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95集: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一章 帝制崩解:狂澜骤起的时代变局

一、龙旗落地:政治秩序的重构与商业震荡

1911年深秋的武昌城头,枪声撕裂了晚清帝国最后的帷幕。当苏承宗在山西老宅接到革命军攻占南京的密电时,账房先生正捧着账本汇报:“老爷,江南漕运的煤炭订单锐减三成,沪上票号发来急函,说清廷度支部拖欠的三十万两官银怕是要成废纸了。”窗外,晋商票号“汇通天下”的幌子在寒风中剧烈摇晃,一如这个即将崩塌的旧时代。

辛亥革命的冲击波迅速席卷全国。随着宣统帝退位,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临时约法》颁布,“实业救国”成为新政权的口号。但对苏氏家族而言,现实远比口号残酷:昔日依附清廷的官商合作模式瞬间瓦解,直隶总督府拖欠的铁路配件款项化作泡影,更致命的是,北方数省因战乱陷入封锁,煤矿产出的乌金堆积如山,却运不出娘子关。

二、经济秩序的洗牌:从“官商庇护”到“市场丛林”

晚清时期,苏承宗凭借与张之洞、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合作,在煤炭、铁路配件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其商业逻辑核心是“依附权力获取垄断”。但民国建立后,中央权威式微,各地军阀割据,昔日的“官商通道”变成了“关卡林立”——奉系军阀在关外设卡征税,皖系在津浦线截留物资,甚至连山西本地的阎锡山也以“保境安民”为名,对过境煤炭征收重税。

更深远的冲击来自经济政策的转向。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公司条例》《商人通例》,废除了清廷对某些行业的垄断特权,允许民间资本自由进入。这意味着苏氏家族在铁路配件领域的世袭订单不复存在,汉阳铁厂、上海求新制造局等新兴企业凭借更灵活的机制参与竞争,甚至连外资企业也通过“中外合办”的名义卷土重来。苏明远在一次商会会议上痛陈:“去年我们给京张铁路做的道钉,被比利时商人压价三成抢走,他们用的是贝塞麦炼钢法,我们的铁匠炉怎么比?”

第二章 代际接力:新旧商业思维的碰撞

一、老掌柜的困惑:苏承宗的“守成之困”

面对剧变,年近六旬的苏承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习惯了用“同乡情谊”“朝廷恩典”维系商业网络,却看不懂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民主”“共和”;他擅长在票号账本上拨弄算盘,却算不清各省军政府发行的“军用票”价值几何。当苏明远提出“剪掉辫子,穿西装去拜会民国实业部官员”时,老爷子把水烟袋重重砸在桌上:“成何体统!当年李中堂见洋人都穿马褂!”

这种矛盾在1912年春天达到顶点。山西巡抚衙门改组为督军府,新上任的实业科长要求苏氏煤矿按“民国矿务章程”重新注册,需提交地质勘探报告、安全章程等一堆“洋文文件”。苏承宗派老管家带着银票去打点,却被科长指着鼻子骂:“民国了,不讲这个!再搞前清那套,吊销你的执照!”老爷子气得卧病在床,喃喃自语:“这世道,真变了……”

二、少东家的破局:兄弟俩的“革新双响”

接过权杖的苏明远与苏明辉,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革新路径。大哥明远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深谙“国家资本”运作逻辑,他在家族会议上摊开图纸:“看,这是东京的三井株式会社架构图,我们要把煤矿、铁厂、票号整合成‘苏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日本人搞事业部制。”而留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明辉则更关注技术:“父亲,您还记得汉阳铁厂的贝塞麦炉吗?我已托洋行订购了德国西门子的炼钢电炉,能把铁轨钢的抗拉强度提高40%。”

两人的首次合作始于一场危机。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南方铁路建设全面停工,苏记铁厂积压了价值五十万两的钢轨。明远连夜起草《致全国商埠书》,以商会名义呼吁“国货自救”,在天津、上海租界举办“国产钢轨展览会”;明辉则带着技术团队蹲在车间三个月,将积压钢轨改制成民用钢材,甚至开发出铁路用弹簧钢,卖给了正在扩编的西北军阀部队。这次“危中求机”让苏承宗第一次意识到:儿子们走的路,或许真能活下去。

第三章 管理革命:从“家族宗法”到“现代企业”

一、科层制改革:打破“掌柜世袭制”的阵痛

苏记实业的第一场变革发生在人事架构。明远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废除了“大掌柜—二掌柜—学徒”的宗法体系,设立“总管理处—分公司—车间”三级架构,下设财务、生产、销售、技术四部。此举触动了老臣的利益——跟随苏承宗三十年的账房先生王老先生被调任“顾问”,实权交给了留洋归来的会计硕士。王老先生抱着账本哭到苏承宗面前:“老爷,老奴跟着您从平遥走街串巷起家,如今却让个毛头小子管账,这不是拆苏家的根基吗?”

明远顶住压力,推行“能力考核制”。他在铁厂设立“技术比武大会”,老工匠与留洋工程师同台竞技:传统锻造的道钉在压力测试中断裂,而工程师用新淬火工艺制作的道钉完好无损。当明辉把断裂的道钉摆在家族祠堂的供桌上时,苏承宗终于点头:“罢了,让年轻人试试吧。”这场改革中,苏记实业辞退了37名不合格的老掌柜,从天津北洋大学、上海南洋公学招聘了首批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

二、制度革新:“成本核算”与“效率至上”

明远引入的“成本会计制度”引发了更大震动。过去煤矿记账只算“总账”,现在要求细化到“每吨煤的坑木消耗”“每米巷道的掘进成本”。管库房的三叔公因不习惯复式记账法,把一批进口炸药登记错了位置,导致账面亏损三千两。明远毫不留情,按制度扣罚了三叔公三个月薪水,并在全厂通报。三叔公气得拍桌子:“你小子连亲三叔都不认了?”明远正色道:“在公司,只有‘责任人’,没有‘三叔公’。”

效率革命则体现在生产线上。明辉在煤矿推广“泰勒制”管理,将挖煤流程分解为18个动作,通过秒表计时优化工序,使单日产煤量从300吨提升至500吨。但此举遭到工人抵制,老窑工们编顺口溜:“洋少爷,拿秒表,工人血汗算分毫。”明辉没有强硬推行,而是在井下设立“效率模范岗”,给产量最高的班组发放“效率奖金”,三个月后,连最保守的老窑工也主动学习新方法。到1915年,苏记煤矿的吨煤成本比同行低15%,成为北方效率最高的煤矿之一。

第四章 技术突围:从“铁匠炉”到“机器轰鸣”

一、炼钢炉旁的博弈:传统工匠与留洋博士的较量

1914年春天,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炼钢电炉运抵太原火车站,明辉带着技术团队日夜安装,却遭到老工匠们的集体抵制。首席铁匠赵老头带着二十多个徒弟跪在铁厂门口:“少东家,老祖宗传了三百年的淬火手艺,不能毁在洋机器上啊!”明辉没有动怒,而是摆下“擂台”:赵老头用传统工艺锻造铁轨,留洋博士用新电炉炼钢,两者在压力机下测试。

测试结果震惊了所有人:传统铁轨在500公斤压力下出现裂纹,而电炉钢铁轨承受800公斤压力仍未断裂。赵老头看着断裂的铁轨,沉默良久后突然磕头:“少东家,老奴服了,但求您给我们这些老骨头留口饭吃。”明辉扶起他:“赵师傅,新机器需要人操作,您带徒弟们学修机器,以后就是‘技师’,工钱翻倍。”这场博弈后,苏记铁厂完成了从手工锻造到机械化生产的蜕变,1915年生产的“双鹿牌”钢轨通过了京汉铁路的验收,打破了外资企业的垄断。

二、煤炭清洁技术的破局:从“傻大黑粗”到“精细利用”

明辉的另一项创举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当时中国煤矿普遍采用“粗放开采”,煤矸石堆积成山,利用率不足60%。明辉在德国留学时见过炼焦炉,回国后结合山西煤炭特性,设计出“半机械化炼焦系统”:将原煤破碎筛选,送入改良后的炼焦炉,产出的焦炭不仅热值更高,还能副产煤焦油和煤气。

这套系统的首次投产却遭遇挫折:因温度控制不当,一炉焦炭全部炼成了灰。老掌柜们趁机发难:“花大价钱搞洋玩意儿,这下全赔光了!”明辉把自己关在车间三天三夜,对照德国工程师的笔记反复测算,最终发现是炉体耐火材料不过关。他变卖了自己在票号的股份,从唐山购进高铝耐火砖,第二次试验终于成功。当乌黑的焦炭从炉中推出时,明辉摸着炉壁喃喃自语:“父亲,我们不再是挖煤的,是‘煤化工’了。”到1917年,苏记煤矿的煤炭利用率提升至85%,焦炭成为军阀兵工厂的抢手货,煤焦油则被运往上海制造染料,附加值提升了三倍。

第五章 市场重构:从“地域垄断”到“全球视野”

一、国货运动中的品牌崛起:“双鹿”钢轨的逆袭

1915年,因“二十一条”引发的抵制日货运动席卷全国,明远敏锐抓住机遇,将铁路配件品牌定为“双鹿”,取“鹿鸣于野,食野之苹”的国货寓意。他在《申报》《大公报》刊登整版广告:“苏记‘双鹿’钢轨,龙脊虎骨,支撑中华路政!”同时,他说服民国交通部进行“国货钢轨”对比试验——在京张铁路青龙桥段,铺设“双鹿”钢轨与日本钢轨各一公里,经过半年列车碾压,“双鹿”钢轨的磨损度比日轨低20%。

这场“国货保卫战”让苏记铁厂声名鹊起。1916年,粤汉铁路南段招标,明远带着“双鹿”钢轨样品亲赴广州,在军阀陆荣廷的督办公署,他当众用锤子敲击钢轨:“陆帅,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炼的钢,比洋货更硬!”最终,苏记以低于洋商10%的价格中标,这是民国成立后首次由民族企业包揽的大型铁路工程。到1919年,“双鹿”品牌占据了全国铁路配件市场的35%,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货标杆”。

二、漂洋过海的挑战:国际市场的初次试水

明辉的目光则投向了海外。1917年,欧洲战场对钢铁需求激增,他通过上海洋行联系到英国利物浦的钢铁商,试图出口钢轨。但首次报价就遭羞辱:“中国也能炼钢?我们宁愿用印度的铁矿砂。”明辉没有气馁,他将“双鹿”钢轨的样品寄给英国钢铁协会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英国标准。当英国商人派人到太原铁厂考察时,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车间和戴着安全帽的中国工人,一位老工程师忍不住说:“这比我们谢菲尔德的一些老厂还要规范。”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运输与结算。一战期间海运紧张,明辉不得不租用日本货轮,却在海上遭遇德国潜艇袭击,首批货物沉没。他咬牙买了战争保险,第二次运输时在钢轨外层包裹木板,伪装成普通货物。到1918年底,苏记铁厂累计向欧洲出口钢轨5000吨,虽然利润微薄,却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明辉在给兄长的信中写道:“洋人看不起中国货,但我们用质量说话。总有一天,‘双鹿’会铺在伦敦的铁路上。”

第六章 时代暗流:军阀混战下的生存智慧

一、政商关系的新博弈:从“依附皇权”到“平衡军阀”

民国初年的政商关系远比晚清复杂。苏明远深谙“多方下注”的生存之道:对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他通过商会捐赠“国防公债”,换取京汉铁路的运输优先权;对盘踞山西的阎锡山,他投资兴建太原兵工厂的配套煤矿,换取“晋省实业模范”的头衔;甚至对南方的革命党,也通过上海的秘密渠道提供过军火用煤。

这种平衡术在1920年直皖战争中经受考验。皖系战败后,苏记铁厂曾与皖系合作的合同被直系翻出,扬言要“查办奸商”。明远连夜带着银票和账目赶往保定,在曹锟的行营外苦等三天,最终通过曹锟的副官送上厚礼,并承诺为直系即将修建的京浦铁路支线低价供应钢材,才化险为夷。事后他对明辉感叹:“如今的官,比前清的更难伺候,前清要钱,现在既要钱,还要命。”

二、金融困局:票号转型与币制混乱

苏承宗一手创办的“汇通天下”票号,在民国初年遭遇灭顶之灾。晚清官银汇兑业务断绝,各地军阀滥发纸币,票号的“银两汇兑”业务急剧萎缩。1916年,袁世凯称帝引发“护国战争”,云南、四川等地的票号分号因拒收“护国军票”被查封,损失惨重。

明远力主票号转型,他聘请留美金融博士设计方案,将票号改组为“汇通商业银行”,引入股份制,开办储蓄、放贷业务。但老掌柜们坚决反对:“票号祖训,不碰存贷,怕的就是挤兑!”明远用数据说服众人:“看看上海的浙江兴业银行,人家早这么干了,资本翻了十倍。”1919年,汇通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明远出任董事长,首次发行的“汇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被抢购一空。但转型之路充满荆棘——1921年“信交风潮”中,汇通银行因投资信托公司亏损二十万两,明远不得不抵押自家房产才渡过危机。

第七章 传承之光:新旧交织的商业精神

一、祠堂里的“商道课”:苏承宗的最后教诲

1922年冬天,苏承宗病重不起,临终前他把明远、明辉叫到祠堂。老爷子指着墙上的祖训“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断断续续地说:“我知道你们搞了很多新名堂……但别忘了,苏家能起来,不是靠算计,是靠‘信’……”他让明远拿出账本,指着一笔三十年前的旧账:“这是光绪三年大旱,我们开仓放粮,亏了两万两,但那年过后,整个山西的煤都只走苏家的渠道。”

明辉握住父亲的手:“爹,我们没忘。铁厂现在办了工人夜校,教他们识字,也教他们‘双鹿’的规矩。”苏承宗露出微笑,又看向明远:“票号改成银行……也好,但记住,银子是活水,不能全拿去生利,得留着救命钱……”说完,他指了指祠堂角落的一个旧木箱,里面是历年积累的“备荒银”,足足十万两。这是苏承宗留给儿子们最后的商业智慧——在变革中守住底线,在创新中不忘根本。

二、新一代的萌芽:苏少棠与苏婉卿的“西洋梦”

就在苏承宗去世那年,明远的长子苏少棠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带回了一本《国富论》和一份“银行股份制改造计划书”;明辉的女儿苏婉卿则考上了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她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爸,我要学工业设计,以后‘双鹿’的钢轨也要有好看的标识,让洋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造。”

这对年轻一代的出现,预示着苏氏商业帝国即将迎来新的变革。少棠在汇通银行推行“现代金融监管制度”,引入美国的“资产负债表”概念;婉卿则在铁厂设立“设计部”,将中国传统纹样融入铁路配件的外观设计。当少棠在董事会上提议发行“优先股”时,老董事们直摇头:“这比票号改银行还邪乎!”而婉卿设计的“龙凤呈祥”牌钢轨接头,却意外受到京奉铁路总工程师的青睐,说“既有中国气派,又符合国际标准”。

在辛亥革命后的第十个年头,苏氏家族企业站在了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从苏承宗的“乡土智慧”到明远明辉的“中西合璧”,再到少棠婉卿的“全球视野”,三代人的商业基因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进化。当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消息传来时,苏明远正在审阅少棠的银行改革方案,苏明辉则在实验室调试新引进的电弧炉。窗外,太原城的正太铁路上,一列列载着“双鹿”钢轨的火车驶向远方,在新旧交替的中国大地上,铺设着属于苏半城家族的商业传奇新篇章。

尾声:变革中的商业隐喻

苏氏家族企业的转型史,恰似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缩影。从依附皇权到拥抱市场,从手工生产到机器大工业,从地域经营到全球视野,每一步跨越都伴随着剧痛与重生。当苏明远在股东大会上展示“双鹿”钢轨出口欧洲的照片时,当苏明辉在煤矿推行安全生产章程时,他们不仅是在拯救一个家族企业,更是在探索一条中国民族资本的现代化之路。辛亥革命砸碎的不仅是帝制枷锁,更是旧商业的思维牢笼,而苏家人的故事证明:唯有在时代变革中保持清醒,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才能让商业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