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82集:战乱中的坚守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82集 战乱中的坚守

一、煤尘里的晨光

民国二十七年秋,豫西山地的晨雾还未散尽,沈砚之握着缰绳的指节已被冻得泛白。马车碾过碎石路时颠簸得厉害,车斗里码放的账本被震得哗哗作响,封皮上“沈记裕丰”四个烫金大字在晨露里泛着冷光——那是祖父用第一车煤赚的钱请秀才写的,如今边角已磨出毛边。

“少东家,前面的桥又塌了。”车夫老周勒住马,辕马喷着白气在断口处踟蹰。沈砚之翻身下车,靴底碾过碎石时发出脆响。三个月前刚修好的木桥如今只剩半截断桩,河水裹挟着枯枝在桥下奔涌,对岸的煤窑方向飘来几缕灰烟,比往日淡了许多——那是挖煤的窑工在烧早饭,可本该装满煤车的大道上,此刻只有几匹瘦马在啃食荒草。

口袋里的怀表突然震动,他摸出铜壳表,表盘上“1938”的刻度在晨光里闪了闪。这是父亲去年送他的二十岁生日礼物,那时战火还没烧到豫西,父亲总说“沈家的表针不能停”,可现在,表针走得比煤窑出煤的速度还慢。

“绕山路吧。”沈砚之把账本往怀里紧了紧,“让三娃子带几个人先去探路,上个月王大麻子的土匪队劫了李记的煤车,咱们得防着。”老周欲言又止,眼角的皱纹里嵌着没擦净的煤灰——自从陇海线被炸断,沈家的煤没法运去郑州,只能靠马车往山里的小县城送,可如今连山路都成了土匪的靶子。

转过第三个弯道时,枪声突然炸响。沈砚之本能地扑倒在马车旁,子弹擦着车帮飞过,惊得辕马长嘶着扬起前蹄。他摸到后腰的勃朗宁手枪,那是祖父当年跟洋人买的,枪柄上刻着“守业”二字。抬头望去,前方山坳里窜出几个灰布衫的人影,领头的男人扛着汉阳造,枪口还冒着烟。

“沈少东家好大的胆子,”那人踩着碎石走近,枪口在沈砚之眉心晃了晃,“上个月断了老子的烟土路,今儿个拿煤来抵债?”沈砚之认出这是城西的绺子头赵四,半月前曾带人来煤窑索要“过路费”,被父亲沈明修拿猎枪轰了出去。此刻赵四身后的喽啰们正扒着马车布帘,账本被风吹得哗啦啦翻页,其中一张纸上“陇海铁路配件订单”的字样忽隐忽现。

“赵爷误会了,”沈砚之强迫自己松开攥枪的手,指尖在枪柄刻纹上摩挲——这是祖父教他的定心法,“沈家的煤都是给山里百姓过冬用的,您要是缺炭,只管跟我爹说......”话没说完,身后突然传来闷响,老周闷哼着倒在血泊里,后脑勺淌出的血很快渗进黄土。

“少跟老子扯犊子!”赵四一脚踹在沈砚之背上,枪管重重磕在他后颈,“沈明修不是厉害吗?让他亲自来跟老子谈!”喽啰们哄笑着拖走马车,沈砚之盯着账本被扯烂的边角,忽然想起今早离家时母亲塞给他的平安符——那是用父亲旧军装改的,针脚歪歪扭扭,母亲说父亲在徐州战场上就是靠着这布料捡回一条命。

二、铁厂里的锈味

正午的阳光穿过破瓦,在“沈记铁厂”的锻铁台上投下斑驳光影。林玉姝握着扳手的手在发抖,眼前的齿轮毛坯坑洼不平,炉子里的铁水温度总差那么一点——这已经是今天第三炉废铁了。

“师母,要不歇会儿吧?”学徒阿木递来陶碗,碗里的大麦茶早凉透了。林玉姝抬头看着墙上的老照片,那是丈夫沈明修三十岁生日时拍的,他穿着油渍斑斑的工装,手里举着刚打好的火车轮轴,身后是铁厂新添的德国机床。如今机床还在,可德国技师早带着图纸跑了,留下的只有满是铁锈的操作台。

“把测温计再调高一格,”她用袖口擦了擦汗,发丝上还沾着铁屑,“铁路上等着这批鱼尾板修路基,要是耽误了......”话没说完,厂门突然被撞开,满脸煤灰的账房先生老陈踉跄着冲进来:“少奶奶!煤矿那边又断了!护矿队说后山的运煤道被炮弹炸塌了,现在煤堆得比窑口还高!”

林玉姝手里的扳手“当啷”落地。她知道丈夫此刻还躺在县医院——半月前为了抢运最后一批焦煤,沈明修被流弹擦伤了腿,医生说再晚来半刻钟,伤口就要化脓溃烂。可即便躺在病床上,他还攥着铁路总局的订单,说“陇海线是咱河南的命脉,断啥不能断铁路”。

“让护矿队先组织人挖通道,”她强迫自己冷静,指尖划过操作台边缘的凹痕——那是结婚那年,丈夫教她打第一枚铆钉时留下的,“老陈,你去趟商会,就说沈家愿意出双倍价钱买铁矿......不,三倍也行。”老陈欲言又止,终究没说出那句“现在铁矿都被军阀囤着,有钱也买不到”。

夕阳西下时,林玉姝终于打出合格的齿轮。她摸着齿轮边缘的齿纹,忽然想起女儿小禾今早说的话:“妈妈,为什么别人的爸爸能陪孩子玩,爹爹却总在铁厂里?”那时她正给丈夫换药,看着他腿上狰狞的伤疤,忽然不知道怎么回答。窗外传来火车汽笛声,却不是往常的“呜呜”声,而是带着破音的“嘶鸣”——那是用沈家铁厂配件修好的最后一列运兵车,三天前刚从徐州回来,车厢里塞满了伤兵。

“师母,有人找。”阿木的声音带着忐忑。林玉姝转身时,看见门口站着个穿灰布长衫的男人,怀里抱着个油纸包,帽檐压得极低。直到那人抬头,她才认出是县中学的周先生——半年前,正是这位留洋回来的老师帮沈家改良了铸铁工艺。

“沈太太,”周先生递过油纸包,里面是几张泛黄的图纸,“这是我托朋友从上海带来的新型轧钢机图纸,还有......”他压低声音,“听说您在找铁矿?城西三十里的老矿洞,其实还有储量,只是......”话没说完,外面突然传来枪声,惊得窗台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林玉姝攥紧图纸,指尖触到纸页间夹着的字条,上面用钢笔写着:“国难当前,实业为盾。”

三、地窖里的账本

子时的沈宅静得可怕,只有祖父房里的煤油灯还亮着。沈砚之摸着后腰的枪伤,掀开地窖门时,霉味混着墨香扑面而来——这是沈家三代的账本,从祖父在道口开小煤窑算起,每一笔进出都记得清清楚楚,哪怕是民国十六年那场大旱,账本上也没缺过一个铜子。

“砚之,过来。”祖父戴着老花镜,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你爹十岁那年,跟着我在煤窑背煤,肩膀磨出血泡也没哭过。后来他说想办铁厂,我砸锅卖铁凑了八百大洋,你猜他第一笔生意是什么?”沈砚之摇头,盯着祖父手上的老茧——那是握了五十年铁锹的手,掌心还有当年被矿车碾过的凹痕。

“是给陇海铁路打道钉。”祖父笑了,皱纹里盛着煤油灯的光,“洋人说咱中国人造不出合格的道钉,你爹就带着工人在铁厂里熬了三天三夜,最后把打好的道钉往洋人办公桌上一摔,说‘敢不敢往铁轨上钉?’后来啊,那批道钉跟着火车跑了几千公里,没一颗松过。”

地窖深处传来滴答声,是墙体渗水的声音。沈砚之忽然想起下午在赵四那里看到的情景——被抢走的账本里,夹着父亲偷偷记下的“抗日后援会”捐款记录,最新的一笔是三天前,捐了当月铁厂利润的七成。他摸出怀表,表针指向十一点十五分,正是父亲往常查账的时间,可现在,父亲还在医院里发着烧,嘴里念叨着“铁路配件不能断”。

“祖父,我想明天去趟洛阳。”沈砚之忽然开口,“听说那边有个黑市,能买到......”“住嘴!”祖父猛地拍桌,账本上的灰尘腾起,“沈家三代没碰过黑市,更没跟奸商打过交道!当年你太爷爷在黄河边运煤,就算冻死也没拿过一粒赈灾粮——这是咱们的规矩!”

老人的咳嗽声在窖洞里回响。沈砚之看着祖父颤抖的手,忽然想起小时候骑在祖父肩上,听他讲“煤黑子也要有脊梁”的故事。地窖顶的土块忽然掉落一块,砸在光绪二十年的账本上,那是沈家第一次给朝廷供煤的记录,墨迹早已淡得看不清,唯有祖父后来补写的批注还清晰——“国之基石,不可轻售”。

四、铁轨旁的抉择

黎明前的陇海线寂静如死,只有巡道工的信号灯偶尔闪过。沈砚之趴在路堤下,盯着不远处的日军岗哨——三天前,他在洛阳黑市遇见个穿旧军装的中年人,那人说能搞到铁矿,却要沈家帮着运一批“物资”过封锁线。

“少东家,东西都藏在煤车里了。”护矿队队长王虎压低声音,手里的汉阳造擦得锃亮,“您说这日本人占了郑州,还盯着咱这小县城干嘛?”沈砚之没回答,摸了摸怀里的账本——昨晚他偷偷抄下了父亲的捐款记录,打算完事就送去抗日后援会。远处传来火车轰鸣,是日军的装甲巡逻车,探照灯的光束扫过煤车,惊起几只夜鹭。

“来了。”王虎绷紧身体。沈砚之看着煤车缓缓驶过,忽然想起今早离家时,母亲把平安符塞进他内衣口袋,说“你爹当年上战场前,我也给他缝过这么个物件”。那时他才发现,母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而父亲床头的军用水壶上,还留着徐州会战时弹片划过的痕迹。

巡逻车在煤堆前停下,日军曹长端着枪走近,刺刀尖在沈砚之胸前晃了晃:“你的,良民证!”证件递过去的瞬间,沈砚之忽然看见曹长腰带上挂着个铜哨——和祖父当年从洋人手里缴获的那个一模一样。煤车底部突然传来异响,曹长脸色一变,刚要开枪,身后突然响起枪声。王虎的子弹擦着曹长耳边飞过,惊得他连滚带爬往后退。

“快跑!”王虎推了沈砚之一把。煤车在混乱中滑下斜坡,车厢门撞开的瞬间,裹着油布的枪支弹药倾泻而出——原来中年人说的“物资”,竟是给游击队的军火。沈砚之看着滚落在地的步枪,忽然想起祖父账本里夹着的旧照片:年轻时的祖父站在煤矿前,身后是举着“实业救国”横幅的工人,每个人眼里都燃着光。

五、炉火中的传承

沈记铁厂的熔炉烧得比往日更旺,林玉姝看着周先生带来的图纸,指尖在“轧钢机改良方案”几个字上停留。窗外传来消息,说沈家煤车在陇海线遇袭,护矿队死伤惨重,可煤和“货物”都送到了游击队手里——她不知道“货物”是什么,但看见丈夫听完消息后,眼里终于有了半个月来第一次笑意。

“妈,我想学打铁。”小禾抱着父亲的旧手套站在门口,手套对她来说太大,指尖露出半截粉色的指甲。林玉姝愣了愣,忽然想起自己刚嫁进沈家时,公公教她辨认铁矿石的情景:“玉姝啊,铁这东西,冷的时候硬,热的时候软,可不管冷热,都得守着自己的性子。”

熔炉里的铁水泛起红光,周先生正在指导学徒调整风压。林玉姝握着女儿的手,将第一块生铁放进炉膛,火星溅在小禾手背上,她却没哭,只是盯着跳动的火焰:“妈妈,这火是不是和太爷爷当年开窑时的火一样?”是啊,一样的——林玉姝忽然想起公公临终前说的话,“沈家的火不能灭,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给这世道烧出条路来”。

深夜,沈砚之拖着伤腿回到铁厂,看见母亲和女儿正围着新打好的轮轴说话。炉火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墙上,像极了祖父账本里画的那幅《开炉图》。他摸出怀表,表针指向零点,正是新一天开始的时候。远处传来隐约的枪声,却盖不住铁厂里“叮叮当当”的锻打声——那是齿轮与铁轨的和鸣,是煤火与铁水的私语,是三代人用血与汗写下的坚守。

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腿上的绷带渗着血,却笑得格外畅快:“砚之,知道当年你祖父为什么给铁厂起名‘裕丰’吗?”沈砚之摇头,看着父亲指向远方——那里有一列火车正缓缓驶来,车轮碾过的铁轨,正是用沈家铁厂的鱼尾板固定的。

“裕民丰国。”父亲说,声音里带着铁锈味的滚烫,“沈家的生意,从来不是为了赚银子。”

晨雾渐渐散去,铁厂的烟囱冒出新的浓烟。沈砚之摸着胸前的平安符,忽然明白祖父为什么总说“账本比银子重要”——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里,藏着的不是算计,而是三代人对这片土地的承诺。就像炉子里的铁水,哪怕千锤百炼,也要铸成支撑家国的梁柱。

远处传来报童的叫卖声,隐约能听见“台儿庄大捷”的字眼。林玉姝望着天边的鱼肚白,忽然想起结婚时丈夫说的话:“以后咱们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沈家的铁,是用来护路的,不是用来卖钱的。”此刻,小禾正蹲在地上,用木炭在铁块上画着火车,车轮的辐条歪歪扭扭,却每一根都指向东方——那里有朝阳正在升起,照亮了煤窑的洞口,照亮了铁厂的屋顶,也照亮了账本上永远崭新的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