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00集:传奇延续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长河映初心:苏氏商业世家的传承与新生

第一章 双子星耀:黄金时代的奠基者

当苏明远站在苏式集团总部顶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被晚霞染成金红色的城市时,玻璃幕墙上倒映出的,不仅是他鬓角初现的华发,还有三十年前那个在父亲苏承宗办公室里踮脚翻看账本的少年身影。彼时的苏氏企业还只是城南一隅的小作坊,而如今,这座由他和弟弟苏明辉共同执掌的商业帝国,已将版图拓展至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战略领域,年营收突破千亿大关,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标杆企业。

“哥,董事会关于海外研发中心的决议通过了。”苏明辉推门而入,手中的平板电脑还亮着最新的财务报表,“德国那边的团队反馈,新能源电池的固态电解质项目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他的语气里带着惯有的沉稳,但眼底难掩兴奋。这对相差三岁的兄弟,自接手父亲的企业以来,便以“明远拓疆,明辉固本”的默契分工,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惊险一跃。明远擅长战略布局,敢于在新兴领域重金投入;明辉则精于内部管理,将供应链体系和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

十年前那场决定企业命运的转型之战,至今仍被商界奉为经典。当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时,苏明远力排众议,宣布斥资百亿建设智能工厂,苏明辉则带领团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内部管理系统的数字化重构。期间经历的阵痛可想而知——老员工的抵触、技术人才的短缺、连续两年的利润下滑,甚至有股东在董事会上拍案而起,质疑他们“背离了苏老爷子稳扎稳打的作风”。

“父亲当年创办工厂时,用的还是手工车床,后来他顶着压力引进第一台数控机床,厂里的老师傅们也说他‘瞎折腾’。”在一次家庭会议上,苏明远对忧心忡忡的家族成员们说道,“但如果没有父亲当年的‘折腾’,就没有今天的苏氏。创新不是冒险,是清醒地看到未来。”

正是这种传承自苏承宗的前瞻眼光与决断力,让苏氏集团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屹立潮头。如今,当他们站在事业的巅峰,兄弟俩却同时感受到一种更深沉的责任——如何让这座倾注了两代人心血的商业大厦,在更长远的时光里稳固矗立。

第二章 薪火计划:传承之基的精心构筑

“传承不是权力的移交,是智慧的流动。”这是苏明远在“薪火计划”启动仪式上的开场白。这个以培养家族第三代商业人才为核心的项目,酝酿了整整两年,由苏明辉亲自牵头,集合了集团内部最精锐的导师团队,还聘请了国内外顶尖的家族企业传承专家作为顾问。

苏氏第三代共有五名子女,年龄从二十岁到二十五岁不等,分别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金融、工程、生物科技等专业。苏明远的长子苏梓峰,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机械工程,暑假回国时被直接安排进了集团的智能制造事业部,从生产线巡检员做起。“别以为挂着‘苏’姓就能坐电梯,在这儿你得一步步爬楼梯。”事业部总经理老周拍着小伙子的肩膀,递给他一本厚厚的操作手册。

苏明辉的女儿苏梓涵则对生物医药表现出浓厚兴趣,她在剑桥大学取得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后,没有直接进入集团的研发中心,而是先在一家初创生物科技公司工作了一年。“我想看看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是怎么运作的,”她在给父亲的邮件中写道,“苏氏的平台很大,但或许在小船上学划船,更能体会风浪的滋味。”

“薪火计划”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家族企业“传男不传女”或“按长幼排序”的传承模式,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能力评估体系。每个家族成员都必须通过轮岗实习、项目考核、商业模拟等多重考验,最终由家族委员会和职业经理人团队共同决定其在企业中的定位。苏明远特意将自己的小儿子苏梓晨安排到了集团最偏远的西北新能源基地,“那里条件艰苦,但能看到最真实的市场和最基层的运营,”他对妻子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

除了能力培养,苏明远和苏明辉更注重将家族的商业智慧与精神内核传递给下一代。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家族成员都会聚集在老宅的书房里,聆听苏明远讲述祖父苏承宗的创业故事。“当年祖父为了拿下第一个出口订单,在客户公司楼下等了三天三夜,最后带着肺炎签下合同。他常说,做生意先做人,诚信比黄金重要。”苏明远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他知道这些故事正在悄然埋下种子。

他们还建立了“家族知识库”,将苏承宗留下的经营笔记、苏氏企业历年的重大决策案例、甚至是失败的教训都整理成系统的教材。苏明辉亲自撰写了《苏氏商业哲学十二讲》,从“风险与机遇的辩证法”到“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每一章都融入了家族三代人的实践经验。“我们不仅要传给他们财富,更要传给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驾驭财富的智慧。”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

第三章 承宗遗风:精神血脉的千年回响

在苏氏老宅的正厅,悬挂着一幅苏承宗的肖像画。画中的老人目光矍铄,嘴角带着一丝温和而坚定的笑意,仿佛始终在注视着家族的兴衰荣辱。每年清明,苏氏家族成员都会齐聚于此,由苏明远主持祭祖仪式,这不仅是传统礼仪,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祖父当年创业,靠的不是运气,是‘三心’——对客户的诚心,对员工的仁心,对社会的责任心。”苏明辉常对晚辈们讲述祖父的细节:在三年困难时期,苏承宗宁可让家人吃窝头,也要保证工厂工人有定量的粮食;改革开放初期,他第一个在厂里设立职工子弟教育基金;晚年时,他将大部分个人财富捐出,设立了“承宗教育扶贫基金会”。

这些故事并非停留在口头传说,而是化作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苏氏集团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何项目决策,都必须通过“承宗三重问”——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是否有利于员工成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福祉?几年前,集团在西南地区投资建设新工厂时,曾因环保评估遇到瓶颈。有高管建议“走捷径”,被苏明远当场否决:“如果祖父还在世,他会为了短期利益破坏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吗?宁可项目不做,也不能砸了苏氏的口碑。”最终,集团追加了两亿元环保投入,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处理技术,虽然增加了成本,却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认可。

苏承宗的商业传奇,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重视上。当年他破格提拔只有初中文化却精通技术的工人担任车间主任,如今苏氏集团的高管团队中,仍有三分之一来自内部培养,无论出身背景,唯能力是举。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被苏明远和苏明辉发扬光大。他们设立了“承宗人才奖”,每年奖励在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奖金数额甚至超过了某些家族成员的年薪。

在苏氏第三代眼中,祖父苏承宗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神坐标。苏梓峰在参与智能工厂项目时,遇到了设备调试的难题,连续一周吃住在车间。当同事劝他休息时,他笑着说:“想想祖父当年在机床前连续工作两天两夜的事,我这算什么?”这种自觉的精神传承,让苏明远和苏明辉感到欣慰——他们知道,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让下一代拥有支撑他们走得更远的精神力量。

第四章 时代新篇:创新浪潮中的破浪者

进入2020年代,全球商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共识,消费市场的迭代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新的挑战,苏氏集团在苏明远和苏明辉的带领下,开始了又一次关键转型,而这次,第三代成员已经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苏梓峰主导的“智慧工厂2.0”项目,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使生产效率提升了40%,能耗降低了25%。他大胆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模拟整个生产流程,提前预判并解决问题。这个项目起初遭到了不少老工程师的质疑,认为“太玄乎”,但苏梓峰用连续三个月的现场数据说服了大家。当看到虚拟系统精准预测出设备故障并提前维护时,连最保守的老师傅都竖起了大拇指:“这小子,比我们当年敢想敢干。”

苏梓涵则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了独特的商业嗅觉。她敏锐地发现了细胞治疗在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前景,说服集团投资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子公司。面对临床试验的巨大风险和漫长周期,她带领团队建立了“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三甲医院深度合作,大大加快了项目进度。“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她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分享道,“要学会整合全球资源,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

在新能源领域,苏梓晨负责的西北基地迎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他提出了“光伏+储能+生态治理”的综合开发模式,在沙漠边缘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利用发电收入开展治沙工程,种植经济作物。这个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项目,不仅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成为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示范项目。苏梓晨在给父亲的汇报中写道:“我终于理解了祖父说的‘企业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当看到沙漠里长出第一片绿洲时,比看到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让人激动。”

苏明远和苏明辉欣慰地看到,第三代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商业智慧,更具备了他们这代人所缺乏的国际视野和科技素养。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让年轻人承担更多责任,在董事会中设立了“青年董事席位”,让苏梓峰等核心成员参与重大决策。“我们这代人是铺路石,他们才是走在新路上的人。”苏明远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感慨道,“要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去试错,去创新,苏氏的未来属于他们。”

第五章 传奇永续:商业长河中的精神坐标

又是一个春天,苏式集团迎来了成立七十周年庆典。庆典现场没有奢华的排场,而是布置成了一个小型历史博物馆,从苏承宗当年用过的第一台手工车床,到苏明远和苏明辉主导研发的第一代智能设备,再到第三代成员正在推进的前沿科技模型,清晰地展示着家族企业的成长脉络。

当苏明远和苏明辉搀扶着已是鲐背之年的母亲,与苏梓峰、苏梓涵等第三代一起切开纪念蛋糕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献给苏氏家族的成就,更是献给一种跨越时代的商业精神——那种在困境中坚守诚信,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传承中不忘创新的精神。

如今的苏氏集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家族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家族委员会、董事会、职业经理人团队各司其职,既保证了家族意志的传承,又引入了专业的管理力量。他们还设立了家族信托基金,将部分资产用于长期的慈善事业和家族成员的教育保障,避免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在苏承宗的肖像画前,多了一面“传承墙”,上面记录着每一代苏氏成员的贡献与感悟。苏明远写下的是:“传承是接力,不是复制,要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苏明辉写下的是:“财富会缩水,技术会过时,唯有精神可以永恒。”而苏梓峰代表第三代写下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但更要走得更稳。”

苏氏的故事,正在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段传奇。它不同于那些依靠资本运作迅速崛起的企业,而是扎根于实体经济,历经三代人的匠心耕耘,在时代的风雨中不断蜕变成长。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商业规模的扩张,更在于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传承体系,将个人奋斗、家族荣耀与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当夕阳再次洒落在苏氏集团的大楼上,玻璃幕墙上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道理:真正的传奇,不在于一时的辉煌,而在于能否将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担当,跨越时空,代代相传。苏明远和苏明辉知道,他们这代人的使命,不仅是将一个强大的企业交给下一代,更是要让“承宗精神”如同一条无形的长河,永远流淌在苏氏子孙的血脉中,指引着他们在未来的商业海洋中,继续书写属于这个家族、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商业环境如何变迁,苏氏家族的成员们或许会记得那个在老宅书房里,祖父苏承宗用布满老茧的手翻开账本的夜晚,记得父亲们在转型阵痛中坚定的眼神,也记得自己在创新路上迈出的每一步。因为他们知道,传奇的永恒,不在于终点的辉煌,而在于每一代人都能在传承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在时代的浪潮中,做那个不忘初心的破浪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