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23章 被抛弃的中原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收拾完山匪后,沈劲又带着人开始清理几条水道。

黄河与淮水之间,水路纵横,虽然起不到大江大河的防御效果,但对粮草转运十分重要。

胡人的优势在于骑兵,而江南最能拿得出手的自然是水军。

王凝之死乞白赖地要来十艘战船,便是想有个火种,尽可能完善自己的防御体系。

鲁阳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陆陆续续回来的百姓也都加入了建设的行列。

夏季结束时,城中已达到两百多户人家,人数总算超过了士兵的数量。

王凝之留下沈劲和姜顺继续督建,自己则带着李寿和刘桃棒前往许昌。

许昌属于颍川郡,颍川太守毛穆之是桓温的旧将,平定蜀地,北伐后秦,攻取洛阳,他都随军出征。

不过王凝之赶到许昌时,只见城门大开,无人值守,百姓们行色匆匆,看到王凝之一行更是快速地躲回了屋内。

王凝之一脸的迷惑,尤其是看到空荡荡的太守府后,更是原地呆滞了好一会。

李寿带人在府内府外搜了一大圈,总算是找到一名老吏,带到王凝之面前。

“城里是什么情况,毛府君何在?守军都去哪了?”

老吏还算有点眼力劲,知道这个年轻人来者不善,忙道:“府君调任宁州刺史,几日前已经离开了。”

王凝之还没反应过来,“就算太守调任,那其他官吏、守城的军士都去哪了?”

“和府君一起离开了。”

李寿都听不下去了,怒道:“岂有此理,府僚尚可理解,守城军士又不是私军,如何就一起走了,置全城百姓于何地?”

老吏有些害怕地缩着身子,“军士本就是毛府君带来的。”

王凝之这时已经想明白其中的关节,许昌之前是姚襄的地盘,桓温将姚襄赶跑后,这才任命了毛穆之。

但权衡之后,桓温最终放弃了占领中原,那身为亲信的毛穆之当然也不会留下,于是带着手下人马一起离开了。

这么一来,眼下颍川郡应该由豫州接手了才是。

“豫州刺史府没有来人吗?”王凝之尽量压抑住怒气,和颜悦色地向老吏发问。

“有来查看过情况,但听说谢使君新近亡故,便一直没有下文。”

王凝之闻言愣住了,谢尚去世了么?

他心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这下桓温要如愿了。”

谢尚坐镇豫州十二年,守护着建康的西大门,让荆州军不能轻易东进。

桓温一直视豫州为眼中钉,没想到竟然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打破了局面。

谢尚终年五十岁,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算短命了。

一直默不作声的刘桃棒突然说道:“中原果然是不祥之地,王、谢两位使君在接手后,都很快就离世了。”

他指的正是几个月内相继去世的王胡之和谢尚。

李寿踢了他一脚,让他带着老吏先下去,然后安慰王凝之道:“郎君不要听他胡说,他信教信魔怔了。”

王凝之哭笑不得,如果自己还是本尊,这两人倒是可以好好聊聊,看能不能做个法,驱个邪啥的。

从刘桃棒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家里是虔诚的道家信徒,因为像什么桃棒和桃枝之类的名字,都是源于桃树可以辟邪。

在王凝之的预想中,洛阳、许昌和鲁阳三地互为犄角,再加上水军支援,等鲜卑人南下时,晋军便能有一战之力,就算打不过,也能延缓时间,拉桓温和朝廷下水,不至于将中原拱手让人,平白便宜了前燕。

现在鲁阳才刚刚起步,许昌又崩了,真是没一个靠得住的。

桓温的私心也太重了,王凝之有些头疼,看样子只能先回京一趟,等豫州的归属定下来之后,再做决断。

他这次出来没带多少护卫,只能让李寿等人留下,再在城中招募些人手,保证许昌不乱,自己则带着刘桃棒,快马加鞭地赶回建康。

鲁阳那边,他写信和沈劲说明了情况,让他关注下许昌这边;

荆州方向,他差人给桓冲送信说明了这几个月的进展,然后告假回京城一趟。

回到京城已是九月了。

谢尚的去世是六月的事,等王凝之赶回时,朝廷已经任命谢奕接任豫州刺史一职。

桓温本来有意让弟弟桓云接手豫州,不过在王述、王羲之等人的阻拦下,他未能如愿。

双方拉扯了一个月,才在谢奕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人选上达成共识。

谢奕是桓温的老部下,两人交情匪浅,豫州还在陈郡谢氏的掌控下,朝廷也能接受。

王凝之面见父亲,说明了许昌的情况,十分不满,“朝廷真是无所作为,好不容易收回的土地,就那么不管不顾,让百姓时刻处于流寇的威胁之下。”

“只是凑巧遇上事,一时没顾上罢了。”

王羲之最近的压力很大,和桓温的交涉必须小心翼翼,既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彻底激怒他。

司马昱还是甩手掌柜一个,将这些事全交给朝中大臣去办,自己忙着办玄学沙龙。

至于今年亲政的小皇帝司马聃,在八月刚册立了皇后,一个虚岁才十五的孩子,实在是不能要求太多了。

王凝之气鼓鼓地坐在地上,有些失礼地伸直双腿,继续对着父亲抱怨,“你们远在京城,知道我在北边过的什么日子吗,终日提心吊胆,又怕流民闹事,又怕胡人入寇。”

王羲之听到这话也来气了,喝道:“那是你自讨的,让你不去你偏去,现在说这些做什么。”

王凝之不敢顶嘴,愤怒地甩了甩手。

父子俩坐着冷静了一会,还是父亲心疼儿子,叹息一声,“若是后悔,你就别回去了,我来安排。”

王凝之木然地摇了摇头。

他是失望,桓温和朝廷的做法都让他很失望,但还没到要放弃的时候。

“尽我所能,成与不成,我都不后悔。”

王羲之问道:“有什么是我能帮得上的?”

“尽快给我升官,”王凝之半真半假地笑道:“若我能当上太守,做事也方便些。”

王羲之认真思考了下,“可以,不过得等到年后。”

中原之地的太守没什么人抢,只要王凝之在收拢流民方面做出点成绩,他在朝中找人举荐下不难。

王凝之啧啧了两声,身在琅琊王家就是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升官不要太容易。

然后他好奇地问了一句:“我朝最年轻的刺史不知是谁,多少岁当上的?”

王羲之白了儿子一眼,“荀羡荀令则,二十八岁时拜徐州刺史。”

王凝之振奋精神道:“我才二十四,还有机会超过他。”

老父亲被儿子的厚颜无耻打败,太守都得拼爹,这还惦记上刺史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