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125章 北兖州刺史谢玄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洛阳军来到廪丘城外,丝毫没有要劝降的意思,直接拉开阵型,调试起攻城器械来。

孙元站在城头,对现状很是无奈。

他的儿子孙能站在边上,忧心忡忡,“阿耶既然有意投诚,还是尽早派人接洽,等打起来可就结怨了。”

大司马桓温没来,孙元想到自己要向一个毛头小子投降,憋屈得很,关键对方还连个台阶都不给,好歹先走个流程,劝降一下也好啊。

“司州军欺人太甚,故意将慕容尘送回,让我与鲜卑人产生龃龉。”

孙能继续劝道:“没有这个事,阿耶不也打算转投晋国,他只是推动阿耶早做决定而已。”

“区别大了,”孙元叹了口气,“没有王凝之使这种阴招,我大可以留下慕容忠,守到桓温过来,然后将一切推到慕容忠身上,杀了他再开城,表明我们的诚意。”

孙能不以为然,这种做法和王凝之的下流手段有什么区别?

父子俩正聊着,一颗石弹高高地从他们头顶飞过,落入城内,将一处民房的屋顶打了个大窟窿。

百姓们惊慌失措地从屋内跑出,躲得远远地,小心地看向城墙的上方。

孙能拉着父亲蹲在墙后,急道:“不能再犹豫了,定陶不过五天便破城,阿耶觉得我们可以守几天?”

孙元看了看儿子,苦笑道:“我老了,这般算计,还不是想为你谋个前程。”

孙能安慰老父亲,“如今两国开战,有的是机会,凭我的能力不愁没有前程,何必用部下的性命去换。”

孙元有些欣慰,点了点头,“通知下面的军士开城吧。”

谢玄和刘牢之还在城外装模作样地调整器械的位置,但以军中的储备,根本不足以再来一次定陶城那样的攻击。

刘牢之见城上还是毫无反应,有点难演了,靠近谢玄问道:“拖不下去,怎么办?”

谢玄咬咬牙,打算将最后一点存货用完,再看守军的反应。

刘牢之担心出问题,“还是差人喊话劝降吧,使君不是说了吗,孙元没得选的。”

谢玄不同意,接受劝降和主动投降可不一样,到时候孙元再提出点条件,一来二去都可以拖到桓温过来了。

他知道王凝之大费周章,就是为了在桓温到来前造成既成事实,将孙元挪窝,让自己占据兖州郡城廪丘。

刘牢之不知道该不该再劝,他怕耽误王凝之的事,也怕得罪谢玄。

好在这个时候,城门吱呀吱呀地打开了。

两人都松了口气,相视一笑,骑马上前与出城的孙能相见。

孙能拜于道旁,“家父不敢对抗天兵,愿意奉城归顺。”

谢玄向刘牢之使了个眼色,刘牢之忙下马将孙能扶起来。

“贵父子此举,城中万民之幸也。”谢玄笑道:“不知孙使君何在?”

孙能有些尴尬,“家父年迈,身体染恙,一直在府里休息。”

孙元是后赵时期就混迹中原的老江湖了,到底还是拉不下脸跟谢玄投降。

谢玄也不在意,“等完成交接,我自当去府上探望孙使君。”

所谓交接,自然是指原来的守军尽数放下武器出城,让洛阳军接管城防。

这是应有之义,孙能没有反对,一一照办。

完成这一步之后,谢玄按王凝之的要求,派战船将降卒和他们的家眷都运送到荥阳和陈留安置。

见过孙元之后,谢玄又以廪丘地处前线,不利于老者养病为由,请孙元到洛阳安养。

失去爪牙的孙元无力抗争,拼着老脸不要,问道:“不知朝廷将如何安排我儿孙能?”

谢玄笑道:“使君放心,贵父子主动献城,朝廷自有封赏,我会上奏朝廷,让孙将军接任濮阳太守一职,不知使君觉得如何?”

孙元看了眼儿子,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解决了前任的问题后,谢玄坐镇廪丘,派刘牢之和孙能率军前往平定鄄城、濮阳和白马等城,彻底收复濮阳郡,同时差人去陈留的王凝之处报捷。

等济阴郡和濮阳郡的诸事搞定,桓温的大军已经抵达临近的高平郡,高平太守徐翻直接投降,桓温差人通知王凝之前往昌邑(今菏泽市巨野县)与他见面。

这就是差距,桓温的威名加上五万荆州军,一般的郡城根本不会抵抗,王凝之和洛阳军可没有这样的威慑力。

出发前,王凝之抢先上表朝廷,建议任命谢玄为北兖州刺史兼济阴郡太守,刘牢之为陈留郡太守,孙能为濮阳郡太守。

兖州下辖濮阳、东平、济北、泰山、陈留、济阴、任城和高平八个郡国,至此西边的三个已经落入王凝之之手。

当然,名义上是在陈郡谢氏的谢玄手上。

有谢安在朝中,这些任命很快得到批准,在王凝之前往桓温大营之前,任命的诏书和印绶便已送出,正在北上的途中。

搞定这些,王凝之这才动身前往昌邑。

桓温率大军出发已两月有余,沿途修桥铺路,疏通河道,所以走得很慢。

徐州刺史郗愔在他的命令下,出兵两万,准备攻打被鲜卑占领的青州。

王凝之带着刘桃棒和几名亲卫,心怀忐忑地踏入桓大司马的中军帅帐。

大帐之中人才济济,桓家的桓冲、桓石虔、桓石民,猛将袁真、朱序、毛虎生,幕僚郗超、王坦之、王珣,目之所及,群英荟萃。

王凝之一丝不苟地行完礼,“大司马远来辛苦,凝之终于可以兑现前言,为大司马牵马坠蹬,做一帐前小卒。”

他如今是朝廷有数的封疆大吏,这几年战功卓着,新近又收复了三郡之地,但在桓温面前,依旧如以往一样放低身段。

桓温的眼神里有些复杂,看着伏地不起的王凝之,久久没有说话,大帐中一片安静。

王凝之没有得到指令,一动不动地跪在那里。

“起来吧,”桓温终于开口,“叔平干得不错,我再不来,只怕你都要拿下邺城了。”

王凝之直起腰杆,但仍跪地未起,拱手道:“愧受大司马称赞,凝之有自知之明,能为大司马打通粮道,已是极限了。”

桓温脸上有了点笑意,指了指边上的坐席,“坐下说吧。”

王凝之这才起身,又与众人一一见过,到桓温指定的位置落座。

近几次见桓温,王凝之都感觉是在闯关,虽然拿准了他的脾气,也知道桓温不是那种擅杀的人,但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还是太难受了。

大帐中的气氛缓和下来,王凝之进来前,众人正在讨论行军路线的问题。

郗超简单地为王凝之介绍了几句,先前的话题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