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53.2万字

第88集:家族传承的波折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4.0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楔子:算盘声里的阴云

民国八年的暮春,细雨如丝,将苏州城笼罩在一片湿冷的烟霭里。留园西侧的苏家老宅内,青石板庭院积着水,倒映着堂屋“汇通天下”匾额的残影。账房先生老周抱着一摞账本穿过回廊时,听见东厢房传来“啪”的一声响,像是镇纸砸在算盘上的动静,紧接着是苏明远沉雷般的低吼:“你非要把苏家的根基都赌在远洋轮上吗?”

老周脚下一滑,账本散落一地,其中一本露出扉页上苏承宗亲笔题写的“守正出奇”四字——那是十年前苏家煤矿刚投产时,老爷亲手写下的训诫。此刻墨迹在水汽中晕染,如同此刻悬在家族企业头顶的阴霾。

一、家族会议:冰火交锋

1. 剑拔弩张的开场

家族会议设在老宅二楼的“明远堂”,名字取自长子苏明远,此刻却成了兄弟分歧的角力场。紫檀木长桌两侧,坐着苏家核心成员:苏承宗居中,左手边是身着藏青长衫、面色沉郁的苏明远,右手边是西装革履、领带微松的苏明辉。下首坐着叔伯辈的元老与各产业负责人,空气中弥漫着龙井与水烟混合的焦灼气息。

苏明远率先发难,指节叩击着面前的报表:“诸位看看,华北煤炭市场份额从去年的三成跌到如今两成五,平汉铁路配件订单锐减四成。日本人在青岛办的铁矿厂,用洋机器轧的钢轨,价格比咱们低两成!这时候不把钱砸回国内,去填国际市场那个无底洞,不是本末倒置吗?”他袖口滑落,露出腕上一块老怀表——那是早年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时赚下的第一笔大洋所购,象征着他对根基的看重。

苏明辉猛地站起身,西装后摆扫过椅背上的雕花:“大哥看的是眼下三寸地!欧洲战场打完才几年,英法德的铁路炸得稀巴烂,美国佬忙着卖军火赚得盆满钵满,谁来填这个缺口?我上个月收到巴黎商会的电报,单是法国北方铁路局的订单,就够咱们厂干三年!至于日本人的竞争,难道咱们就死守着老工艺等死?”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像极了年轻时的苏承宗,带着破釜沉舟的锐气。

2. 数据背后的攻守

“国际市场?”苏明远冷笑一声,展开另一张地图,红色铅笔在海上画出几道曲折航线,“看看这些标记:去年咱们运往埃及的火车头,在红海被海盗劫持了三成货物;卖给沙俄的配件,因为十月革命成了废纸;还有英国佬的关税壁垒,比城墙还高!明辉,你跟洋人喝着咖啡签合同的时候,知不知道咱们的货船在大西洋上躲潜艇?”

“风险从来与利润并存!”苏明辉抓起桌上的地球仪猛地一转,指尖停在东南亚某处,“这里,荷属东印度,荷兰人刚修了条新铁路,急需枕木连接件。我已经派了留德的工程师去考察,咱们的高锰钢铸件技术,比德国西门子的还便宜15%。大哥总说守成,可爹当年要是只守着苏州的米铺,哪来今天的煤矿和票号?”

“住口!”苏承宗一直沉默着,此刻突然拍案而起,茶盏里的水溅在“明远堂”的匾额拓片上。他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微微颤抖,目光从长子的沉稳扫到次子的锋芒,“你们一个握着算盘算风险,一个举着望远镜看机会,可都忘了苏家的祖训——‘商道如河,既需固堤,亦需导流’。”

二、分庭谈心:父爱的双重镜像

1. 与明远夜话:老宅天井的月光

会议不欢而散后,苏承宗叫住了留在堂屋收拾文件的苏明远。子夜的雨停了,天井上方露出一弯残月,照在父子二人身上。苏承宗从怀里摸出个油布包,展开来是半块磨损严重的船票——那是光绪二十六年,他跟着山西票号掌柜下南洋时留下的。

“明远啊,”老人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沧桑,“你小时候跟着我走西口,在戈壁滩上见过缺水的骆驼吧?那时咱们要是只想着守着最后一皮囊水,早就渴死在沙窝里了。可要是一股脑全喝光,照样走不出大漠。”他指着船票上模糊的英文,“你娘总说我冒险,可当年要是没接下南洋华侨的茶叶汇兑生意,哪有后来的汇通票号?”

苏明远低头不语,手指摩挲着桌沿的雕花。他想起三年前煤矿塌方,是自己连夜调集票号资金,从上海买来新式支护设备,才保住了矿井。在他看来,父亲口中的“冒险”,从来都是算准了七分把握才敢走那三步险棋。

“你怕明辉步子太大扯着蛋,”苏承宗突然用了句俚语,让苏明远猛地抬头,“可你忘了,你弟弟在德国留学时,为了搞懂西门子的轧钢机,在工厂里睡了三个月车间。他不是瞎闯,是心里有谱。”老人从袖中取出一份明辉私下递给他的计划书,上面用红笔详细标注了国际市场的风险对冲方案——包括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合资建厂、在伦敦投保战争险等细节。

2. 与明辉密谈:书房里的算盘与图纸

后半夜,苏承宗又把苏明辉叫到书房。书案上摊着两张图:左边是明远绘制的国内市场竞争态势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日资、官僚资本和民族企业的势力范围;右边是明辉的国际拓展路线图,插着小旗的地方都是已接触的海外买主。

苏承宗没有说话,只是拿起一把老算盘,“噼啪”拨弄起来。“光绪三十年,我在汉口开煤栈,英国太古洋行想垄断价格,把咱们逼得差点关门。后来怎么破的局?”他看向明辉,“是联合了汉阳铁厂的盛宣怀,还有几家本土煤帮,一起凑钱买了条火轮船,自己运煤去上海卖。那时候谁不说我苏承宗疯了,跟洋人硬碰硬?”

明辉喉头滚动,想说什么却被父亲摆手制止。苏承宗从书架深处抽出一个木盒,里面是明远十年前写的《苏记煤矿成本控制法》手稿,墨迹青涩却条理清晰,正是这套方法让苏家煤矿在宣统年间的煤价暴跌中存活下来。“你大哥像老宅的砖墙,看着古板,却是根基。”老人指尖划过手稿上的批注,“你像新开的窗户,透着风却也引进了光。可要是只有墙没有窗,屋子会憋死人;只有窗没有墙,风一吹就倒。”

他将明辉的国际计划书和明远的国内市场分析叠放在一起,用镇纸压住:“看看,这上面缺了什么?”明辉凑近一看,只见两份文件的空白处,父亲用朱砂笔淡淡描出一条曲线——从国内煤矿延伸至铁路配件厂,再顺着海运航线连接到海外据点,最后又拐回国内的新兴产业。“是循环,”苏承宗低声道,“商道要成环,钱才能转起来。光守着一头,早晚断流。”

三、折中之道:沙盘上的和解

1. 三日闭门会:从对峙到共谋

次日清晨,苏承宗下令关闭明远堂,只许明远、明辉和老账房三人进入。堂内撤去长桌,换上巨大的沙盘,上面用陶土塑出中国沿海与东南亚地形。整整三天,老宅里只听见算盘声、图纸翻动声,偶尔传出争执,却再没有拍案而起的响动。

第四天清晨,当家族成员再次聚集时,看到沙盘上多了两种颜色的小旗:蓝色代表国内市场,集中在华北、华东的铁路枢纽与能源产区;金色代表国际市场,主要插在东南亚港口与欧洲中转站。苏明远站在沙盘左侧,手中拿着一份《国内市场巩固计划》,重点标注了与荣氏面粉厂合作开发煤炭副产品、入股陇海铁路配件供应等方案。

苏明辉则站在右侧,展示着《海外拓展分步章程》,将国际业务分为“贸易—合资—技术输出”三个阶段,特别强调了在荷属东印度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既规避关税又贴近市场。两人之间,苏承宗放置了一座小型蒸汽机模型,象征着将国内资源与海外技术对接的枢纽。

“我们商量出个章程,”苏明远率先开口,声音仍带着疲惫却多了份笃定,“用国内煤矿和票号做后盾,拿出三成流动资金给明辉做海外试点。但每笔超过十万大洋的海外投资,必须经家族议事会半数以上通过。”

苏明辉接口道:“海外业务赚回的外汇,优先用于引进国内急需的轧钢设备和技术专利。同时,我会派技术骨干回国,帮大哥改良煤矿的安全生产流程。”他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和德国克虏伯公司谈的技术合作意向,他们愿意用铁路配件专利,换我们山西优质焦煤的优先供应权。”

2. 父亲的最后一课:铜钱的两面

苏承宗看着儿子们,从袖中取出一枚光绪通宝,放在沙盘中央。“你们看这铜钱,”他用指尖拨弄着,“正面是‘光绪元宝’,代表着根基和信誉;背面是满文,代表着变通和眼界。缺了哪面,都不是完整的钱。”

他转向苏明远:“你守成,但不能守旧。去年你说要在煤矿用电力照明,我犹豫了三个月,结果证明比煤油灯效率高十倍。以后海外的新技术,你要带着脑子去看,别一竿子打死。”

又看向苏明辉:“你开拓,但不能空谈。你在德国算的那笔账,说海外建厂能省多少关税,却没算当地工人的罢工风险。下个月跟我去趟宁波,看看那边的华侨是怎么在南洋跟土着打交道的。”

老账房这时呈上一本新账册:“老爷,按两位少爷的方案,我算了笔总账:国内巩固需银八十万两,海外试点需银五十万两,票号目前的流动资金可以支撑,但需暂停扬州纱厂的参股计划。”

苏承宗接过账册,却没有翻开,而是望向窗外。雨过天晴,一只燕子衔着泥草飞过天井,正要在梁下筑新巢。“就这么定了,”他将铜钱扣在沙盘上,“明远管钱袋子,明辉管枪杆子,你们兄弟俩,一个守内,一个开疆,但记住——”

他的声音陡然加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苏家的钱,是从算盘珠子缝里挤出来的,也是从远洋船帆上赚回来的。要是为了争个高低,把算盘打错了,把船帆扯破了,我就是死了,也会从祖坟里爬出来抽你们的耳光!”

尾声:雨过天青后的新航标

会议结束后,苏明远和苏明辉一起走出明远堂。走廊上,明远忽然停下脚步,从怀里掏出个牛皮纸包递给弟弟:“这是我让票号在上海换的外汇券,你先拿着应急。还有,你那套海外记账法,回头让账房先生跟你学学。”

明辉接过纸包,看着大哥鬓角新添的白发,喉头一热:“大哥,上次煤矿塌方,要不是你当机立断……其实我也知道,国内这摊子不能丢。”

这时,苏承宗的声音从堂内传来:“明远,把你那套成本控制法印出来,给明辉的海外公司也用用;明辉,把克虏伯的技术资料送一份到煤矿,让工头们看看洋人的玩意儿。”

兄弟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苏家未来的路——既有老宅的厚重根基,也有新窗的开阔视野。远处,留园的风铃在风中轻响,像是在为这场家族纷争后的和解,奏响一曲平和的调子。

而在明远堂的沙盘上,那枚光绪通宝依然静静地躺着,正面的“光绪元宝”与背面的满文,在阳光下折射出双重光芒,恰似苏承宗最后那句话在兄弟俩耳畔的回响:“商道如人,需有守正之骨,亦需有出奇之魂。缺一不可,缺一不可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