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49章 新城选址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金墉城的建设已经进入瓶颈,当下的外部环境决定了这座小城只能作为一个军事要塞,而不是百姓的宜居之所,再扩建的意义就不大了。

王凝之带着谢道韫探访了洛阳南边的山山水水,最后挑中了还算完整的伏流县城(今洛阳市嵩县东北)。

这个地方原名陆浑,西晋初年的时候,伊水泛滥,陆浑县被淹,县城南迁后,才改名为伏流县。

再后来,中原乱成了一锅粥,这里靠近洛阳,自然难以幸免,各方势力来来去去,这座小城的百姓四散而逃,县城便荒废了。

王凝之选中这里,另一个原因是地理优势,伊水从这里流过,汇入洛水,与洛阳相通,方便运送物资。

县城三面环山,便于防守,只要洛阳在,这里便是稳稳的后方。

再不济,被敌人打过来了,百姓们往山里一跑,南下就是南阳郡。

选好地方后,两人顺着伊水北上,路过伊阙,也就是龙门的时候,王凝之看着两侧光秃秃的崖壁,有些恍惚。

谢道韫这几日沉浸在别样的山水美景之中,心旷神怡,看到王凝之发呆,凑上前歪着脑袋问道:“在想什么呢?”

王凝之抿了抿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遗憾,如果守住中原,就没有北魏的事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有龙门石窟。

“我在梦中曾来过这里,两侧布满了洞窟,雕刻着各式各样的佛像。”

“没见你信佛,怎么做这种梦?”谢道韫很奇怪。

王凝之回到现实,笑道:“也许我上辈子是个佛陀。”

“不要胡说,”谢道韫制止了他的口无遮拦,突然又像想起什么,问道:“你以前不是信徒吗,怎么感觉现在不信了?”

王凝之没有正面回答,用刘桃棒的传教为自己辩解,“怎么不信,我现在可是金墉城信徒们的祭酒。”

说着将上次筑城期间的事情讲了一遍。

谢道韫没有被忽悠过去,这件事困扰她有一段时间了,仍盯着他问道:“你就是不信道了,对不对?”

王凝之挠挠头,“算是吧,我事情太多,顾不上。”

“感觉你什么都不上心,玄学、道教、释家,你哪样都没用功。”谢道韫有点不满意,“虽说为官一方很辛苦,但学问不能落下。”

王凝之忍不住笑了,“那些学问能帮我治理百姓,抵御胡人吗?”

谢道韫听他这么搪塞自己,更生气了,怒道:“为官是为官,学问是学问,怎么可以混为一谈?”

王凝之赶紧求饶,“我有学的,前些日子不是还和范武子讨论儒学了吗,等陆浑建好了,我打算请他过来开学授课。”

这回谢道韫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好奇道:“他才多大,如何有资格?”

“这里可不是江南,识字的百姓都没几个,他来教已经是大材小用了。”王凝之笑道:“我很看好他,他有能力,也有决心。”

“你什么时候推崇儒学了,我怎么不知道?”谢道韫有些怀疑。

王凝之得意道:“我不是一直在读《论语》,难道不算吗?”

虽说汉代的经学式微,自魏晋起已被玄学取代,但玄学托生于儒道两家,所以儒家经典仍是这个时代的必读书目。

谢道韫有些不屑,“谁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看,翻来覆去的,也没见你有什么心得。”

王凝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心得都在里面。”

见谢道韫一副想考考自己的样子,他主动说道:“比如我刚才就在想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说信最重要,‘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谢道韫点头,“这段怎么了?”

“道理讲得很好,但百姓估计不接受,”王凝之一边跑开,一边大笑道:“没有吃的,没有安全保障,凭什么让百姓信你?”

说着说着又是歪理,谢道韫气得不想理他。

两人回到金墉城后,王徽之居然过来了。

王凝之围着老五转了一圈,“我还以为我不在,你直接逃回建康了。”

王徽之已经到了两日,将变成菜地的洛阳城都转了个遍,这才等回兄嫂,抱怨道:“你们出去游山玩水,也不等等我。”

兄弟俩各说各的,一个刀子嘴豆腐心,一个嘴上不饶人。

王凝之问道:“怎么样,是打算玩几天,还是我找人送你回去?”

“来都来了,我再休息几日,不急着回去,”王徽之甩了甩长袖,名士的派头不减,“我也不白在你这吃喝,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直说便是。”

王凝之认真地看着他,“做事就得有做事的样,可不能叫苦叫累,中途放弃。”

王徽之被他看得不自在,转身便走,“你安排好,明日通知我。”

王凝之在后面笑得很开心。

谢道韫低声问道:“你打算安排他做什么?”

“这可得好好想想,”王凝之的一张笑脸瞬间转为苦恼,“不能是脏活累活,还得是他会的。”

谢道韫小脑袋转得很快,“不如让他给那帮信徒讲《道德经》?”

“不行,”王凝之立马拒绝,“我还打算在城里传授儒家典籍,可不能再传道了。”

谢道韫直起身子,双手撑在凭几上,“那他还会什么?”

王凝之学她的样子,“好像是什么都不会。”

于是,王家五郎第二日便成了负责文书登记的小吏。

什么都不会是不可能的,至少会写字,还写得不错。

书圣的家传书法,凝之得其势,徽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献之得其源。

不过百姓们不懂书法,要登记的都是诸如开荒的土地信息,家庭成员信息之类的,连加工润色都不需要,照实写就行。

到了午间,偷偷盯了一上午的郭敬过来汇报情况。

王凝之有些惊讶,“他居然坚持到现在才撂挑子?”

“不,不是,”郭敬笑道:“是要吃饭了,午后继续。”

王凝之坐不住了,亲自来到衙门查看。

王徽之正满脸得意,也没个坐像,一条腿盘着,一条腿弓着,拿着文书欣赏。

“这事这么有意思?”王凝之都自我怀疑了,夺过文书自己看了看,“也没什么特别的啊。”

王徽之往后仰了仰,靠在写字的小几上,“有人得田,有人添丁,有人婚嫁,都是喜事,我帮着记上一笔,当然有意思。”

原来如此,看来老五不是无药可救,是真的见识太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