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213集:二十年前的雨夜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苏墨的指尖在账本泛黄的纸页上顿住,烛火突然被穿堂风卷得歪斜,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被暴雨压弯的芦苇。窗外的雨正下得紧,豆大的雨点砸在青瓦上噼啪作响,倒让他想起三天前在土地庙捡到的那只铜锁——锁身上的锈迹里还嵌着半片干枯的槐树叶,和此刻账本夹层里抖落的残片竟一模一样。

“东家,常家那边又派人来了。”管家福伯的声音裹着湿气从门口飘进来,他手里的油纸伞还在往下滴水,在青砖地上洇出深色的圆斑,“说要是再不肯松口,明儿一早就去官衙递状子。”

苏墨没抬头,指尖捻起那片枯叶对着烛光端详。叶脉间还留着焦黑的痕迹,像是被火舌舔过。二十年前那场雨也这样,把太原城浇得像口翻扣的铁锅,他缩在协同庆票号后院的柴房里,听着账房先生们的算盘声被雷声劈得七零八落。那时他才八岁,攥着父亲塞给他的半块青稞饼,饼渣掉进草堆里,引来三只湿漉漉的耗子。

“告诉常老三,账本我看过了。”苏墨把枯叶夹回账本,墨汁在砚台里晕开一圈圈涟漪,“但他想找的东西不在我这儿。”

福伯刚要退下,院外突然传来瓷器碎裂的脆响。苏墨抓起桌上的铜镇纸冲出去时,正看见两个黑衣人影翻过高墙,廊下的青花瓷瓶已经碎成了满地星子,其中一片瓷片上沾着暗红的血渍——不是新鲜的,倒像是被雨水泡透的陈年血迹,和他昨夜在晋祠佛像后摸到的黏腻感如出一辙。

“追!”苏墨的靴底碾过碎瓷片,雨声里混着福伯嘶哑的呼喊。他奔到巷口时,正撞见巡夜的兵丁举着灯笼跑来,昏黄的光晕里,他忽然看见其中个兵丁腰间挂着的令牌——黄铜铸的狼头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和二十年前那个雨夜,闯进票号的蒙面人靴底的花纹分毫不差。

兵丁们打着手电筒在巷子里搜查时,苏墨倚着斑驳的砖墙喘气。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进领口,冰凉的触感让记忆突然清晰起来:那个穿黑斗篷的男人把父亲按在算盘上,指缝间渗出血珠落在账册上,晕成一朵朵丑陋的红梅。他当时躲在米缸里,透过缸沿的缝隙看见那人掀起斗篷,颈后有块月牙形的胎记,被雨水泡得发白。

“苏老板,您瞧见凶手往哪跑了?”领头的兵丁拱手问。灯笼的光晃过他的脸,苏墨忽然注意到他左耳缺了半片,像是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咬掉的。

“往西边去了。”苏墨朝鼓楼的方向抬了抬下巴,目光却落在兵丁腰间的令牌上,“你们是……蒙古王府的人?”

兵丁的脸色僵了僵,灯笼“咚”地撞在墙上。苏墨趁机看清令牌背面的刻字:“隆昌”。二十年前烧毁的协同庆账房里,他曾在父亲烧焦的袖口里摸到过同样刻着这两个字的木牌,只是那时木牌已经被烧得蜷曲,像条死去的蛇。

雨势渐小时,苏墨回到书房。烛火下,他重新翻开账本,在第廿七页的夹层里抽出张泛黄的纸。是张当票,右上角缺了半角,墨迹被雨水泡得模糊,却能认出“赵记布庄”的朱印。他忽然想起三天前在聚源当铺地窖里找到的那半张,边角的撕裂处正好能拼上——完整的当票上写着:“羊皮十张,当银五十两,取货人:谭。”

窗外的雨停了,天边泛起鱼肚白。苏墨推开窗,看见常老三的轿子停在巷口,轿帘被晨风吹得掀开一角,露出双绣着狼头的靴子。他忽然明白二十年前那个雨夜,父亲为什么要把他藏进米缸——那些被账本记录的秘密,从来都不是数字,而是一条条人命。

福伯端来热茶时,发现东家正对着账本上的血指印发呆。晨光里,那些暗红的印记渐渐清晰,竟组成了半个狼头的形状。远处传来隆昌号开门的梆子声,苏墨抓起账本塞进怀里,他知道该去晋祠了——佛像后的夹层里,或许还藏着另一半真相。

路过土地庙时,苏墨进去烧了柱香。供桌上的香灰被风吹得四散,露出底下压着的张纸条。是用蒙古文写的,他只认得最后两个字:“灭口”。庙外的槐树上,挂着只湿透的黑斗篷,颈后补着块新布,针脚歪歪扭扭,像极了他八岁那年,在米缸里摸到的父亲带血的指尖。

太原城的晨雾里,苏墨踩着积水往晋祠走。石板路上的水洼映出他的影子,旁边似乎还蹲着个小小的身影,攥着半块青稞饼,饼渣掉进水里,引来一群摇摆的蝌蚪。二十年前的雨,原来一直没停。

晋祠的朱漆大门在晨雾里泛着冷光,守庙人老张头正用布巾擦拭门环上的铜锈。看见苏墨走来,他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往身后的圣母殿方向瞥了瞥:“苏老板可是来寻东西?昨夜闭馆后,有群戴斗笠的人进过殿。”

苏墨摸出块碎银递过去,指尖触到老人手背上暴起的青筋——那双手上布满交错的疤痕,像是被钝器反复碾过。老张头接银子时,袖口滑落露出半截胳膊,内侧有串模糊的刺青,依稀能辨认出是“隆昌”二字。

“他们往佛像后面去了?”苏墨的声音有些发紧。

老张头往嘴里塞了把旱烟,烟杆在石阶上磕出闷响:“领头的人颈后有块月牙形的疤,跟二十年前那场大火后,从协同庆抬出来的焦尸身上的印记一模一样。”烟锅里的火星落在积水里,滋啦一声灭了。

圣母殿里弥漫着香灰与潮湿混合的气味。苏墨绕到佛像背后,指尖摸到昨夜发现的夹层缝隙,木质边缘有新鲜的刮痕。他屏住呼吸抠开松动的木板,里面的油纸包已经不见,只留下半枚断裂的玉佩,玉质温润,断面处还沾着几根黑色的兽毛——是狼毫,和常老三靴子上绣的狼头用的线料相同。

“苏老板好兴致。”殿外传来靴底碾过碎石的声响,常老三披着件黑绸马褂站在门槛边,身后跟着四个精壮的汉子,“这尊佛像可是前朝遗物,动了里面的东西,怕是要掉脑袋的。”

苏墨将玉佩攥在手心,玉的冰凉透过皮肤渗进骨头:“常三爷倒是消息灵通,知道我会来这儿。”

常老三的目光落在他紧握的拳头上,嘴角勾起抹冷笑:“二十年前你父亲把东西藏在这儿时,怕是没想过会被亲生儿子挖出来。”他抬手摘下帽子,露出光头上狰狞的刀疤,“当年协同庆账房的火,烧得真是干净啊,连账册的纸灰都没剩下。”

苏墨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模样。那个雨夜,父亲浑身是血地撞开柴房的门,将半块青稞饼塞进他手里,指腹在他掌心反复摩挲,像是在刻什么印记。后来他才明白,那是“晋祠”两个字的笔画。

“你们要找的不是账册。”苏墨缓缓摊开手,玉佩在晨光里泛着幽光,“是谭家那十张羊皮,对吗?”

常老三的脸色骤变。苏墨注意到他右手小指缺了半截,断口处的老茧比别处厚三倍——那是常年握算盘的人才有的痕迹,和协同庆老账房先生们的手一模一样。

“当年你父亲用十张羊皮换了五十两银子,却在当票上做了手脚。”常老三向前两步,马褂下摆扫过香案,供品摔在地上发出脆响,“那些羊皮上记着隆昌号私通蒙古王府的账,你父亲把真迹藏起来,用假羊皮当了五十两,倒是聪明得很。”

雨声不知何时又起,雨点打在殿顶的琉璃瓦上,像是无数只手在叩门。苏墨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响动,转身时正看见老张头举着扁担站在佛像旁,斗笠落在地上,露出颈后那片月牙形的胎记。

“八岁的孩子躲在米缸里,能看清多少事?”老张头的声音嘶哑如破锣,“你父亲把真羊皮缝进了你的襁褓里,可惜那场火太大,我们翻遍了协同庆,只找到件烧得只剩领口的小褂。”

苏墨的指尖突然触到领口内侧的硬物。是块菱形的布片,边角早已磨得发软,拆开丝线,里面果然裹着片卷成细筒的羊皮,上面用朱砂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与账本上血指印组成的狼头图案正好吻合。

“这是盐引的暗记。”常老三的呼吸变得粗重,“蒙古王府用隆昌号的盐引走私军械,你父亲记了整整十张羊皮的账。”

殿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十几个蒙古兵举着弯刀冲进来,领头的人腰间挂着狼头令牌,左耳缺了半片。苏墨认出他就是昨夜巡街的兵丁,此刻那人手里正提着个血淋淋的包裹,扔在地上滚出颗人头——是福伯的脸,眼睛还圆睁着,像是看到了什么惊恐的事。

“王爷说了,谁拿到羊皮谁活命。”兵丁拔刀时,刀鞘撞在令牌上发出闷响,“二十年前漏了个孩子,这次可不能再失手。”

老张头突然将苏墨往佛像后推:“从密道走!去谭家祖坟,那里有剩下的九张!”他举着扁担冲上去,被弯刀劈中肩胛,血溅在佛像的衣纹里,像极了壁画上流淌的云霞。

苏墨钻进夹层后的密道时,听见常老三的惨叫。他摸着墙壁往前爬,砖石上还留着新鲜的血迹,不知是老张头的,还是那些蒙古兵的。密道尽头透出微光,推开石板,竟落在土地庙的神龛底下。

供桌上的香还在燃着,烟气缭绕中,苏墨看见神龛后的墙壁上刻着行小字:“光绪八年六月十三,协同庆账房,十人。”正是二十年前那个雨夜的日期。他忽然想起父亲留在米缸里的那半块青稞饼,饼馅里掺着的不是芝麻,而是晒干的血痂。

庙外传来车轮碾过积水的声响。苏墨掀开供桌下的暗格钻进去,这才发现里面堆着十几具孩童的骸骨,最小的骨架不过巴掌大。他忽然明白那些失踪的孩子去了哪里——隆昌号需要和当年的他年纪相仿的孩童,用来伪造协同庆的账册。

“搜仔细点,王爷要活的。”是那个缺耳兵丁的声音,“谭宗浚的粮仓已经烧了,常家地窖也挖过了,只剩下这土地庙没查。”

苏墨捂住嘴才没让自己喊出声。骸骨堆里有只小小的银锁,锁身上刻着“谭”字,和他在聚源当铺找到的当票上的字迹出自同一人之手。原来谭家早就被灭门了,那些羊皮是他们最后的保命符。

暗格的木板突然被掀开,缺耳兵丁的脸探进来,弯刀在烛光里闪着冷光。苏墨抓起块骸骨砸过去,趁对方躲闪的瞬间冲出暗格,撞开庙门冲进雨里。身后传来弓箭破空的声响,箭簇擦着他的耳际飞过,钉在槐树上,箭羽还在颤抖。

他在巷子里狂奔,雨水混着泪水模糊了视线。路过协同庆旧址时,看见废墟上搭着间草棚,棚里的老妇人正缝补着件小小的黑斗篷。看见苏墨跑来,她突然瞪大了眼睛,手里的针线落在地上:“小墨?你还活着?”

苏墨认出她是当年协同庆的厨娘张妈。二十年前那场火后,她就疯了,总说要给少爷缝件不怕火的斗篷。

“他们要杀我。”苏墨的声音在雨里发飘。

张妈突然抓住他的手,将枚铜钥匙塞进他掌心:“去杀虎口,找赵玉贞的嫁妆匣,里面有你父亲的日记。”她往他怀里塞了个热馒头,“跟当年你父亲给你的一样,里面裹着蜜枣。”

远处传来马蹄声,张妈突然将他推进草棚后的地窖,自己举着根柴火冲出去,嘴里喊着:“我儿子在这儿!来抓啊!”

地窖的门关上的瞬间,苏墨听见张妈凄厉的惨叫,还有火焰燃烧的噼啪声。他摸着墙壁坐下,咬开馒头,里面果然裹着颗蜜枣,枣核上刻着个“贞”字——是赵玉贞的名字。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的声响渐渐平息。苏墨推开地窖门,草棚已经烧成了灰烬,只剩下半块烧焦的斗篷,针脚歪歪扭扭,和他在槐树上看到的一模一样。灰烬里还埋着个铜制的算盘,算珠上沾着暗红的血渍,拼出“21”两个数字——是赵记布庄的门牌号。

雨又停了,天边升起残月。苏墨往赵记布庄走去,路过官衙时,看见灯笼下挂着颗人头,是常老三的脸,眼睛被挖去了,黑洞洞的眼眶对着天空。两个衙役正在收拾刑具,其中一个说:“隆昌号的胡老板发话了,今晚要清街,凡是见过羊皮的人都得死。”

赵记布庄的门板上积着厚厚的灰尘,门环上挂着把生锈的铜锁,正好能插进张妈给的钥匙。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货架上还摆着些褪色的布匹,其中匹黑色的绸缎上,用金线绣着狼头图案,和常老三靴子上的一模一样。

柜台后的账簿还摊开着,最新的一笔记录是二十年前六月十三日:“黑绸十匹,蒙古客官取走。”下面画着个小小的月牙记号,和老张头颈后的胎记形状相同。

苏墨拉开柜台下的抽屉,里面放着个红漆木匣,锁孔是梅花形状的。他想起父亲留在青稞饼里的那半片槐树叶,叶梗正好能插进锁孔。匣子里铺着层红绒布,放着本线装的日记,封面已经被虫蛀得厉害,扉页上写着:“若吾儿能见此书,当知协同庆之秘,不在银钱,而在人命。”

翻到中间的页码,有几页被水浸泡过,字迹模糊不清,却能辨认出“谭宗浚”“盐引”“蒙古王府”等字样。其中一页画着张地图,标注着杀虎口的位置,旁边写着:“玉贞嫁妆藏于地窖,与羊皮为证。”

窗外突然闪过道黑影。苏墨迅速将日记藏进怀里,吹灭油灯。屋顶传来瓦片摩擦的声响,有人用蒙古语低声交谈,其中个声音很熟悉——是那个缺耳兵丁。

“搜仔细点,王爷说羊皮定在这儿。”

“常老三招了,说苏墨父亲把真迹给了赵玉贞。”

脚步声越来越近,苏墨摸到柜台下的柴刀,刀柄上刻着个“赵”字。他忽然想起赵玉贞是谁——是当年太原城最有名的绣娘,后来嫁给了谭宗浚,听说在二十年前那场大火里失踪了。

门被撞开的瞬间,苏墨挥刀砍过去,却被对方用弯刀架住。缺耳兵丁的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狰狞:“八岁那年没烧死你,算你命大。”他的刀突然往下一沉,划破了苏墨的胳膊,“不过今晚,你得把羊皮交出来。”

苏墨突然注意到对方颈后露出的胎记,被汗水泡得发亮:“当年在协同庆杀我父亲的人,就是你。”

兵丁的眼神变了变,刀锋又逼近几分:“你父亲敬酒不吃吃罚酒,非要把盐引的账交给官府。”他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要不是他藏起真羊皮,王爷也不会杀那么多人。”

就在这时,后院突然传来响动。缺耳兵丁分神的刹那,苏墨翻身撞开窗户跳出去,柴刀在墙上划出火星。他往巷口跑时,听见身后传来弓弦声,这次没躲过,箭簇穿透了他的肩胛,剧痛让他眼前发黑。

恍惚中,他看见个穿青布衫的女子扶着他,鬓边插着支银簪,簪头是梅花形状的。“我是赵玉贞。”女子的声音很轻,“跟我来。”

她带着他穿过迷宫般的小巷,最后停在处不起眼的宅院前。推开门,院子里种着棵老槐树,树下的石桌上摆着套茶具,其中个茶杯缺了角,和他在晋祠捡到的瓷片正好吻合。

“这是谭家的老宅。”赵玉贞拔出他肩上的箭,动作利落得不像个绣娘,“当年我丈夫把羊皮交给你父亲保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