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218集:蒙古文的密语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蒙古文的密语

晨霜在聚源当铺的焦黑木梁上结了层白,苏墨之站在废墟前时,官差刚抬走第三具蒙着白布的尸身。空气中弥漫着焦糊与血腥气,混着雪水浸透的泥土味,像极了十年前父亲书房里那盏打翻的油灯。

“苏先生,石室里找到这个。”阿武从怀里掏出块烧焦的羊皮卷,边角已蜷成炭黑色,唯有中间巴掌大的地方还算完好,上面用朱砂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是幅简略的地图,角落里有行蒙古文,笔画扭曲如蛇。

苏墨之接过羊皮卷时,指尖触到一点冰凉——是昨夜塞进棉袍的那半张当票,此刻正贴着心口发烫。他忽然想起密道石壁上的蒙古文,与这羊皮卷上的字迹如出一辙,只是笔画间多了几个奇异的符号,像是有人用利器补刻过。

“去寻个懂蒙古文的。”他将羊皮卷折成方块塞进袖中,目光扫过废墟里那些未烧尽的账本残页,“找个舌头还在的。”

阿武应了声,转身往回走。苏墨之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忽然弯腰捡起块带血的木片,上面留着半个模糊的刀痕——是蒙古弯刀特有的半月形,与杀虎口尸身上的伤口完全吻合。

午时的日头刚过钟楼,苏墨之在归化城会馆后巷见到了巴图。这人是蒙古王府的旧译官,三年前因私译密信被剜了舌,如今靠着在会馆替人写家书度日。见到苏墨之掏出的羊皮卷,他浑浊的眼睛猛地亮了,枯瘦的手指在字上快速摩挲,喉间发出“嗬嗬”的声响。

“他说这不是普通的蒙古文。”会馆的账房先生懂些手语,一边比划一边翻译,“是二十年前察哈尔部用的密语,每个字母都藏着两层意思。比如这个‘火’字,明着是烧,暗里指的是……盐引。”

苏墨之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盐引上的水印,想起隆昌号地窖里那些盖着火漆的木箱,忽然明白死囚牢里的老狱卒为何要在他掌心划“聚”字——聚源当铺的地窖,根本不是藏赃物的地方,而是用来翻译密语的据点。

巴图突然抓住他的手腕,另一只手在地上飞快地写着。炭笔在青砖上划出歪斜的字:“狼山、月圆、血祭”。这三个词他写了三遍,最后一笔划破了砖面,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

“狼山?”苏墨之皱眉。杀虎口往西百里就是狼山,去年黑风口发现的尸身,怀里就揣着张狼山的草图。他刚要追问,会馆外突然传来马蹄声,是官差的靴子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还混着熟悉的沙哑——胡老板的声音,虽然刻意压着,那点漏出来的尾音却骗不了人。

“走!”苏墨之拽起巴图,账房先生识趣地推开后窗。窗外是条窄巷,堆着半人高的煤堆,晨霜化的水在砖缝里积成了冰。巴图腿脚不便,苏墨之干脆背起他,阿武断后,三人踩着煤渣往巷尾跑。

官差的呵斥声在身后炸开时,他们刚钻进一家皮毛坊的后院。鞣制中的羊皮挂在竹竿上,腥气混着松油味扑面而来。巴图突然在他背上剧烈挣扎,手指着院角的柴房。那柴房的木门上,用烧红的烙铁烫着个狼头,与蒙古王府密信上的火漆印一模一样。

阿武一脚踹开柴房门,里面竟藏着条暗道。石阶上的青苔沾着新鲜的脚印,尺寸与黑风口发现的箭簇尾羽吻合。巴图从苏墨之背上滑下来,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块铜牌,上面刻着蒙古文的“译”字,边缘磨得发亮。

“这是王府译官的令牌。”苏墨之认出这东西,父亲的书房里就挂着块一模一样的,只是三年前突然不见了。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雨夜,父亲曾对着块铜牌发呆,嘴里念叨着“对不住巴图”。

柴房外传来撞门声,胡老板的声音隔着门板渗进来:“苏先生,把密语交出来,我保你活着走出归化城。”

巴图突然抓住苏墨之的手,将铜牌塞进他掌心,然后从怀里摸出把藏着的短刀,猛地刺向自己的大腿。血瞬间染红了棉裤,他却咧开嘴笑,喉间发出“嗬嗬”的声,像是在说“快走”。

苏墨之懂了。这是要制造打斗的假象,让官差以为巴图是被他们劫持的。他咬了咬牙,阿武已经掀开了暗道的石板。下去前,他回头看了一眼,巴图正用刀柄往自己额头上砸,柴房门“哐当”一声被撞开,胡老板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手里还握着那支箭。

暗道里比聚源当铺的地窖更潮湿,石壁上渗着水珠,滴在头顶的木板上,“嗒嗒”声像漏雨的屋檐。阿武点燃火折子,照亮了墙上的刻字——又是蒙古文的密语,比羊皮卷上的更复杂,有些字母被人用刀划掉了,补上的新字歪歪扭扭,像是临时改的。

“巴图刚才写的‘月圆’,会不会是指日子?”阿武举着火折子往前走,火苗映着他脸上的疑惑,“这个月十五是月圆,还有三天。”

苏墨之没应声。他摸着那些被划掉的字,指尖能感觉到木头的毛刺——是新刻的,木屑还没被潮气浸软。这说明最近有人来过,而且修改了密语的内容。

暗道尽头是道铁门,锈迹斑斑的门环上缠着圈铁丝,像是临时加固过。苏墨之用巴图给的铜牌塞进锁孔,“咔”的一声,锁开了。门外竟是间石窟,岩壁上凿着十几个佛龛,里面的佛像都被砸了头,唯有最深处的龛里,坐着尊泥塑的狼头人身像,眼珠是用黑琉璃做的,在火光下闪着幽光。

“是察哈尔部的狼神。”阿武倒吸口凉气,“听说二十年前,他们在狼山祭祀时,要用活人当祭品。”

苏墨之的目光落在狼神像的底座上。那里刻着圈蒙古文,与羊皮卷上的“血祭”二字笔迹相同。他蹲下身,发现底座左侧有道裂缝,像是被人撬动过。用刀柄敲了敲,是空的。阿武递过铜刀,他撬开裂缝,里面藏着个油布包,解开三层油布,露出本牛皮封面的册子,封面上用银粉写着蒙古文,翻译成汉文是“盐引密档”。

册子的纸页泛着油光,显然被人经常翻阅。第一页记着二十年前的盐引编号,每个编号旁都画着个小符号:有的是狼头,有的是莲花,还有的是半轮月亮。苏墨之翻到第三十七页时,手指突然顿住——那页上记着笔五千引的盐,符号是朵半开的牡丹,与赵玉贞嫁妆匣里那支铜簪上的花纹分毫不差。

更让他心惊的是落款处的名字,虽然被墨点盖住了大半,露出来的“苏”字却清晰无比。父亲的笔迹他认得,那钩连的笔画,与土地庙石碑上的题字如出一辙。

“原来父亲真的牵涉其中。”苏墨之的指尖有些发凉。死囚牢的线索、蒙古王府的密信、聚源当铺的地窖……所有碎片突然拼成了完整的图,而图中央,站着的竟是他一直想为之洗冤的父亲。

阿武突然拽他的胳膊,火折子的光抖了抖,照亮了石窟入口。三个蒙面人堵在那里,为首的人手里握着支箭,箭杆上刻着朵莲花——是谭宗浚书房里那副弓箭的标记。

“苏先生倒是好本事,能找到这儿。”蒙面人开口,声音比在密道里更沙哑,像是故意捏着嗓子,“只是这密档,不该是你看的。”

苏墨之慢慢站起身,将密档塞进怀里。他注意到蒙面人左手腕的黑布下,有块凸起的地方,形状像颗痣——常老三账本里夹着的那张画,就画着这样颗痣,旁边写着“胡”字。

“胡老板,何必装神弄鬼。”苏墨之笑了笑,“你以为烧了聚源当铺,就能抹掉二十年前的账?”

蒙面人猛地僵住,随即发出低沉的笑:“既然认出来了,那就留不得你了。”他抬手示意,另外两个蒙面人拔出短刀,一步步逼近。

石窟里的空间狭窄,转身都难。苏墨之瞥见狼神像背后的阴影,似乎有条窄缝。他突然将油布包朝蒙面人扔过去,趁他们躲闪的瞬间,拽着阿武扑向阴影处。果然是道暗门,仅容一人侧身通过,里面漆黑一片,能听见风声从深处传来——是蒙古草原的风,带着沙砾的粗糙感。

暗门后的通道比密道更陡,像是直接凿在山岩里。他们摸着岩壁往下走,脚下的碎石不时滚落,传来遥远的回声。走了约莫半个时辰,风声越来越响,隐约还混着铃铛声。

“是商队的驼铃!”阿武的声音里带着兴奋。通道尽头透出微光,他们扒开挡路的芨芨草,突然被晃得睁不开眼——外面竟是片开阔的河谷,枯黄的草地上散落着几十峰骆驼,几个穿着蒙古袍的汉子正围着篝火喝酒,火上烤着的羊肉滋滋冒油。

为首的汉子见到他们,突然按住腰间的刀。苏墨之注意到他的蒙古袍下摆沾着盐粒,靴底的泥里混着细沙——是狼山的沙,带着点铁腥味。

“汉人?”汉子用生硬的汉文问,目光落在苏墨之怀里露出的密档边角上。当他看清那银粉写的蒙古文时,脸色骤变,突然跪地行礼,嘴里喊着苏墨之听不懂的蒙古语,只反复出现“狼主”“密令”两个词。

苏墨之愣住了。他低头看着怀里的密档,突然想起巴图写的“血祭”。难道二十年前的盐引案,根本不是贪腐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蒙古部落的秘密?父亲的笔迹、赵玉贞的铜簪、谭宗浚的弓箭……这些看似无关的人,其实都在这张网里。

篝火突然“噼啪”爆响,火星溅到密档上,烫出个小洞。苏墨之慌忙合上册子,抬头时,看见河谷对岸的山岗上,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正举着望远镜往这边看。那人穿着官服,腰间挂着块令牌,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是王爷的令牌,上个月在隆昌号地窖里见过同款。

“是蒙古王府的人。”阿武压低声音,“他们怎么会在这儿?”

苏墨之没说话。他摸着密档封面的狼头烙印,突然明白巴图写的“月圆、血祭”是什么意思。三天后的月圆夜,狼山会有场祭祀,而祭祀的祭品,恐怕就是这本记录着所有秘密的密档。父亲当年失的“半”,或许不是半张当票,而是这密档的另一半。

河谷的风突然转向,带着驼铃的声音往狼山的方向飘去。苏墨之望着那片起伏的山影,知道那里藏着最后的答案。聚源当铺的地窖、蒙古文的密语、父亲的笔迹……所有线索都指向那座山,指向二十年前那个被血染红的月圆夜。

“准备好家伙。”他对阿武说,将密档塞进贴身的棉袍,“三天后,我们去狼山。”

汉子们已经备好马,其中一匹枣红色的母马,马鞍上绣着朵莲花,针脚与谭家祖坟前烧纸人身上的一模一样。苏墨之翻身上马时,指尖触到马鞍下的硬物,摸出来一看,是半块当票,边缘的撕痕与他怀里的那半正好契合。

当票的背面,用蒙古文写着行小字,这次苏墨之看懂了——是巴图教他的第一个蒙古词,翻译成汉文是“真相”。

夕阳沉进狼山背后时,河谷里的篝火连成了片。苏墨之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那片被暮色笼罩的山影。他知道,三天后的月圆夜,所有秘密都会像这篝火一样,在狼山的顶峰烧出个明明白白。而他要做的,就是握紧手里的密档,在血祭开始前,找到父亲留下的那另一半真相。

夜风卷着沙砾打在马脸上,母马不安地刨着蹄子。苏墨之轻轻拍了拍它的脖颈,从怀里掏出那半张当票,与马鞍下找到的拼在一起。完整的当票上,除了父亲的笔迹,还有个极小的朱印,是聚源当铺的章,盖在日期旁边——二十年前的那个雨夜,父亲确实来过聚源当铺,而且当了件足以改变所有人命运的东西。

至于是什么,苏墨之猜,或许就藏在狼山的月圆夜里,藏在那些用蒙古文写就的密语深处,藏在父亲从未说出口的苦衷里。而他,必须在官差和蒙古王府的人赶到前,揭开这个被盐引、密信和鲜血掩埋了二十年的秘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