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91集:竞争与合作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清晨·苏家老宅书房】

雕花梨木书案上,一盏洋油灯将苏承宗的影子斜斜映在青砖墙上。他指尖夹着的旱烟燃出半截灰烬,目光死死盯着案头摊开的账本——煤炭库房的积压量已达三年峰值,铁路配件厂的订单簿上,上个月竟有十七家老客户划了红叉。窗外传来更夫敲过五更的梆子声,混着远处街巷里零星的枪声——自皖系军阀进驻济南,这地界儿就没安生过。

“爹,”苏明远推门时带起一阵冷风,棉袍上还沾着未化的雪沫,“津浦铁路的王总监回话了,说新一批道钉订单……给了‘鸿昌铁厂’。”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鸿昌报的价,比咱们低了两成五。”

苏承宗猛地捏碎了烟锅,火星溅在账本的“亏损”二字上。鸿昌铁厂,那个半年前还在济南城郊租破旧厂房的小作坊,如今竟敢虎口拔牙?他想起三日前在商会撞见鸿昌老板赵鸿生的情景——那年轻人穿着洋式西装,揣着美国产的怀表,开口便是“科学管理”“规模生产”,当时他只当是嘴上没毛的狂言。

“低价?哪来的本钱?”苏承宗起身,踱步到窗边,望着老宅墙头上覆盖的薄雪,“让账房去查,鸿昌的生铁是从哪家买的,走的哪条运输线。还有,煤炭那边,济宁的新兴矿场最近出货量异常,怕是也和他们勾连了。”

【场景二:正午·济南煤炭交易所】

嘈杂的人声像煮沸的粥锅。穿马褂的账房先生们挤在黑板前,盯着最新标出的煤价——每吨块煤的成交价已跌破去年同期三成。苏承宗的管事老崔攥着一叠卖煤的帖子,额头青筋直跳。

“崔爷,别硬扛了!”旁边一个独眼商人凑过来,“您看那伙穿学生装的,都是鸿昌雇来的托儿,专在这儿喊低价。昨儿我亲眼见他们用洋铁皮桶装煤,掺了半桶矸石当好煤卖!”

老崔啐了口唾沫,正要发作,忽见人群分开一条路——赵鸿生被几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簇拥着,正扬着手里的合同高声道:“各位,津浦铁路南段的燃煤供应,鸿昌已签了独家合约!往后三个月,平价供煤,量大从优!”

“独家?”老崔脑子“嗡”地一响。津浦铁路是苏家煤炭的重要销路,若被鸿昌垄断,苏家的煤矿怕是要断了半条命。他拔腿就往交易所外跑,却在门口撞见匆匆赶来的苏明辉。

“二哥,快跟我去看!”苏明辉拽着他拐进交易所后巷,指着墙角堆着的几筐碎煤,“这是鸿昌刚卸下的‘低价煤’,我让人化验了,硫含量超标三倍,烧起来呛得能熏死牛!他们是用劣煤充好煤,打价格战!”

巷子里风卷着煤灰,老崔看着苏明辉冻得通红的鼻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跟着苏承宗闯东北时,也是这样的寒冬,也是对手用掺假的手段抢生意。那时苏承宗带着弟兄们连夜筛煤,用肉眼挑出矸石,硬是靠质量扳回了口碑。可如今,对手用的是更狠的招——不仅掺假,还绑上了新兴的铁路资本。

【场景三:黄昏·汇通天下票号后堂】

铜火盆里的炭火烧得噼啪响,却暖不了苏承宗沉郁的脸色。苏明远和苏明辉分坐两侧,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两份文件:一份是鸿昌铁厂与济宁新兴矿场的联营合同,另一份是津浦铁路管理局新出台的“材料采购优待条例”,条款里处处透着对新兴企业的倾斜。

“这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苏承宗用旱烟杆敲了敲文件,“赵鸿生背后有人。你们看这条例,‘鼓励采用新式生产技术’,分明是冲着咱们这些老厂子来的。还有济宁那个矿场,上个月突然换了个留洋回来的经理,说话办事都带着洋派头。”

苏明远皱眉:“爹,要不咱们也降价?煤矿那边还有些老底子,撑个半年没问题。”

“撑?”苏明辉猛地站起来,“鸿昌用劣煤换市场,咱们若跟着降价,岂不是自降身价?再说铁路配件那边,他们新引进的德国冲床,生产效率比咱们高四倍,咱们拿什么拼?”他从怀里掏出个齿轮样品,“这是鸿昌卖给陇海铁路的道岔齿轮,淬火工艺用的是洋法子,咱们的老师傅琢磨了三天,没弄明白。”

屋子里陷入死寂。只有票号前厅传来算盘珠子碰撞的脆响,像在敲打每个人的神经。苏承宗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想起年轻时在山西票号当学徒,掌柜常说:“商海如战场,单打独斗是死路,合纵连横才是活棋。”可如今要他向那些用歪门邪道的后辈低头,这口气如何咽得下?

“爹,”苏明辉突然放缓了语气,“我前两天去南开大学讲课,遇见个学经济的洋教授。他说西方商界有个‘卡特尔’模式,就是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价格和市场。咱们与其被鸿昌各个击破,不如……”

“住口!”苏承宗猛地拍案,“那是勾结!咱苏家祖辈经商,讲究的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可现在不是祖辈的世道了!”苏明远罕见地提高了声音,“上个月咱们的运煤车队在德州被军阀扣了,鸿昌的车却挂着‘军需物资’的牌子畅通无阻!爹,这不是光靠诚信就能活下去的年头了!”

火盆里的炭块塌了一块,迸出几点火星。苏承宗看着两个儿子,一个沉稳持重,一个锐意进取,却都在这场新派商业冲击下显得束手无策。他忽然想起三天前在商会,一位老同僚感叹:“如今的生意,是洋学堂里出来的算计,压过了茶馆里谈成的交情。”

【场景四:深夜·济南商会议事厅】

八角宫灯的光晕下,十八位商界大佬围坐圆桌。苏承宗居中而坐,面前放着一叠抄录的鸿昌铁厂低价合同。赵鸿生坐在下首,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那是在德国工厂学来的习惯,用以显示自信。

“苏会长,”一个做绸缎生意的老者率先开口,“鸿昌的煤价压得太低,我们这些下游商户也跟着遭殃。昨天济南纱厂的老板还来找我,说再这么下去,他们连烧锅炉的煤都买不起了。”

赵鸿生站起身,西装袖口的金袖扣在灯光下闪了闪:“诸位前辈,不是鸿昌要压价,是时代变了。我们用机器采矿,用科学管理,成本自然比手工挖煤、人拉肩扛低得多。至于铁路配件,我们引进的是国际最新技术,性价比高,铁路方没理由不选我们。”

“放屁!”做铁器生意的王老板猛地拍桌,“你那煤掺了多少矸石,当我们不知道?上个月我卖给染坊的煤,烧起来全是烟,人家差点砸了我的铺子!”

“空口无凭的话,王某还是少说为妙。”赵鸿生从皮包里拿出一叠化验单,“这是天津商检局出具的报告,鸿昌的煤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倒是某些老厂子,还在用土法选矿,质量参差不齐,怪不得被市场淘汰。”

苏承宗看着赵鸿生条理清晰的辩驳,心中暗惊——这年轻人不仅懂技术,更懂如何用“规矩”包装自己的野心。他清了清嗓子,缓缓道:“赵老板年轻有为,苏家很是佩服。只是这市场如江河,若只许一家水势滔天,难免会决堤泛滥。”

赵鸿生挑眉:“苏会长的意思是?”

“我提议,”苏承宗目光扫过全场,“成立济南工商同业公会,制定行业公约。煤炭按品质分级定价,铁路配件设立技术标准,避免恶性竞争。苏家愿意开放部分煤矿的运输渠道,与鸿昌等新兴企业共享资源。”

话音刚落,满座哗然。王老板扯着嗓子喊:“苏会长,您这是要和他们同流合污?”而赵鸿生身后的几个年轻商人则交头接耳,眼神里透着怀疑。

赵鸿生却没立刻反驳,他走到苏承宗面前,仔细打量着这位商界泰斗:“苏会长肯分享运输渠道?要知道,您苏家的运河码头,可是济南最值钱的商业命脉。”

“独木难支,”苏承宗迎上他的目光,“鸿昌有新技术,苏家有老渠道,商会里各位同仁各有专长。若能联起手来,别说津浦铁路,就是将来修到关外的铁路,咱们也能分一杯羹。”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份草拟的章程,“这是我连夜拟的‘合作纲要’,核心就一条:各展所长,利益共享。赵老板若有兴趣,咱们可以细谈。”

赵鸿生接过章程,指尖触到宣纸上苏承宗苍劲的墨迹。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在商界立足,既要懂洋人的规矩,也要懂中国人的门道。苏半城能在乱世中撑起半壁江山,靠的不是蛮力,是眼界。”

【场景五:黎明·苏家煤矿观景台】

东方泛起鱼肚白,苏承宗与赵鸿生并肩站在山巅。脚下是层层叠叠的煤井,运煤的小火车喘着粗气驶向远方。

“苏会长,”赵鸿生指着远处新架设的传送带,“那是我们刚装的洗煤设备,能把矸石筛选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您若不嫌弃,技术可以共享。”

苏承宗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我派去德国考察的工程师画的图纸,关于铁路配件的热处理工艺。鸿昌若有需要,拿去研究吧。”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还残留着昨夜谈判的硝烟味,却多了几分惺惺相惜。远处传来火车鸣笛,那是苏家与鸿昌联合竞标成功的陇海铁路专用煤列车,车皮上印着新的标志——一个融合了传统铜钱与齿轮的图案。

苏明远和苏明辉沿着山道走来,手里捧着刚拟定的合作协议。苏明辉看着父亲与赵鸿生谈笑风生的背影,低声对兄长说:“爹这步棋,下得真险。要是鸿昌耍滑头……”

“不会的,”苏明远望着初升的太阳,“你没听见昨晚爹跟赵鸿生说的话吗?‘商道如天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世道变了,咱们的活法,也得跟着变。”

山风吹过,卷起煤屑与晨雾。苏承宗望着连绵的煤山,想起年轻时背着算盘走西口的日子。那时靠的是一股子狠劲,而如今,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大商之道,不在一城一池的争夺,而在如何在波谲云诡的时代里,织就一张既守得住根本宗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