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84集:内部管理强化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一节 账册里的刀刃:成本铁律的推行

光绪二十九年深秋,运河水面结了薄冰,苏记总账房的铜火盆里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屋内的寒意。苏承宗戴着老花镜,指尖划过账册上\"祭祖用度\"一栏的银圆数字,眉头拧成了川字。账房先生王瑞昌垂手侍立,袖口的补丁在烛光下时隐时现——这是苏承宗上月推行\"节约令\"后,连中高层管事都得遵守的规矩。

\"去年祭祖耗银三千二百两,\"苏承宗的指关节敲了敲账本,\"今年淮河发水,灾民遍野,咱们苏记的祖宗若泉下有知,怕是也不愿看子孙拿百姓的救命钱摆排场。\"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账册上罗列的各项\"体面开支\":三太太的胭脂水粉月供八十两,二公子留洋前购置的西洋马车维护费每月五十两,甚至连厨房每日丢弃的剩菜都记着\"折银二两\"。

内间突然传来咳嗽声,三叔公扶着拐杖颤巍巍走进来,玄色马褂上的云纹刺绣在火光中浮动。\"承宗啊,\"他拈着山羊胡,语气带着长辈的威严,\"祭祖是苏家门面,省了这笔钱,传到外面岂不让人笑话咱们苏半城家道中落?再说,孩子们的吃穿用度,哪样不是该有的排场?\"

苏承宗放下狼毫,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个深色圆点。\"三叔公,\"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决断,\"如今煤矿运输道被暴雨冲垮,铁路配件厂的生铁价格涨了三成,外面等着领工钱的伙计有两千三百人。若再守着这些虚排场,怕是真要让列祖列宗蒙羞了。\"他推过一叠单据,\"这是我拟的《成本节缩二十条》,从今日起,全家上下,包括我在内,月例减半,非必要开销一概停支。\"

三叔公的拐杖重重顿在青砖地上:\"你这是要革了苏家的命!\"话音未落,苏明远抱着一摞账簿推门而入,额角沁着汗珠:\"爹,铁路配件厂报上来,上周领的润滑油比平时多耗了三成,管库的李管事说是机器磨损......\"他瞥见三叔公,话音戛然而止。

苏承宗接过账簿,翻到润滑油领用记录那页,指尖在某个日期上停留片刻:\"明远,你带几个人去库房,把近三个月的物料领用单都核对一遍,再查查李管事最近的账目。\"他转向三叔公,语气缓和却暗藏锋芒,\"三叔公,我知道您心疼晚辈,但如今不是讲究排场的时候。当年爷爷挑着货担闯苏州时,哪有什么西洋马车?\"

窗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已是三更。苏承宗看着账册上\"员工恩赏\"一栏,原本计划用于中秋发赏的两千两白银被红笔圈出,旁边批注着\"暂充抢修河道款\"。王瑞昌低声道:\"东家,这样下去,怕是会寒了伙计们的心。\"

\"所以更要让他们知道,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苏承宗站起身,推开窗户,寒气裹挟着煤烟味涌入,\"明天让各厂管事都来正厅,我要亲口告诉他们,只要大伙儿齐心渡过难关,来年利润的一成,专门设为'共济奖金'。\"

晨光微熹时,苏明远带着两个护院回来,手里攥着一封密信。\"爹,从李管事床底搜出来的,\"他声音压得很低,\"是怡和洋行买办的笔迹,许他若能多报物料损耗,就分三成回扣。\"信纸在苏承宗手中簌簌作响,上面还画着苏记新型采煤机的草图。

第二节 碎布与齿轮:节约运动的暗战

苏记机器局的晨会上,铸铁火炉烧得通红,照亮了墙上新贴的《节约要则》。管事们盯着布告上\"废铁回收奖励制\"和\"润滑油限领令\",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钳工班老宋头突然把扳手往工作台一掼:\"苏东家,咱们干活儿的离了润滑油,就像庄稼人离了锄头,这怎么干?\"

苏承宗走到一台轰鸣的车床前,拾起地上一块沾满油污的破布:\"老宋,你看这布,擦完机器还能撕成布条纳鞋底。去年咱们机器局扔掉的废布,够做三千双鞋底。\"他转向众人,举起手中的铁皮桶,\"从今天起,每台机器的润滑油用量记在铁皮牌上,月底核算,省下来的按市价三成奖励班组。\"

人群中有人嘀咕:\"说得好听,要是机器磨损了谁负责?\"苏明辉从人群后走出,手里拿着个齿轮模型:\"大家看这个,德国进口的齿轮能用上五年,咱们自己造的只能用三年,不是材质不行,是保养不到位。\"他指着模型上的纹路,\"我算过,只要按规程上油,咱们的齿轮也能多用两年,省下的钱够买十台新车床。\"

午后,苏承宗巡视纺织厂时,正撞见三太太带着丫鬟往车上搬绸缎。\"这是给明兰做嫁妆的料子,\"三太太撩起水袖,语气带着不满,\"你说省吃俭用,难道连女儿的嫁妆都要克扣?\"苏承宗看着车上二十匹杭绸,想起上午在粥厂看到的灾民破衣,喉头涌上一股苦涩:\"明兰的嫁妆,我已让账房从'共济奖金'里支了,但这些绸缎......\"他指着其中几匹,\"这几匹湖蓝缎子,去年不是刚给你做过旗袍?\"

争吵声引来不少仆役围观,苏承宗压下火气:\"这样吧,嫁妆按例减半,剩下的绸缎充公,做成棉衣发给煤矿上的苦力。\"三太太跺脚而去,苏承宗望着她的背影,对管家说:\"从今日起,内宅采买由明远媳妇掌管,所有开销须经我签字方可入账。\"

黄昏时分,煤矿井下传来爆炸声。苏承宗赶到时,只见井口冒着黑烟,管事哭丧着脸说:\"是老井区塌方,幸好没伤着人,但支撑木架全毁了。\"苏明远拿着油灯照向岩壁:\"爹,你看这木架,腐朽得厉害,怕是早就该换了。\"苏承宗蹲下身,手指蹭过木架上的蛀孔,突然想起上个月审批的木料采购单——本该用东北红松,却被换成了本地杂木。

\"是谁批的采购?\"他的声音冷得像井下的风。管事们面面相觑,最后木料行的买办被押了过来,裤腰带上挂着个翡翠烟嘴——正是三叔公赏的物件。苏承宗盯着烟嘴,突然想起今早账房报的木料价格,比市价高出两成。\"把三叔公请来。\"他站起身,拍了拍衣襟上的煤灰,\"顺便把《成本节缩二十条》抄二十份,贴到三叔公府里每个门上。\"

深夜的议事厅里,三叔公看着地上堆着的杂木样品,手开始发抖:\"我......我是看东北红松太贵,想省点钱......\"苏承宗将一份账本甩在桌上,上面红笔圈出三叔公名下绸缎庄与木料行的交易记录:\"省?你让木料行用杂木充红松,每车多赚五十两,转头就把这钱投到自己的绸缎庄!\"他指着窗外,\"刚才井下要是塌了,死的是咱们苏记的兄弟!\"

三叔公瘫坐在椅子上,翡翠烟嘴掉在地上摔成两半。苏承宗背过身,声音里带着疲惫:\"三叔,念在您是长辈,这事就不送官了。但从今日起,您名下的产业全归明远接管,每月只按规矩领月例。\"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煤矿的灯火,\"苏记能有今天,靠的不是耍小聪明,是拿人心换人心。\"

第三节 油灯与船票:人才暗渡的棋局

上海汇通码头的汽笛声刺破晨雾时,苏记选派的首批留洋学徒正挤在三等舱门口。钳工张柱攥着油布包着的工具册,手指在\"蒸汽锤操作图解\"几个字上摩挲——这是他在机器局偷学三个月的笔记。旁边的纺织女工巧儿偷偷抹泪,她怀里揣着苏承宗亲笔写的推荐信,要去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厂学习新织机。

\"都把头抬起来!\"苏明辉站在舷梯上,手里挥舞着船票,\"你们不是去当苦力,是去学本事!三年后回来,要是带不回真技术,就别进苏记的门!\"他话音刚落,二等舱方向传来冷笑,几个穿西装的洋人正用望远镜打量他们,其中一人正是怡和洋行的买办。

苏承宗站在码头上,看着远洋轮消失在海天交界处,袖口的佛珠被捻得发亮。王瑞昌递过电报稿:\"东家,日本三井财阀那边又来函了,愿出高价聘请咱们派去的学徒。\"苏承宗将电报塞进袖袋,想起上个月在天津遇到的留洋归来的工程师,那人说洋人厂子从不教核心技术,中国学徒只能做杂活。

\"明辉临走前,我让他带了份'特殊礼物'。\"苏承宗望着黄浦江面,一艘挂着德国旗的货船正缓缓靠岸,\"让账房给每个学徒的家人按月发双份工钱,再悄悄给他们的行李里放本《天工开物》——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

三个月后,柏林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张柱正对着一台精密车床发愁。德国技师汉斯指着图纸,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个齿轮精度,你们中国人一辈子也学不会。\"张柱没吭声,夜里却偷偷用从国内带来的金刚砂磨具,对着月光反复调试。当他把磨好的齿轮放在检测台上时,汉斯的放大镜\"啪\"地掉在桌上——误差不超过0.01毫米。

与此同时,在曼彻斯特纺织厂,巧儿发现英国女工总在她走近时遮住织机的关键部位。她故意在打扫时打翻机油,趁乱记住了飞梭装置的弹簧结构。半夜在宿舍里,她用发夹和棉线模拟,画出的图纸让前来探望的苏明辉啧啧称奇:\"巧儿,你这脑子,比洋机器还灵!\"

然而危机正在暗处蔓延。东京三井物产的密电码本上,\"苏记学徒\"的名字旁画了红圈,旁边批注着:\"重点监控,伺机收买。\"当张柱在德国申请专利时,突然收到国内来信,说他母亲病重需要巨额医药费——附信的汇票上印着三井财阀的标志。

苏承宗在苏州接到明辉的加急电报时,正在查看新到的德国冶金教材。\"张柱被日本人利诱?\"他捏碎了手中的茶碗,瓷片扎进掌心,\"告诉明辉,立刻给张柱母亲安排最好的医生,所有费用苏记承担。再给柏林的中国公使馆去信,就说张柱是'国家急需人才',让他们盯着点。\"

深秋的夜晚,苏记机器局的阁楼里亮着孤灯。苏承宗看着张柱托人带回的蒸汽锤改良图纸,上面还附着一封信:\"东家,洋人说咱们只会仿造不会创造,可我偏要让他们看看,中国人的脑子不比他们笨。\"信纸边缘有烧焦的痕迹,显然是从火堆里抢出来的。

\"王瑞昌,\"苏承宗站起身,推开窗户,夜风吹动他斑白的鬓发,\"把各厂的技术骨干都叫来,成立个'学徒堂',让留洋回来的人当先生,把本事都传给咱们自己人。\"他指着远处的铁路线,\"洋人能造铁路,咱们就能造更好的火车头;他们能开银行,咱们就能让汇通天下开到伦敦去!\"

第四节 铁与血的传承:淬火中的薪火

宣统三年春天,苏记煤矿的新井区举行投产仪式,张柱设计的蒸汽提升机正在试运行。苏承宗扶着三叔公站在井口,老人看着飞速升降的铁笼,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承宗,当年我......\"苏承宗摆摆手:\"三叔,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您看这机器,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

突然,提升机发出刺耳的异响,钢缆剧烈晃动。张柱大喊着\"快停机\",却被汉斯一把推开:\"让开!你们中国人懂什么!\"他冲上去扳动阀门,结果蒸汽管突然爆裂,滚烫的水汽瞬间弥漫开来。千钧一发之际,张柱扑过去用身体挡住汉斯,自己的胳膊被烫出一片水泡。

当苏承宗赶到时,张柱正忍着剧痛调试安全阀,胳膊上敷着巧儿从英国带回的烫伤药。\"东家,我发现这阀门的材质有问题,\"他指着断裂的螺栓,\"德国的钢材含碳量高,咱们得自己炼!\"苏承宗看着他胳膊上的伤疤,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在洋行被洋人打的耳光:\"好!就用咱们自己的钢,造出比洋人更好的机器!\"

三个月后,苏记炼钢厂的高炉首次出钢。当第一炉钢水注入模具时,张柱突然跪倒在地,泪水混着钢花溅在围裙上。苏承宗捡起一块钢锭,触手尚温,上面还带着铸造时的纹路:\"这钢水,就像咱们中国人的血,只要没凉透,就能铸成铁骨。\"

然而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武昌城头的枪声传来时,苏记在武汉的分号正在转移黄金。苏明远带着护院冒雨赶路,却在长江边遇到革命军与清军的炮火封锁。情急之下,他让船工把黄金装进煤筐,自己扮成运煤工,混在难民船队里才得以脱险。当他浑身湿透地回到苏州时,怀里的黄金还带着煤屑的味道。

\"爹,武汉的票号被抢了,\"苏明远把一叠烧焦的账册放在桌上,\"但咱们的人没事,都按您说的,把客户的存折底本转移出来了。\"苏承宗看着账册上模糊的字迹,想起年轻时走南闯北的日子:\"明远,记住,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苏记就真没了。\"他转向窗外,苏州城的夜空被炮火映得通红,\"通知各厂,停工留薪,让伙计们先回家躲躲,等世道稳了,苏记永远有他们的饭吃。\"

深夜,苏承宗独自走进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点燃三炷香。牌位旁挂着他父亲当年挑货担的扁担,竹篾上还留着磨出的深痕。\"爹,\"他喃喃自语,\"如今世道变了,可咱们苏记的规矩不能变——宁可亏银子,不能亏人心。\"香灰落在供桌上,像一层薄薄的雪。

几天后,苏记各厂门口贴出告示:\"凡苏记伙计,无论去留,均可领取三月工钱;愿留下共渡难关者,他日苏记再起,职位薪资翻倍。\"告示前挤满了人,张柱带着一群学徒工第一个签字,巧儿则带着纺织女工们把省下的胭脂钱塞进账房的木箱:\"东家,这点钱不多,算咱们的心意。\"

苏承宗站在人群后,看着阳光下闪烁的汗珠和真诚的脸庞,突然想起很久前在运河边看到的景象——无数纤夫喊着号子拉船,船帆在夕阳下像一面红色的旗。他知道,苏记的根,从来不在那些账本和银库里,而在这些愿意跟着他一起扛过风浪的人心里。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时,苏记机器局的烟囱又冒出了青烟。苏承宗站在厂门口,看着张柱带着学徒们搬运德国进口的炼钢图纸,巧儿则领着女工们梳理从英国带回的新棉种。他从怀里掏出块怀表,表盘上刻着\"自强不息\"四个字——那是他当年用第一笔巨款买下的,如今表盖内侧已刻满了名字,都是为苏记拼过命的人。

\"东家,新的炼钢炉调试好了,\"张柱跑过来,脸上带着兴奋,\"咱们自己炼的钢,能造出更好的火车头!\"苏承宗点点头,抬头望向远方的铁路线,那里正有一列火车轰鸣着驶来,车头的烟囱上,隐约能看到苏记的标志在晨光中闪烁。他知道,这场关于铁与血的传承,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