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238集:黑风口的血迹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4.3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光绪二十三年深秋的风,裹着杀虎口的沙砾,在黑风口的乱石堆里打着旋。苏明远拄着父亲的乌木拐杖站在断崖边时,裤脚已被晨露浸得透湿。拐杖的铜箍敲在玄武岩上,发出笃笃的声响,像是在回应谷底隐约传来的驼铃声。

身后的福伯正用布巾擦拭短刀上的血迹,昨夜灵堂混战留下的伤口还在渗血,染红了半条袖子。“少爷,按老东家的地图,该往左边那条岔路走。”老人指着崖下蜿蜒的山道,那里的碎石上凝着层暗红,在晨光里泛着铁锈般的光。

苏明远弯腰拾起块沾血的碎石,指尖触到的粘稠感让他想起十年前父亲腿上的血。那血迹尚未干透,边缘泛着浅褐,显然是昨夜留下的。他忽然想起父亲信里的话:“盐商的人会在黑风口设卡,见拐杖如见人。”

一、山道上的血痕

从太原城到黑风口,三百里路走了整整两天。福伯的伤时好时坏,骑马只能走慢路,夜里就宿在沿途的骡马店里。每到一处,苏明远总会用拐杖在客栈的门柱上敲三下——那是父亲与同伴约定的信号,若是柱上有回敲的凹痕,便是安全的记号。

可从祁县到代州,一路敲过来,门柱上只有风吹日晒的裂纹。直到昨夜宿在阳明堡的老店,拐杖第三下敲下去时,竟传来空洞的回响。他撬开柱心,里面藏着张纸条,是用炭笔写的:“黑风口有诈,血迹引向死路。”字迹潦草,墨迹未干,像是仓促间写下的。

“是老陈的字。”福伯认出那歪斜的笔画,“他是老东家当年的镖师,十年前在杀虎口失踪,没想到还活着。”

此刻站在黑风口的岔路前,苏明远盯着地上的血迹,忽然明白纸条的意思。左边山道的血迹断断续续,每隔几步便有几滴,像是刻意留下的路标;右边的路却干干净净,只有被马蹄踏碎的枯草。

“他们想引我们往左边走。”他用拐杖拨开左边路上的碎石,果然在块石板下发现根细如发丝的银线,线头连着崖壁后的灌木丛,“是绊马索。”

福伯拔刀割断银线时,灌木丛里飞出几只惊鸟。苏明远忽然注意到,右边路的枯草下,藏着个极淡的马蹄印,蹄铁的形状与父亲书房里收藏的蒙古马掌一模一样——那是十年前父亲从蒙古王府带回来的,说能在松软的沙地上留下特殊的印记。

“走这边。”他拄着拐杖踏上右边的路,铜箍碾过枯草,露出下面的沙土地。走了约莫半里地,沙地上忽然出现串深褐色的血滴,比左边路上的浓稠许多,边缘还沾着些黑色的绒毛。

“是骆驼毛。”福伯捻起一点绒毛,放在鼻尖嗅了嗅,“有股咸腥味,是从蒙古草原过来的商队。”

苏明远想起父亲羊皮纸上的红圈,隆昌号的掌柜是蒙古人,每年秋天都会从草原运骆驼绒到太原。难道父亲的同伴,是这些往来于草原与中原的驼夫?

正思忖间,前方的山道突然开阔起来,露出片凹地。凹地中央躺着两具尸体,穿着驼夫的羊皮袄,胸口插着羽箭,箭头是三角形的——与第208集里黑风口的箭簇一模一样。

“是蒙古人的箭法。”福伯拔出尸体上的箭,箭杆上刻着个小小的“汗”字,“这是蒙古王府卫队用的箭。”

苏明远的目光落在尸体旁的沙地上,那里有个模糊的印记,像是用拐杖的铜箍拓下的图案。他蹲下身,用指尖拂去浮沙,露出个缠枝莲纹的轮廓——正是父亲拐杖上的花纹。

“他们是被自己人杀的。”他忽然明白,盐引案不仅牵涉汉地盐商,连蒙古王府都卷了进来。父亲当年在密道遇袭,恐怕不只是盐商的报复。

二、崖壁后的密洞

处理完尸体,苏明远沿着血迹往凹地深处走。拐过一道弯,崖壁上忽然出现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被藤蔓遮掩着。洞口的石板上有新鲜的刮痕,像是刚被人推开过。

“老东家的地图上标着这里。”福伯从怀里掏出羊皮纸,果然在黑风口的位置画着个小小的山洞,“上面写着‘藏弓’,该是藏东西的地方。”

苏明远用拐杖拨开藤蔓,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洞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点燃火把后,才发现地上铺着层干草,草上凝着大片暗红的血迹,边缘还散落着些撕碎的账本纸。

“有人在这里烧过东西。”他捡起半张未烧完的纸,上面能辨认出“光绪五年”“盐引”“三万斤”等字样,墨迹与父亲书房里的盐引如出一辙。纸角还沾着点蜡油,是协同庆特制的蜂蜡——他小时候在账房见过,蜡里掺着松烟,燃烧时会有股淡淡的墨香。

洞的尽头有块松动的石板,搬开后露出个土坑,里面埋着个铁皮盒子。打开时,里面没有金银,只有副沾血的羊皮手套,和半截断裂的箭杆。箭杆上的“汗”字已经模糊,但断裂处的木纹里,卡着点黑色的布料碎屑。

“是蒙面人的衣服料子。”福伯捻起碎屑,“和上次灵堂里那伙人穿的一样,是京城瑞蚨祥的贡缎,寻常商号买不到。”

苏明远的目光落在手套的指尖处,那里有个极细的针孔,像是被什么尖锐的东西扎过。他忽然想起父亲信里的话:“蒙古王府的人戴银指套,能在纸上留下针孔印记。”

正想细看,洞外忽然传来马蹄声。两人吹灭火把躲到石板后,听见有人走进来,脚步声沉重,带着拐杖敲击地面的声响。

“那两个驼夫处理干净了?”是个沙哑的声音,与灵堂里的二掌柜极为相似。

“放心,箭簇都换成了蒙古人的,谁也查不出是咱们干的。”另一个声音尖细,像是官衙里的人,“苏敬之的儿子要是跟着血迹过来,正好掉进黑风口的陷阱。”

“隆昌号的账册呢?”沙哑的声音问。

“已经转移到圣母殿的壁画后了。”尖细的声音带着得意,“等处理了苏家小子,就把账册交给王爷,咱们的盐引就能光明正大地用了。”

火把的光扫过洞壁,苏明远从石板缝里看见,说话的两人都戴着乌木拐杖,铜箍上的缠枝莲纹与父亲的一模一样。其中一人的手腕上,黑布下的痣隐约可见。

等马蹄声远去,福伯才敢喘气:“是二掌柜和太原府的捕头!老东家果然没说错,官商勾结。”

苏明远握紧那半截箭杆,忽然明白父亲为何要把证据藏在隆昌号——那里是蒙古人与汉地盐商交易的中转站,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

三、烽火台的血迹

离开密洞时,天已过午。按照羊皮纸的标记,从黑风口到隆昌号,需经过烽火台。那是座废弃的明代烽燧,残垣断壁在风沙里像头卧着的巨兽。

烽火台的石阶上,凝着串新鲜的血迹,从台下一直延伸到台顶。苏明远扶着福伯往上走,拐杖的铜箍磕在石阶上,发出的声响在空荡的台顶回荡。

台顶的旗杆下,躺着个穿蒙古袍的汉子,胸口插着支箭,正是蒙古王府的“汗”字箭。他还有口气,看见苏明远手里的拐杖,突然睁大眼睛,指节死死抠着地面,留下几道血痕。

“藏……藏在……”汉子的喉咙里涌着血沫,指了指烽火台的砖缝,便咽了气。

苏明远蹲下身,在他指的位置摸索,发现块松动的砖。砖后藏着个油布包,里面是张蒙古文的字条,他只认得其中几个字——“盐”“庙”“月”,与第218集里的蒙古文密语对上了。

“是说盐引藏在土地庙,趁着月光转移?”福伯猜测道,他年轻时跟着商队去过蒙古,懂些基础的蒙古文。

汉子的怀里还揣着块羊脂玉,玉上有道裂痕,与第229集里描述的一模一样。苏明远想起父亲书房里的玉坠,也是同样的裂痕,只是父亲的玉坠上,刻着个极小的“苏”字。

“他是父亲的人。”苏明远摸着玉上的裂痕,那里沾着点干涸的血迹,“这玉是接头的信物。”

正想处理尸体,远处忽然传来驼铃声。苏明远扶着福伯躲到残垣后,看见一队骆驼商队从山道走来,为首的人穿着蒙古袍,腰间却挂着汉人的玉佩——那是隆昌号掌柜的标记。

商队在烽火台下停住,有人抬着个沉重的木箱往台上走。苏明远看见木箱上的锁,与父亲拐杖里藏着的钥匙形状吻合。

“动作快点,天黑前要赶到土地庙。”为首的人用汉语喊道,声音里带着蒙古口音,“把这里的血迹清理干净,别留下痕迹。”

商队的人开始用沙土掩埋石阶上的血,有人发现了旗杆下的尸体,正要拖走,苏明远突然从残垣后冲出,拐杖的铜箍砸在为首者的手腕上。

“是你!”为首者看清他手里的拐杖,脸色骤变,“苏敬之的儿子!”

福伯趁机打翻了抬木箱的驼夫,箱子摔在地上,锁扣崩开,里面露出的不是金银,而是一叠叠泛黄的账册,封面上写着“七省盐商往来录”。

混战中,苏明远看见为首者的箭囊里,插着支与灵堂蒙面人相同的箭。他想起第216集里描述的蒙面人箭法——准头极准,专射心口,与眼前这些人的手法如出一辙。

“别让账册落入官府手里!”为首者嘶吼着放箭,苏明远用拐杖格挡,箭簇擦过铜箍,火星四溅。福伯从背后偷袭,短刀刺入为首者的后腰,却被对方回身一箭射中肩膀。

当最后一个驼夫被打倒时,夕阳已沉到烽火台的西侧。苏明远扶起流血的福伯,看见账册上沾着的血迹,与烽火台石阶上的一模一样——原来这些账册,是父亲的同伴用命护送来的。

他翻开最上面的账册,第一页便是协同庆的印章,下面记着:“光绪五年,与蒙古王府交易私盐三万斤,用隆昌号地窖藏货。”字迹是二掌柜的,旁边还有个小小的朱印,是太原府的官印。

“老东家要的真相,都在这里了。”福伯捂着流血的肩膀,声音哽咽。

四、血迹里的真相

暮色降临时,黑风口的风沙渐渐平息。苏明远将账册藏在烽火台的砖缝里,用沙土掩盖,只带着其中最关键的几页——上面记着王爷的名字和盐引的编号。

福伯的伤越来越重,只能靠苏明远搀扶着往回走。路过黑风口的断崖时,苏明远忽然看见谷底有反光,像是金属的东西。

下去查看,才发现是具尸体,穿着协同庆的伙计服,胸口插着箭,手里却攥着块羊皮,上面用血写着:“二掌柜是王爷的人,盐引案的主谋是蒙古王府。”

尸体的旁边,散落着些银饰,其中一枚戒指上刻着“陈”字——是那个在阳明堡留下纸条的镖师老陈。

“他是故意死在这里的。”苏明远看着羊皮上的血迹,边缘已经发黑,“他知道我们会跟着血迹找到这里。”

福伯指着尸体的手指,那里有个咬出来的血洞,显然是临死前用牙齿咬破手指写的血书。“老陈跟着老东家二十年,是条汉子。”

夜风渐起,杀虎口的方向传来更夫的梆子声。苏明远抬头望去,远处的太原城已亮起灯火,像撒在黑夜里的星子。他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半城烟火”,不仅是苏家的商号,更是这千万百姓的生计——那些被私盐挤压的小盐商,被盘剥的贩夫走卒,他们的烟火,才是最该守护的。

往回走的路上,苏明远用父亲的拐杖在每处血迹旁都做了标记——三角形的刻痕,是父亲教他的求救信号。他知道,父亲的同伴或许还在暗处,这些标记会告诉他们,真相还活着。

福伯靠在他肩上,声音越来越弱:“少爷,老东家说过,黑风口的血迹……会指引方向……”

苏明远握紧拐杖,铜箍在掌心发烫。他看着地上蜿蜒的血迹,从烽火台到密洞,从山道到断崖,像是条用生命铺成的路,通向最终的真相。

当第一缕晨光漫过黑风口的断崖时,他扶着福伯,终于看见了通往隆昌号的路。路边的草叶上,凝着清晨的露水,映出远处商号的幌子——“隆昌号”三个金字在晨光里闪着光,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苏明远低头看了看拐杖上的血迹,那是昨夜混战沾染上的,此刻已变成暗红。他忽然明白,有些血迹会干涸,但有些印记,永远不会消失——就像父亲留在他心里的支撑,就像这些用生命守护的真相。

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往前走,铜箍敲在地上的声响,在空旷的山道里回荡,像是在对那些逝去的人说:别怕,路找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