桓温随意地坐了下来,让二人不要拘礼,王凝之和郗超这才在下级台阶上侧坐。

“洛阳民生凋敝,又无险可守,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置?”

王凝之看了看郗超,示意他先说。

郗超也不客气,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了,“自然是该让朝廷派人接手,如今匪患已除,粮道通畅,再无借口拖延。”

桓温笑道:“话虽如此,那我们辛苦一场,不是为他人作嫁衣了。”

这话说得毫不遮掩,他并不忌讳王凝之的存在。

“那就要看委派的人了,”郗超胸有成竹,继续说道:“洛阳乃是旧都,朝廷总不能随意派个人过来,最合适的人选是豫州刺史谢尚。”

听到这,桓温打断了他的发言,转而问王凝之,“叔平怎么看?”

王凝之这几天情绪低落,还没来得及细想后续的事,斟酌了一会才回答,“朝廷并无迁都之意,不管委派何人镇守,都会是名至而人不至。”

真正意义上的豫州,肯定是在中原了,谢尚的这个豫州是侨置的,所以在淮水以南,以历阳(今安徽和县)为治所,卡住了桓温顺流而下、东入建康的水道。

郗超的提议,是想让谢尚离开历阳北上,这样桓温东进的通道就更加畅通无阻了。

王凝之的意思,则是说就算谢尚接手洛阳,也不会亲身北上,顶多委派个将领过来,并不足以实现郗超的设想。

郗超反驳道:“洛阳绝非历阳可比,谢尚若是迁延不进,自有人会上疏弹劾。”

“话虽如此,但一来二去地拖上几个回合,时间久了,指不定鲜卑人就会南下或者氐人选择东进,洛阳再次得而复失。”

“那也不影响,丢失洛阳的罪名,足以让豫州易主。”

王凝之听他这么说,沉默下来。

他是谢家的女婿,这话他不好接。

桓温意识到这点,笑着出言化解尴尬,“这就扯远了,叔平不妨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王凝之不愿意洛阳城变成一个政治工具,桓温若是想吞并天下,就不应该通过内耗的方式来攫取权利。

“凝之以为桓公应该自领洛阳,和朝廷那边的交涉,则以粮草人口为先,如此一来,天下人可以看到桓公收复中原的决心,朝廷就算不乐意,也无法拒绝。”

郗超不同意这个做法,“洛阳四战之地,想要守住,必定要付出极大代价,智者不为。”

桓温更倾向于郗超的意见,洛阳西边就是秦人占领的函谷关,北边不远就是燕人的邺城。

此刻的洛阳,一无城墙,二无百姓,三无粮草,想要在这种地方站住脚,需要荆州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才行。

桓温当然舍不得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

王凝之知道他的担忧,解释道:“听说氐秦新主苻生残暴不仁,君臣离心,姚襄未死,也必定会前往关中,聚集羌人作乱,如此一来,氐秦根本无暇东顾。”

“那慕容鲜卑呢,有消息称他们正在计划迁都邺城。”桓温的情报工作也不差。

王凝之的思路愈发清晰起来,“既然他们已决定南下,那更要守住洛阳了,不然不是白白送与他人,若是鲜卑人占据了这里,再想收复可就不是这次这么简单了。”

桓温还是有所顾忌,他想收复中原不假,可若是和鲜卑人拼个你死我活,那岂不是让建康朝廷坐收大礼。

王凝之没有再劝,桓温未见得百分百信任自己,作为幕僚,说到这份上就够了,再多就容易让桓温怀疑自己别有用心。

郗超也没做说什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拍板还得看领导。

但桓温沉思良久,最终什么都没说,又坐了一会,叹了口气,起身离开了,看方向,应该是去找兄弟桓冲了。

郗超也叹了口气,“在阿兄眼里,是否收复中原才是第一要务?”

“嘉宾莫要试探,有些事并不冲突,瞻前顾后反而容易竹篮打水。”

既然想克复中原、问鼎天下,就不能老想着保存实力,指望吓唬下朝廷就可以篡夺晋祚,就算司马家答应,那些世家也不会答应的。

话不投机,两人就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郗超看着暮色中的一片苍凉,吟诵起《诗经》里的名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王凝之顺着往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