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80集:外部局势变化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六章 风雨如晦:乱世中的商道抉择

第一节 时局崩析:白银外流与税赋绞索

光绪二十六年夏,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消息传到山西时,苏承宗正在汇通天下票号的地下金库里清点账册。鎏金算盘珠子在烛光下泛着冷光,账页上“庚子赔款”四个字被墨水晕开,像一团洗不净的血渍——朝廷刚下了明诏,各省需按商税基数分摊两千万两白银,山西作为票号重镇,摊派额度竟占全国一成。

“老爷,太原府的税吏已经在二门外候了三个时辰。”管家苏福的声音带着颤音,袖口还沾着前线传来的战报残页,“祁县乔家的票号昨天被砸了铺子,说是通敌卖国……”

地窖铁门“吱呀”作响,穿堂风卷着浮尘扑进账本。苏承宗盯着墙上挂着的《晋商五戒》匾额,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商道如黄河,遇山需绕,遇滩需等,唯独不能断了活水源头。”此刻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缴捐救国”铜锣声,他知道,这股裹挟着战乱与苛税的浊流,比当年谭宗浚的打压更凶险十倍。

商会紧急会议在平遥古城的城隍庙召开。七十二家商号的掌柜围坐在香案前,供桌上的吕祖签筒被碰得叮当作响。“每亩地加征三成厘金,这是要剜我们的心头肉!”盐业巨头王掌柜猛地拍碎了茶碗,“去年陕甘大旱,我们捐了二十万石粮食,如今还要拿商号做钱庄抵押?”

苏承宗抚着案头的《申报》,报上刊登的上海租界洋商免税通告刺得眼睛生疼。他忽然想起前日在码头看到的景象:英国商船满载着山西煤炭顺运河而下,船舷上“怡和洋行”的旗帜在风雨中猎猎作响,而岸上晋商的车队正被官兵以“军需征调”为由强征骡马——同样是运煤,洋商缴的厘税竟比华商低七成。

“诸位,朝廷要的是银子,洋人要的是市场,可咱们的活水源头,”苏承宗忽然举起算盘,算珠在指尖拨出急雨般的声响,“是这三晋大地的民心,是千万张等着吃饭的嘴。”他展开一张手绘地图,红笔圈住的太原、汉口、上海三个据点格外醒目,“去年咱们联合创办的‘晋丰货栈’,如今该派上用场了。”

第二节 暗度陈仓:商道与官道的灰色平衡

深夜的太原府衙后堂,师爷正在给苏承宗倒茶。青瓷杯底沉着半枚枸杞,像一滴未凝的血。“苏大掌柜果然大手笔,”知府大人拨弄着案头的翡翠扳指,“三十万两银票换三个月的商税缓征,可朝廷那边……”

“大人放心,”苏承宗推过一个锦盒,里面是一本装订工整的账册,“汇通天下新推出的‘官银汇解’业务,能让大人的养廉银隔天到沪上钱庄——至于分摊的赔款嘛,”他指着账册上密密麻麻的条目,“山西票号去年亏损三成的账目,想必户部也不想看得太清楚。”

窗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已是三更天。苏承宗摸着袖口藏着的密信,这是刚刚收到的汉口线报: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急需五千吨无烟煤,而英国怡和洋行正用低价倾销挤压晋商煤路。他忽然想起儿子苏明辉说过的话:“洋人卖的不是煤炭,是挖煤的机器和运煤的铁路。”

次日清晨,一队插着“晋商义赈”黄旗的车队驶出归化城。车厢里装的表面是赈灾粮,底层却藏着用油布裹紧的精煤样品——这是苏承宗特意让煤矿改用“西法筛选”的无烟煤,热值比普通煤炭高两成,烟尘却少了一半。车队在雁门关遇劫时,押车的护院亮出了山西巡抚亲赐的“急公好义”虎头牌,山匪头子看着车上印着的“赈济陕甘”字样,最终只抢了五车麸皮。

“老爷,汉口传来消息,”苏福举着一封加密信笺冲进书房,“铁厂的德国工程师试过咱们的煤,说能省三成焦炭!张之洞大人要见您,亲自谈长期供货的事。”苏承宗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指尖划过长江流域——那里不仅是煤炭市场,更是连通南洋的黄金水道,洋人尚未染指的内陆腹地,或许就是晋商破局的关键。

第三节 困兽之斗:商会内耗与绝地反击

中秋前夜,商会祠堂里的争执声惊飞了梁上的夜鹭。“苏会长非要跟洋人对着干,这不是拿咱们的身家性命冒险吗?”布庄的陈掌柜举着账本怒吼,“上个月洋布倾销,我家三个染坊都关了门,你让我拿什么支持你的‘国货同盟’?”

香案上的长明灯忽明忽暗,苏承宗看着祠堂里七十二块晋商老字号的匾额,忽然想起父亲带他第一次拜祭祖师爷时说的话:“晋商能走天下,靠的不是单打独斗,是拧成一股绳的‘相与’之道。”他缓缓展开一卷《晋商公约修订案》,纸页上“抵制洋货、共保市场”八个朱砂字还带着潮气。

“陈兄看看这个,”苏明辉忽然站起来,将一叠报表拍在桌上,“我们测算过,只要山西布商统一从江南采购改良棉种,用隆昌实业的新式织机,成本能比洋布低两成——”话未说完,窗外忽然传来玻璃碎裂的声响,一块裹着传单的石头砸在供桌上,传单上“苏半城通敌卖国”的血字还在往下滴着颜料。

骚乱持续了半个时辰,直到苏明远带着护院冲进祠堂。他腰间别着的勃朗宁手枪还冒着热气,袖口沾着不明液体:“城西的洋货商行今晚遭了抢,洋人找巡捕房封了咱们三个货栈。”少年的眼睛在烛火下泛着冷光,这个曾经沉迷鸦片的纨绔子弟,如今已能在马背上用短枪打断百米外的灯笼穗子。

凌晨时分,苏承宗独自坐在票号的地下密室里。石墙上刻着历代晋商的家训,其中一句“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被摸得发亮。他摸着案头新到的《马关条约》抄本,目光停在“允许外国在华设厂”那条上——洋人要来抢的,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市场,而是整个中国的实业根基。

“爹,我联系了汉阳铁厂的留洋学生,”苏明辉抱着一叠图纸推门进来,图纸上画着新式炼焦炉的结构图,“只要咱们能改良土窑,就能给铁厂供应焦煤,比卖原煤多赚三倍。”年轻人的袖口还沾着煤灰,这是他在煤矿蹲守三天的痕迹。苏承宗忽然想起妻子临终前的话:“明辉像你年轻时,眼里总装着天下事。”

窗外传来第一声鸡啼,苏承宗铺开信纸,笔尖在“晋商实业同盟会”的落款处顿了顿。他知道,这一纸盟约不再是简单的商业联合,而是在列强瓜分狂潮中为民族工业筑起的最后一道堤坝——就像当年祖辈走西口时,用骆驼队在荒漠中踏出的商道,哪怕前方是沙暴漫天,也得有人先走出去。

第四节 家国同构:当商道融入世道

光绪二十七年春,西安行在的宫墙外,苏承宗跪在黄土路上。他身后是三百辆装满粮草的大车,车辕上插着“晋商勤王”的杏黄旗——这是他用三个月时间筹措的物资,其中半数来自商会成员的义卖,还有三成是拿自家老宅作抵押贷来的银子。

“苏爱卿起身吧,”慈禧太后的声音透过轿帘传来,带着西北风沙的粗粝,“听说你在山西办了个‘工艺局’,让妇孺纺线织布?”苏承宗抬头时,正看见太后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想起自家老娘临终前也是这样握着他的手,让他“别做亏心买卖”。

“回太后的话,”他从袖中掏出一本《工艺局章程》,“如今洋布倾销,百姓无以为生,咱们教他们织‘爱国布’,上面绣着长城和牡丹,卖给洋人时就说这是‘中国风骨’。”轿帘后传来轻微的笑声,随侍的李莲英递出一个玉扳指:“太后赏你的,往后晋商的事,你多担待着些。”

离开西安时,苏承宗怀里揣着朝廷特批的“免税盐引”——这是用三十万两白银和一整车山西陈醋换来的。但他知道,真正的收获是轿帘掀起时,太后无意中说的那句:“洋人老说咱们没实业,你苏半城要是能办个像样的工厂,也算给朝廷长脸了。”

三个月后,隆昌实业旗下的“晋华机器织布局”在榆次投产。轰鸣的蒸汽机旁,苏明辉正在给工人演示新式织机,他特意让人在厂房正门刻了副对联:“织就经纬护家国,纺尽春秋守本心”。当第一匹印有“晋”字暗纹的棉布下线时,苏明远正带着商队从蒙古归来,马队里不仅有皮毛货物,还有二十几个蒙古少年——他们将成为织布局的第一批学徒。

深秋的一个雨夜,苏承宗坐在汇通天下的总号里,听着账房先生报账:“老爷,汉口分号传来消息,咱们的焦煤进了汉阳铁厂的高炉,张之洞大人题了块‘晋煤报国’的匾额送来。”窗外的雨声渐急,他忽然想起父亲教他打算盘时说的话:“算珠拨拉的是银钱,心里装着的得是天下。”

此时的中国,正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颠簸的巨轮,而苏承宗们的商道抉择,早已超越了一家一姓的兴衰。当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更多通商口岸时,晋商们用驼队和票号筑起的防线或许终将被时代的浪潮淹没,但那些在乱世中坚守的“义利之辨”,那些将商业智慧融入家国情怀的抉择,却在历史的褶皱里留下了属于中国商人的精神印记——就像汇通天下票号门口的那对石狮子,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睁着眼睛,看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在困局中寻找新生的活水。

第五节 传承考验:新旧思潮的碰撞

宣统元年的那个冬天格外冷,太原城的护城河结了三尺厚的冰。苏承宗站在隆泰火柴厂的烟囱下,看着儿子苏明辉指挥工人安装从德国进口的制磷设备。年轻人的围巾上落满煤灰,却笑得比拿到状元榜时还灿烂:“爹,等咱们的火柴上市,洋人再也别想靠‘洋火’赚中国人的钱!”

厂房里忽然传来争吵声,几个留着辫子的老掌柜围着账本跺脚:“办工厂要花这么多银子?不如多开两家票号!”苏明远抱着一叠《民报》从办公室出来,辫梢还沾着油墨:“现在都兴股份制了,咱们把厂房折算成股份,让老百姓都来参股——”话没说完,就被老掌柜打断:“胡闹!祖宗规矩哪有让外人入股的?”

当晚的家族会议上,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苏承宗看着墙上新增的“实业救国”匾额,忽然想起十年前在城隍庙召开的那场商会会议。如今七十二家商号里,已有二十三家跟着他办了工厂,剩下的不是转行就是被洋商吞并——时代的车轮碾过,从来不会给犹豫的人留余地。

“明辉说得对,”他忽然敲了敲案头的《公司律》,“朝廷都让办股份制了,咱们晋商要是还抱着老规矩不放,迟早被洋人挤到黄河里喂鱼。”他看向低头拨弄怀表的苏明远,“你上次说的‘商团自卫队’,准备得怎么样了?”

“爹,我联系了保定军校的毕业生,”苏明远掏出一张手绘的防御图,“咱们在各商道设了十二个联防据点,每处配二十杆快枪——昨天刚在雁门关打退一伙马匪,抢回了给武昌纱厂的棉花。”年轻人的语气里带着自豪,却没注意到苏承宗眼底闪过的忧虑——当商人开始持枪护商,意味着世道已经乱到了极点。

除夕那天,苏承宗带着子孙们给祖先上香。供桌上除了传统的猪头三牲,还多了一盒“晋华牌”火柴和一匹“爱国布”。长孙捧着新出的《晋商年鉴》跪下,念到“本年度民族工业产值增长三成”时,烛火忽然晃了晃,照得墙上“汇通天下”的匾额金光一闪。

夜里守岁,苏明辉抱着刚出生的儿子过来拜年,孩子襁褓上绣着小小的齿轮和麦穗。“爹,我给孩子取名‘济世’,”年轻人眼里映着窗外的烟花,“希望他这辈人,不用再像咱们这样,在洋人夹缝里求生存。”苏承宗摸着孙子柔软的小手,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跟着父亲走西口时,骑在骆驼上看见的那轮朝阳——原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他这代人的使命,或许就是在新旧交替的乱世里,为后来者踩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商道。

第六节 历史洪流:商道尽头的家国答案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消息传到山西时,苏承宗正在给汇通天下票号的新章程盖章。羊皮纸上“股份有限公司”的字样还带着油墨香,旁边是孙中山先生发来的贺电:“晋商义举,实开民族实业之先声。”

春末的一个午后,他坐在四合院的葡萄架下,听苏明远念报纸上的新闻:“爹,汉阳铁厂改成汉冶萍公司了,咱们的焦煤股份占了一成五。”阳光透过叶隙落在他手上,那些被算盘磨出的老茧在光影里忽明忽暗,像极了年轻时走过的茶马古道。

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苏福举着一封加急电报闯进来:“老爷,武昌起义了!革命军占了汉口租界!”苏承宗猛地站起来,藤椅在青砖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他想起二十年前在汉口码头看到的那面英国国旗,想起张之洞临终前说的“实业未竟,诸君努力”,忽然觉得眼眶发潮。

“明远,把商团的花名册拿来,”他的声音有些发颤,“给武昌的革命军送些粮草过去,再派几个会修机器的伙计,听说他们缺技术工人。”苏明远愣了一下,忽然笑了:“爹,您当年不让我碰革命党,现在怎么……”“此一时彼一时也,”苏承宗摸着胸前的同盟会徽章——这是去年孙中山先生亲授的,“商人爱国,从来不是喊口号,是看世道需要什么,咱们就给什么。”

深秋的晋商博物馆里,苏承宗看着玻璃展柜里的老照片:十九岁走西口的自己,三十岁创办票号的自己,五十岁办工厂的自己,还有上个月穿着西装在上海参加实业大会的自己。展柜旁边,孙子济世正在给一群学生讲解“晋商五百年”的历史,小姑娘指着一张黑白照片问:“苏爷爷,这张照片里您抱着的是什么呀?”

“这是光绪三十年咱们办的第一所商童学堂,”苏承宗看着照片里自己抱着课本的样子,忽然想起学堂门口的对联“通商惠工,育人兴邦”,“那时候啊,爷爷就想,光咱们晋商有钱不行,得让天下人都懂商道,懂世道。”

暮色渐浓时,济世蹦跳着过来牵他的手:“爷爷,老师说您是‘中国近代实业的先驱’呢!”苏承宗笑了,皱纹里盛着夕阳的余晖。他忽然看见博物馆外的汾河上,一艘挂着“晋商号”旗号的货船正缓缓驶过,船头的汽笛声响彻云霄——那是苏明辉引进的新式蒸汽船,正在试航第一条连接山西与上海的内河航线。

晚风掀起他的长衫下摆,衣兜里装着刚收到的《实业救国计划书》,落款处是济世歪歪扭扭的签名。远处传来归巢的雁鸣,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商道如水,可载舟,亦可煮粥。”此刻看着脚下这片曾被列强铁蹄践踏的土地,看着子孙们在新时代里开拓的新商道,他终于明白,所谓传奇,从来不是一个人走多远,而是一群人在时代的浪潮里,始终记得把根扎进土地,把心交给家国。

当最后一缕夕阳消失在晋商大院的飞檐上时,苏承宗忽然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像一场漫长的走西口——从学徒到掌柜,从票号到实业,从保家到卫国,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却也走得踏实。而那些藏在账本里的家国情怀,那些融在商道中的道义坚守,或许就是晋商传承五百年的真正密码——不是银钱多少,而是当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时,他们从未缺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