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2.0万字

第34章 意外接着意外

书名: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作者:楚庙寒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沈劲打量了下这个年轻人,看着像个猎户的出身,笑道:“我可以分出几车粮食让你们带走。”

物资都混在一起了,总不能还花时间去辨别这是谁家的大米,那是谁家的小麦。

年轻人忙道:“多谢将军,我们绝不多拿。”

沈劲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回去后也要小心,鲜卑人就要过来了。”

年轻人闻言一脸苦涩,乱世之中,多活一日都不容易,哪里是小心就行的。

很快,俘虏和物资就都清点完成。

随李历南下的班底,居然还有两千人之多,若不是提前混进了内应和第一时间擒住了李历,洛阳军哪能这么顺利。

天刚微微亮,沈劲便带着大部队动身了。

王凝之不放心,中途又派了五百人过来接应,得知一切顺利,赶忙回去报喜。

收到捷报的王凝之振奋的挥舞了几下拳头,对着谢道韫笑道:“一群散兵游勇,只知道烧杀抢掠,守城居然如此漫不经心。”

“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投降了朝廷,周围没有敌人了。”谢道韫有些担心,毕竟王凝之这次主动进攻的目的并不纯。

看不惯李历所作所为只是一方面,他更多的是想收编李历的队伍。

“反正我没收到朝廷诏令,那他就是贼军。”王凝之在动手之前,已经向朝廷上奏了自己的计划,并没有留下把柄。

至于河南太守怎么跑去荥阳剿匪,建康朝廷才不会在意这个,因为他们的眼睛根本看不到这么远的地方。

沈劲回城后,将俘虏安置在了洛阳城,自己则带着李历进入金墉城。

吵闹了一路的李历见到王凝之,有些惊讶朝廷委派的河南太守竟然如此年轻,“府君年少有为,让人佩服,不过我已向朝廷递交降书,大家同属一家,这一切都是误会。”

王凝之哂笑道:“是吗,可有凭据,拿出来看看?”

“府君稍等几日,朝廷方面必有回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李历躬身答道,低垂的眼睛里满是恨意。

“我看不必了,捷报我都已经发给朝廷,就算有回应,那也是对我的嘉奖。”

李历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做得这么绝,袖中的拳头都握紧了,但嘴里还是恭敬地回话:“既是如此,我愿为府君效力。”

低头等了一会,没有听到回话,李历抬起头,发现年轻的太守正饶有兴趣地看着自己,忙加上几句:“我与鲜卑人仇深似海,若府君给我机会,我自当竭诚效力。”

王凝之叹了口气,有些失望,怎么着也是自己打败了他,怎么还拿自己当傻子。

“你来处理,多杀几个,别让这帮人把风气带坏了。”

沈劲表示明白。

第二日,李历和一干亲信的人头尽数挂在了洛阳城楼上。

荥阳不杀,路上不杀,是怕引起麻烦,如今到了洛阳城,那还有什么顾虑。

收下这支两千人的队伍后,洛阳的总兵力达到五千人,虽然还是不多,但守一个小小的金墉城,算是够了。

再多的话,城里也容不下。

过了几日,建康的消息姗姗来迟,果然是表彰王凝之杀敌有功,不过官无可升,奖励了若干钱财布匹。

中原的动静,王凝之事无巨细地和桓温做了汇报,自己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一旦燕军大举进犯,那还是得荆州军出来救场的。

到了七月,高昌在北方彻底待不住了,打算过河保命。

王凝之还想着要不要故技重施,再吃一回夜草,结果身处北岸的吕护先行下手,偷袭了渡河的高昌军,兼并了他的部众。

吕护名义上是东晋的冀州刺史,王凝之能做的事,他自然也能做。

上党和平阳的战事仍在继续,燕军多线出击,进展并没有预期那么快,但这两地的陷落仍然只是时间问题。

好消息来自前秦,关中大旱,苻坚息兵养民,开山挖渠,积极抗旱,同时号召大家节约朴素,共度时艰。

洛阳西边的威胁得到缓解,但鲜卑人南下的脚步越来越近。

王凝之有自知之明,带兵他是不行,但守城器械他是能帮得上忙的。

比如投石机,有力学知识的加持,改进射程和抛射能力,都不是难事。

比如各种弩,小到手弩,大到床弩,知道了机械原理后,加强威力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他也有不会的,比如炼钢,所以想造出比敌人更锋利的武器就不可能。

还有些知道但没用的,比如马蹄铁,他就没有多少匹马,有铁还不如锻造成武器。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守住洛阳,准确来说,是守住金墉城。

当一切按部就班地在准备,金墉城的防御一日比一日完善之时,南边的噩耗传来:升平二年八月,安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奕病故。

王凝之顿时陷入了两难境地。

回去的话,担心鲜卑人南下,沈劲毕竟声望不够,许多事情做不了;

不回去的话,历史上接任谢奕的人是谢万,那个完全不通军事的大名士,以后还得防范他给自己添乱。

谢道韫知道他为难,主动提出自己一人回去。

王凝之看着她哭红的双眼,最终下定决心,让她再给自己一天时间。

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回去给岳父奔丧。

沈劲知道他的决定后,表示赞成,战火虽然日益临近,但终归还在河北,以此为由不回去,容易被人诟病。

越是想站稳脚跟,越是想往上爬,就越是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授人以柄。

王凝之花了一整天,带着沈劲游走在城墙之上,他不担心沈劲的决心,但很多器械是他改进和部署的,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有他最清楚。

交代完这些后,王凝之开始了碎碎念。

“我走之后,你每日差人向我传递最新情报,再小的事情都不要放过。”

“多撒些探子出去,北方的动静一定要提前探知,我需要通知荆州和徐州的水军北上支援,不然就只能被动挨打。”

“不要再招募士兵了,多加强训练,守城不需要那么多人。”

……

一口气说了许多,他顿了顿,垂下手,“不说了,越说心里越发慌。”

沈劲明白地笑了笑,“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