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92集:家族企业的危机公关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5.0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煤尘之上:苏氏家族企业的危机与重生

第一章 地层深处的裂痕

北纬37度的黄土高原东麓,苏家煤矿像一枚嵌入山脊的黑色勋章。自祖父苏振邦在民国年间凿开第一口竖井起,这座煤矿便承载着苏氏家族三代人的兴衰。2025年春末,当槐花第五次染白矿区办公楼的窗台时,苏承宗站在调度室的电子屏前,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原煤产量曲线——那条持续上扬的弧线,是他接手企业七年来最引以为傲的成绩单。

“承宗哥,三采区回风巷监测数据有点波动。”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捧着平板电脑,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迟疑。屏幕上,甲烷浓度的折线图正像心电图般微微震颤,数值在0.5%上下浮动,尚在安全阈值内。苏承宗揉了揉眉心,连日来的失眠让他眼底布满血丝。三天后就是与南方电厂的年度签约会,那笔价值八千万的订单足以让企业在上半年的行业淡季站稳脚跟。

“让瓦检员半小时一测,加强通风。”他顿了顿,补充道,“通知机电队,下午对三采区的风机做一次全面检修。”话音未落,调度室的警报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蜂鸣,电子屏上的甲烷浓度数值猛地窜至1.2%,随即又迅速回落。

“怎么回事?”苏承宗的心脏骤然收紧。

“是三采区2号联络巷!”小李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传感器显示有短暂超限,现在降下来了,但……但现场电话打不通!”

三分钟后,井下对讲机里传来安全员嘶哑的呼喊:“联络巷局部冒顶!有瓦斯积聚!现在巷道被堵,里面有三名检修工!”

时间在那一刻被无限拉长。苏承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撞击着胸腔,像煤矿井下未爆的哑炮。他抓起安全帽的手有些发抖,却在戴上的瞬间恢复了镇定。“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救护队,我马上下去。”他的声音透过调度室的麦克风传遍整个矿区,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当苏承宗踩着积满煤尘的轨道走进三采区时,巷口的冒顶现场已是一片狼藉。碎煤和岩块堆成小山,几名矿工正用风镐小心翼翼地清理障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瓦斯气味,混合着煤尘的辛辣。“里面情况怎么样?”他蹲下身,拨开一块尖锐的岩石。

“承宗哥,三个人都在避难硐室,暂时安全,就是巷道垮塌得厉害,”老矿长气喘吁吁地报告,“瓦斯浓度现在降到0.8%了,通风队正在架设临时风机。”

直到被困的三名矿工被抬出巷道,确认只是轻微擦伤时,苏承宗才发现自己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事故定性为“小型冒顶事故,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按照应急预案,企业在两小时内完成了上报,当地应急管理局的调查组也于次日进驻。他以为这只是一次需要妥善处理的生产插曲,却未曾想,一场针对苏氏企业的风暴,正在地层之外悄然集结。

第二章 流言如煤尘般扩散

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天,苏承宗正在办公室签署整改方案,秘书小陈敲门的动作显得格外急促。“老板,您看这个……”她递过手机,屏幕上是本地论坛的一个热帖——《惊爆!苏家煤矿发生重大瓦斯事故,数人伤亡被隐瞒》。

帖子图文并茂,虽没有清晰的现场照片,却配有几张模糊的矿车图片,文字描述触目惊心:“据内部人士透露,事故造成五人死亡,企业为逃避责任,连夜转移尸体……”跟帖区早已炸开了锅,有人质疑企业的安全管理,有人痛斥“资本冷血”,更有人贴出了苏家煤矿近年来的几次 minor 事故记录,将其渲染成“草菅人命的黑煤窑”。

“胡说八道!”苏承宗猛地攥紧手机,指节泛白。他立刻让公关部联系论坛删帖,但半小时后,类似的帖子如病毒般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和行业群里。更让他心惊的是,竞争对手宏远煤业的官方账号转发了一条“关注安全生产”的微博,配图正是苏家煤矿的厂区大门,文字间虽未指名道姓,却处处暗示“某家族企业安全漏洞百出”。

“宏远的人在背后搞鬼。”老矿长看着电脑上宏远煤业近期的招标动态,“他们刚在南方电厂的项目上输给我们,现在趁火打劫。”

危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下午三点,第一个客户的电话打了进来。是合作十年的北方建材厂王总,语气里满是担忧:“承宗啊,网上的事是不是真的?我们下个月的订单……你得给我们个准信儿。”

紧接着,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南方电厂的采购经理发来信息,称“鉴于贵司近期的负面舆情,签约事宜需暂缓评估”;长期供应的焦化厂表示“要重新考察安全资质”;甚至连一些中小客户也纷纷致电,要求推迟发货或减少订单量。

财务总监捧着最新的订单统计表走进来,脸色凝重:“老板,三天内,确认取消的订单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万,正在沟通的意向订单流失率超过40%。更严重的是,银行那边也打来电话,说要重新评估我们的信贷风险。”

办公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苏承宗站在窗前,看着矿区里依旧运转的传送带,那些乌黑的煤块曾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此刻却像一块块烧红的烙铁,炙烤着他的神经。他想起祖父临终前的叮嘱:“煤矿这行,安全就是天,砸了安全的牌子,就等于断了苏家的根。”

“通知下去,”苏承宗转过身,眼神里没有了最初的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召开全矿区安全大会,所有管理层和班组长必须参加。另外,给我联系市电视台、省报的记者,还有煤炭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我要开一场现场说明会。”

小陈有些犹豫:“老板,现在请媒体来,万一……”

“没有万一,”苏承宗打断她,“越是遮遮掩掩,流言就越猖獗。我们要把事故摊在阳光下,让所有人看看,苏家煤矿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是怎么处理的。”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中央写下两个大字:透明。

第三章 以透明破局:现场的力量

事故发生后的第七天,苏家煤矿的工业广场上停满了采访车。市电视台的摄像机架设在主井塔前,省报的记者们背着相机穿梭在检修车间,甚至连一些自媒体的年轻人也举着手机,镜头对准了矿区里醒目的“安全生产月”横幅。

苏承宗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站在临时搭建的发布台旁,脸上没有丝毫妆容。他没有念准备好的发言稿,而是直接指向不远处正在施工的三采区整改现场:“六天前,这里发生了一起小型冒顶事故。没有网上传的‘重大伤亡’,但确实暴露了我们在顶板管理和瓦斯监测上的漏洞。作为企业负责人,我向所有关心我们的人道歉。”

他的坦诚让现场一阵寂静。随后,他详细介绍了事故的经过、被困人员的救援过程,以及应急管理局的初步调查结果。“冒顶原因是局部岩层结构变化,加上前期监测不够细致,”他拿出一份检测报告,“这是省煤科院专家昨天出具的分析意见,我们已经根据建议制定了整改方案,包括更换全矿区的顶板监测设备,增加瓦斯传感器的密度,以及对全体员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安全培训。”

说完,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现在,我带大家去事故现场看看。”

当一群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跟着苏承宗走进三采区时,巷道里的整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新架设的钢梁闪闪发亮,工人正在安装智能瓦斯监测仪,每台设备的显示屏都实时连接着地面调度室。“这种新设备的监测频率从原来的每分钟一次提升到每秒三次,数据直接上传至应急管理局的监管平台。”技术负责人现场演示着操作流程。

在避难硐室,苏承宗指着墙上的应急物资清单:“三名被困工人就是在这里等待救援的。我们检查了所有硐室的物资,更新了过期的压缩饼干和饮用水,并且下周将进行全员应急演练。”他的手指划过冰冷的岩壁,“煤矿是高风险行业,我们不能保证永远不出事,但我们能保证,出了事绝不隐瞒,更会用最快的速度堵住漏洞。”

现场有记者尖锐提问:“网上传言你们企业管理混乱,这次事故是否与家族式管理有关?”

苏承宗没有回避:“苏家煤矿是家族企业,但我们的安全管理团队全部是外聘的专业人士,矿长有三十年井下经验,安全总监是矿业大学的教授。家族企业的责任,不是任人唯亲,而是把企业当成家业来守护,容不得半点马虎。”他顿了顿,看向镜头,“我祖父说过,煤尘落在身上可以拍掉,落在心上就会结成痂。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任何一粒‘安全煤尘’在心里堆积。”

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现场说明会,通过市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进行了直播。当晚的本地新闻头条,不再是“煤矿事故”,而是“企业负责人直面媒体,公开事故处理全程”。省报的深度报道用了半个版,标题是《从危机到转机:一家家族企业的透明化自救》。煤炭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苏家煤矿的整改措施科学合理,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

第四章 重建信任:从客户到人心

现场说明会让舆情出现了转机,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挽回客户的信任。苏承宗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客户名单,从最大的电厂到最小的建材店,他决定亲自上门沟通。

第一站是南方电厂。采购部的陈经理接待了他,态度不冷不热:“苏总,你们的说明会我们看了,但安全是电厂的生命线,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苏承宗没有辩解,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两份文件:“陈经理,这是我们新聘请的第三方安全监理公司的资质证明,他们将对煤矿进行全天候监理,报告直接抄送贵司。这是我们为贵司定制的‘安全供应方案’,包括每批煤的开采区域、安全监测数据、运输过程的GpS监控记录,全部实时共享。”他又递过一张邀请函,“下周三,我们邀请贵司的安全专家到矿上,全程参与我们的应急演练,随时抽查任何一个环节。”

陈经理看着文件上详细的条款和第三方监理的印章,沉默了许久。“苏总,我能感受到你们的诚意。这样吧,订单我们先恢复30%,等演练结束后再做评估。”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承宗跑遍了省内的主要客户。在焦化厂,他带着对方的安全科长下到井下,实地查看整改后的三采区;在建材厂,他召开了专场说明会,让技术人员讲解新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中小客户,他安排了一对一的上门拜访,带去了事故处理的完整报告和未来的安全承诺。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整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安全培训教室里,每天都有工人轮流参加考试;调度室的电子屏上,新增了“安全隐患曝光台”,任何员工发现问题都可以直接上报;甚至连食堂的餐桌上,都摆放着安全知识的台卡。苏承宗规定,每周一的管理层会议,第一个议题必须是“安全改进”,任何部门负责人都可以对安全管理提出质疑。

改变是看得见的。一个月后,当宏远煤业还在试图散布“苏家煤矿整改流于形式”的谣言时,南方电厂的专家团队在参加完应急演练后,当场签署了恢复全部订单的协议。“苏总,你们的演练比我们电厂的还要规范,”陈经理握着他的手,“尤其是那个智能监测系统,确实让人放心。”

更让苏承宗感动的是那些中小客户的反馈。一位沙场老板在电话里说:“苏总,我去你们矿上看了,工人连安全帽的带子都系得规规矩矩,这让我觉得靠谱。订单我加了20%,以后就跟你们长期合作了。”

三个月后,当夏季的暴雨冲刷着矿区的矸石山时,苏家煤矿的订单量已经恢复到事故前的90%,甚至新增了两家大型钢铁企业的合作意向。财务总监送来的报表上,那个曾经触目惊心的“订单流失”数字,已经被“新增客户”的增长曲线覆盖。

第五章 煤火之后:裂痕与重生

事故后的第一个冬至,苏承宗站在祖父的墓碑前,摆上了一捧新鲜的槐花。七年来,他第一次在没有业绩压力的情况下回望这一年。煤矿的安全绩效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员工的安全意识考核通过率达到100%,甚至有同行前来取经,学习他们的“透明化安全管理”模式。

那场危机像一道深刻的裂痕,划破了家族企业曾经的光环,却也让苏承宗看清了许多东西。他想起事故最严重的时候,老矿长带着一群老工人守在办公楼前,说“苏家对我们不薄,现在该我们站出来了”;想起年轻的技术员小李在整改期间连续三天没合眼,只为调试好新的监测系统;想起客户们在看到真实的整改后,重新投来的信任目光。

“爷爷,”他轻声说,“我以前总觉得把企业做大做强才是本事,现在才明白,守住安全,守住人心,才是苏家煤矿该有的样子。”

矿区的灯火在远处亮起,像散落的星辰。苏承宗知道,危机从未真正远离,煤炭行业的挑战依然存在,但经历过煤尘与流言的洗礼,这家百年家族企业正在以一种更坚实的姿态站立。那些曾经的裂痕,如今已成为支撑它继续前行的筋骨。

他掏出手机,点开一个新建立的文件夹,里面存放着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现场照片、整改记录、客户沟通笔记。这不是一份荣耀的档案,而是一份警醒的备忘录。他将文件夹重命名为“煤火”,火焰既能焚毁一切,也能淬炼真金。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煤矿的井架上时,苏承宗正在主持年度安全工作会议。他没有讲成绩,而是再次播放了事故当天的监控录像。“记住这个画面,”他看着台下所有员工,“不是为了记住失败,而是为了记住,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如何用透明和担当,点燃了重生的火种。”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投影仪的光束在墙上投下明亮的光。那光里,有煤尘的飞舞,有汗水的折射,更有一个家族企业在时代浪潮中,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将危机锻造成勋章的印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