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98集:蒙面人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2.5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四章 旧痕

羊脂玉在掌心沁出凉意,苏承宗指尖碾过那道裂纹。借着马灯残光,他看清了刻在纹底的小字——“盐税三千两”。这笔数目,恰与盐引录里某页被朱砂圈过的数字对得上。

“掌柜的,这玉……”巴图挣扎着想凑过来,腿上的伤口突然崩裂,血珠滴在沙地上,洇出深色的花。

苏承宗忙按住他:“别动。”他撕下里衣下摆,在火上燎了燎,草草裹住巴图的伤处,“杀虎口的风邪,伤口得赶紧上药。”

巴图却抓住他的手腕,指节因用力泛白:“那蒙面人说的是假话!二十年前你爹救的人,左眉有颗痣,我在老掌柜的画像上见过……”

“我知道。”苏承宗打断他,目光落在玉上的裂纹,“但这玉上的字,是我爹的笔迹。”

巴图猛地怔住。

苏承宗指尖划过那些极小的刻痕,喉结动了动:“我爹写‘两’字,最后一笔总带个小勾,像秤砣。你看这里。”

他把玉凑到灯前,巴图果然看见那“两”字的尾勾,像极了隆昌号账册上的笔迹。

“老掌柜……是故意让常家当掉这玉的?”巴图声音发颤。

风从洞口灌进来,吹得灯芯忽明忽暗。苏承宗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的话:“承宗,做生意要守本分,但见了不平事,不能装瞎。”当时他只当是寻常叮嘱,此刻才惊觉,那双手或许早就攥过比账本更重的东西。

“我们得回太原。”苏承宗把玉揣进怀里,扶着巴图站起来,“玉贞一个人守着账册,我不放心。”

黑风口的厮杀声早已平息,只剩下风卷着沙砾打在岩壁上,像谁在暗处磨牙。苏承宗让巴图趴在自己背上,刚要动身,却见常老三的尸体旁闪着点微光。

他走过去,发现是枚铜制的腰牌,上面刻着“协同庆”三个字,边角有道月牙形的缺口。这腰牌他见过——去年常家侄子在聚源当铺当玉时,腰间就挂着这个。

“常家侄子……”苏承宗突然想起什么,“他当的那块玉,裂纹是不是和这个一样?”

巴图点头:“胡老板说过,那玉的裂纹像道闪电,当时我还笑他形容得古怪。”

苏承宗捏紧腰牌,指腹蹭过那个月牙缺口。盐引录上那些带弯钩的字迹、蒙古文的路线、常家的玉、谭宗浚的盐税……这些碎片突然在他脑中拼出个轮廓。

“巴图,你还记得盐引录最后一页的夹层吗?”他忽然问。

“记得,掉出张朱砂字条……”

“那字条上的‘五月十三’,不是交货的日子。”苏承宗眼睛亮起来,“是我爹的忌日。”

巴图猛地抬头,伤口的疼痛都忘了。

“我爹走的那天,也是五月十三。”苏承宗声音发紧,“他让我每年这天去晋祠给圣母殿的佛像上香,说能保平安……”

他突然明白赵玉贞藏账册时,为何偏选了圣母殿——那是父亲生前最常去的地方。

“掌柜的,你是说……”

“那字条是给我的。”苏承宗打断他,扶着他往洞口走,“我爹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

两人刚走出山洞,就听见远处传来驼铃声。苏承宗闪身躲回巨石后,看见几个穿黑袍的人牵着骆驼往黑风口外走,驼背上的麻袋鼓鼓囊囊,隐约能看见盐引特有的朱砂印记。

“是蒙古王府的人。”巴图低声说,“他们的黑袍镶金边。”

苏承宗盯着那些麻袋,忽然想起盐引录里用蒙古文标注的路线——终点正是王府所在的库伦。

“假盐引被劫,真盐引早就运去库伦了。”苏承宗低声道,“谭宗浚和常家火并,不过是替王府挡刀。”

驼队渐渐走远,苏承宗扶着巴图上了辆路过的商队马车。车老板是个山西老西儿,见他们有伤,塞了瓶醋说:“杀虎口这地界邪性,前儿个还见着个蒙面人,下巴带疤,骑着匹黑马,跟一阵风似的……”

“下巴带疤?”苏承宗追问。

“可不是嘛,”老西儿咂咂嘴,“那疤像条蜈蚣,我问他去哪儿,他说去太原,找个姓苏的算账。”

苏承宗心里咯噔一下。

马车颠簸着往南走,苏承宗掀开布帘,看见天边泛起鱼肚白。黑风口的沙砾还沾在衣襟上,磨得皮肤发疼,可他掌心的羊脂玉,却越来越烫。

他忽然想起蒙面人掀开黑布时露出的那道疤——在下巴,不是左眉。

“巴图,”他低声问,“你说,一个人会不会把痣点掉?”

巴图愣了愣:“除非……是想让人认不出来。”

苏承宗望着窗外掠过的沙丘,突然握紧了藏在怀里的盐引录夹层字条。五月十三,父亲的忌日,太原城西土地庙。

这盘棋,父亲下了二十年。现在该他落子了。

马车进太原城时,城门刚开。苏承宗让商队把巴图送去药铺,自己则直奔晋祠。晨光里的圣母殿静悄悄的,香炉里还飘着残烟,赵玉贞显然刚上过香。

他绕到佛像后,摸出藏着的账册抄本,却在夹层里摸到个硬物——是枚铜钱,康熙通宝,边缘被磨得发亮。

这是父亲教他算珠时用的那枚。

苏承宗捏着铜钱,突然看见抄本最后一页,赵玉贞用朱砂补了行小字:“引票第三十七张,数目不对。”

他翻到那页,果然见“七百引”被改成了“五百引”,改痕处沾着点极细的金粉——这是谭宗浚的书房特有的金箔纸磨的粉。

原来盐引录上的数目,早就被谭宗浚改过。官府档案里的“七百引”,根本是假的。

“承宗?”赵玉贞的声音从殿外传来,带着哭腔,“你可回来了……”

苏承宗把抄本藏好,转身看见妻子提着食盒进来,眼圈红肿:“我刚去药铺送药,听巴图说……”

“我没事。”他握住她的手,发现她指尖沾着朱砂,“你改了账册?”

赵玉贞点头:“那天藏账册时,发现这页的数目和库房的记录对不上,就按实际的改了。承宗,这会不会是……”

“是线索。”苏承宗打断她,从怀里掏出那枚康熙通宝,“我爹留下的。”

赵玉贞看见铜钱,突然想起什么:“前儿个整理老掌柜的遗物,发现个木盒,里面全是这种铜钱,还有张纸条,写着‘协同庆账房,左手六指’。”

苏承宗猛地抬头。盐引录上那些带小弯钩的字迹,像极了六指人写的——多出的那根手指总会带偏笔尖。

“三天后的土地庙,我必须去。”他低声道。

赵玉贞抓住他的胳膊,眼泪掉下来:“我跟你一起去。”

“不行。”苏承宗擦掉她的泪,“你得留在隆昌号,守着真账册。万一我出事……”

“你不会出事的。”赵玉贞从腕上褪下只银镯子,塞进他手里,“这是我娘给的,说能避邪。”

镯子内侧刻着个“贞”字,被摩挲得发亮。苏承宗握紧镯子,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也是这样握着母亲的遗物,在户部粮仓救下那个小吏的吧。

他低头吻了吻妻子的额头:“等我回来。”

走出圣母殿时,阳光正好照在台阶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承宗摸了摸怀里的羊脂玉,又摸了摸那枚康熙通宝。

五月十三,土地庙。

他不知道等着自己的是陷阱,还是父亲布了二十年的局。但他知道,有些账,总得有人算清楚。就像父亲说的,不能装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