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188集:平行世界的碰撞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3.9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木语封存

苏晓的牛津鞋踩在实验室水磨石地面上,发出的声响被某种低频嗡鸣吞没。三个月前,量子计算实验室的冷却系统突然报警,维修人员在液氦储罐旁发现了块不该存在的木头——深褐色的纹理间泛着荧光,像被揉碎的星河。此刻那块木头已长成半张圆桌,边缘还在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向外蔓延,最前端的木纤维像蕨类植物的卷须,轻轻触碰着玻璃培养皿的内壁。

“第92天,样本A-7的增殖速度稳定在每24小时3.2厘米。”研发助理小陈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护目镜,“昨晚给它换营养液时,发现裂缝里长出了菌丝。”

苏晓弯腰凑近观察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无名指上的木戒。这枚用祖父苏承宗时代的老家具边角料做的戒指,戴了五年从未变过形状,而培养舱里的圆桌却在三天前自动修复了研究员刻意划出的刻痕。修复处的木纹像水流般重新编织,最终只留下道浅淡的银线,在紫外线下才会显形。

“把红外热像仪的数据调出来。”她的声音穿过双层玻璃,带着金属般的冷硬。屏幕上跳动的色块显示,那张“活桌”的核心温度始终维持在23.7c,比室温高出0.3度,像是有微弱的生命在搏动。

一、裂缝彼端

发现时空裂缝的那天,苏明宇正对着量子计算机的错误代码抓头发。这位麻省理工毕业的堂兄,总爱在实验室挂幅爱因斯坦手稿复刻件,说“最疯狂的想法往往藏在误差里”。当他带着苏晓冲进实验室时,冷却管道的结霜正以违反物理定律的方式融化,露出管壁上那个硬币大小的漩涡——漩涡里漂浮着几粒发光的木屑,落地后竟在水泥地上扎根,长成了丛迷你木丛。

“初步判断是量子隧穿效应的副产品。”苏明宇的眼镜片反射着漩涡的蓝光,“这些物质的量子态很不稳定,却能保持宏观形态。”他递过来个密封罐,里面的木条正在缓慢弯曲,试图缠绕住罐内的绿萝,“就像...知道自己该长成什么样子。”

苏晓想起七岁那年在老宅阁楼,撞见祖父用蜂蜡擦拭张明代梨花木椅。老人的指腹蹭过椅腿的裂纹,说:“好木头会记得自己的形状。”当时她不懂,只觉得那裂纹像道永远不会愈合的伤疤。而此刻罐子里的木条,正用新生的纤维填补着研究员切割出的断面,愈合速度比人类皮肤快十倍。

第一周的实验报告堆满了苏晓的办公桌。檀木书架会根据书籍厚度调整隔板间距,楠木衣柜能释放驱虫的香气,最惊人的是那组乌木沙发——当测试员不小心洒了咖啡在坐垫上,深色的木纹竟像海绵般将液体吸走,三分钟后只留下淡淡的水渍,随后连水渍也消失了。

“市场部估算过,如果能量产这种自我修复家具,全球售后成本能降低63%。”苏明哲的视频电话出现在屏幕上,供应链总监的背景是芬兰的环保板材厂,“但我更关心原材料——这些木头的碳足迹是负数,欧盟碳关税对它们无效。”

苏晓没接话,目光落在报告末尾的伦理评估上。法务部用红笔标注:“活态特征可能引发动物权利相关争议”。她忽然想起在非洲工厂,当地工人给火山岩小屋起的名字:“会呼吸的石头”。那时觉得是诗意的比喻,现在却成了需要写进合规文件的条款。

二、共生之惑

第45天,实验室的培养舱开始出现植物疯长的迹象。原本用来测试耐腐蚀性的苔藓,顺着“活桌”的桌腿爬满了整个舱壁;研究员插在玻璃瓶里的绿萝,根系穿透瓶底,与檀木书架的纤维缠绕在一起,长出了从未见过的菱形叶片。

“它们在交换养分。”生物学家林教授推来显微镜,屏幕上显示着木头细胞与植物根系的连接处,“木质部在模拟植物的导管功能,甚至能合成叶绿素。”老人摘下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带着困惑,“这违背了物种隔离的基本规律,就像...它们本是一体。”

苏晓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苏氏档案馆的老照片。1921年,苏承宗在广州工厂的院子里,亲手种下第一棵香樟树,树下堆着准备销毁的假冒红木家具。照片里的年轻人举着火把,火光映红了他身后的标语:“宁焚千材,不欺一心”。

“给共生系统断电试试。”她突然开口。当培养舱的能源供应中断,那些原本蓬勃生长的连接组织开始收缩,像潮水退去露出沙滩。但半小时后,在完全黑暗的环境里,木头表面竟泛起微弱的磷光,为植物提供了持续的能量——那是某种未知的生物发光现象,能耗仅为普通LEd灯的万分之一。

市场部的提案接踵而至。有人建议开发“会结果的餐桌”,在胡桃木桌面上培育可食用浆果;有人想做“随季节变色的地板”,让用户家里永远有秋天的枫红或春天的新绿。最激进的方案来自年轻设计师:“把人类dNA片段植入木材,让家具真正成为‘家人’。”

苏晓把这些提案锁进抽屉时,发现里面躺着个小小的木雕。那是她十岁生日时,祖父用废木料给她刻的小木马,马头的鬃毛已经被摸得光滑。此刻这匹不会动的木马,与培养舱里那只会自己调整靠背角度的木椅,在她脑海里形成了诡异的重叠。

三、匠人的温度

转折发生在第78天的暴雨夜。苏晓接到实验室电话时,正和老木匠张师傅核对新一批榫卯结构的尺寸。电话那头的小陈声音发颤:“活态衣柜...它把自己拆开了。”

赶到实验室时,培养舱的玻璃上布满水雾。那组原本严丝合缝的檀木衣柜,此刻像朵盛开的花,所有柜门、隔板都以精确的角度展开,露出内部支撑结构——不是苏氏沿用百年的榫卯,而是某种类似蜂巢的六边形框架,每个节点都在微微颤动,像有无数细小的心脏在跳动。

“湿度传感器显示舱内湿度骤升时,它就开始变形了。”小陈指着监控录像,“完全自动的,没有任何指令输入。”

苏晓看着那些自动调整角度的木板,突然想起张师傅下午说的话。老木匠在打磨块楠木时,手指被木刺扎了,却只是把血珠蹭在木料上:“这样它就认得你的气了,做出来的家具才服帖。”当时她笑老人迷信,现在却盯着培养舱里的“活柜”发呆——这些木头认得环境的变化,却认不出打磨它的手温。

暴雨还在敲打着实验室的玻璃窗。苏晓让研究员关闭培养舱的自动调节系统,手动把湿度调高到90%。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檀木衣柜的木板开始分泌透明的树脂,在接缝处形成防水涂层;而旁边的松木书架,枝条状的外延部分则自动卷曲,像雨伞收拢。

“它们在适应环境,却不需要人类。”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敬畏,“如果持续进化,可能会发展出类似植物神经的系统。”

苏晓没说话,转身走出实验室。雨幕中的苏氏总部大楼灯火通明,她想起三个月前在非洲工厂,看到当地工人用火山岩和木材搭建房屋,每块石头的摆放都要符合部落的古老仪式。那时苏明宇嘲笑说:“量子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构比这稳固十倍。”但此刻她突然明白,那些不符合力学最优解的摆放角度里,藏着人对家的理解。

四、封存之诺

第90天的清晨,苏晓召集了所有核心研究员。培养舱里的“活态家具”已经长成完整的套系:会根据人数自动调整长度的餐桌,能释放助眠香气的床架,甚至有盏木质台灯——它的灯罩是层半透明的木膜,能随着外界光线强度改变透明度。

“市场调研显示,87%的受访者愿意为自我修复功能支付溢价。”营销总监的ppt停留在数据图表页,“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对家具耐磨损的需求非常强烈。”

苏明宇推了推眼镜:“量子实验室已经找到稳定时空裂缝的方法,虽然量产成本高,但...”

“我们要封存这项技术。”苏晓的声音打断了他。会议室瞬间安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她走到窗前,指着楼下广场上那尊苏承宗的铜像——老人手里握着把刨子,目光注视着进出大楼的人。

“知道祖父为什么要烧假货吗?”她转身时,阳光恰好落在那枚木戒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不是因为怕被罚款,是怕做家具的人忘了自己的手艺。”她调出手机里的照片,是非洲工厂的工匠在雕刻花纹,“上周去坦桑尼亚,看到学徒们用三年时间练习雕花,他们刻坏的木料能堆成小山。”

屏幕上突然切换出培养舱的实时画面:那盏木质台灯的灯罩破了个洞,几分钟内就自动修复完好。“这些木头很聪明,聪明到不需要匠人。”苏晓的指尖划过屏幕,“但家不是聪明的机器,是笨笨的牵挂。孩子在桌角刻下的身高,老人不小心碰掉的漆皮,这些瑕疵才是家的记号。”

研究员们开始窃窃私语。苏明宇皱着眉:“我们投入了三千万研发费用,就为了保留个二氧化碳吸收功能?”

“你看这组数据。”苏晓调出另一份报告,是实验室与传统家具的对比测试,“活态家具的碳转化率是普通木材的17倍,但它不会记得是谁给它浇的水。”她走到会议室中央,那里摆放着张普通的楠木椅——是张师傅用传统工艺做的,椅腿上还留着他刻错的花纹,“这把椅子会磨损,会老化,但每个瑕疵都藏着故事。”

第92天,封存仪式在实验室举行。当苏晓按下启动键,厚重的铅制容器缓缓合拢,将那些会生长、会修复的木头锁在黑暗里。最后的监控画面显示,那块最初出现的深褐色木头,正试图用纤维穿透容器壁——像所有渴望阳光的植物那样。

“保留碳转化模块,其他功能全部删除。”苏晓在指令单上签字时,笔尖微微发颤,“让木材记得自己是树的时候,该做的事。”

三个月后,苏氏发布了“呼吸系列”家具。楠木书柜会吸收甲醛,檀木衣柜能调节湿度,最特别的是那张松木餐桌——它的桌面嵌着层薄薄的木纤维膜,能在光照下分解二氧化碳,释放出相当于半棵树的氧气量。

张师傅第一次见到样品时,用手敲了敲桌面,听着那沉稳的回响笑了:“还是木头该有的声音。”他拿出刻刀,在桌腿内侧悄悄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样,买它的人就知道是谁做的了。”

苏晓站在一旁看着,忽然想起被封存的那些“活态家具”。它们或许真的来自更先进的世界,但这个世界的温暖,恰恰藏在那些不完美里——会磨损的木纹,会松动的榫卯,还有匠人们留在木头里的温度。

夜幕降临时,她收到林教授的邮件,附件是张光谱分析图:被封存的木头在黑暗中,依然保持着与地球磁场一致的振动频率。苏晓关掉电脑,指尖轻轻拂过办公桌上的“呼吸系列”笔筒,那里的木质纤维正在灯光下安静地工作,像棵沉默的树,守着与人类的约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