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89集:呼吸的地板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绿色的呼吸

苏氏生物建材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发出第三声警报时,苏晓正在拆解一块来自幼儿园的碳吸收地板样本。玻璃皿里的菌丝体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原本该呈规律波浪状的菌丝边缘,此刻像被风吹乱的发丝般纠结蜷曲,透着一种近乎狂躁的生命力。

“边缘卷曲度超过安全阈值17%。”生物学家陈舟推了推滑落的眼镜,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曲线,“这已经是第三块返厂的样板了,全都来自阳光幼儿园的大班教室。”

苏晓用镊子挑起一丝菌丝,指尖能感受到微弱的震颤。这种从极地苔原筛选出的工程菌丝,本该是完美的碳吸收载体——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它们会根据环境co?浓度调节代谢速率,像无数微型肺叶般完成气体交换。三个月前在幼儿园铺设时,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室内氧气含量稳定提升8%,家长们甚至反馈孩子午睡时的呼吸都变得更平稳。

变故发生在一周前。负责维护的工程师在例行检查时发现,大班教室的地板边缘开始向上翘起,像是被某种力量从内部撑开。更奇怪的是,卷曲只出现在孩子们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午休时段却会略微平复。

“取孩子们活动时的环境数据对比。”苏晓点开监控录像,画面里几十个孩子正围着老师做游戏,此起彼伏的笑声几乎要冲破屏幕。她将声音波形图与菌丝活性曲线叠加,两条折线在同一时间点呈现出惊人的吻合度——每当笑声达到峰值,菌丝的生长速率就会出现脉冲式飙升。

陈舟突然“啊”了一声,调出一组被忽略的参数:“你看氧气浓度,孩子们奔跑时居然冲到了24.3%,比我们设定的最高阈值高出12%。”他指着培养箱里新接种的菌丝,“这是昨天从教室取回的样本,我试着播放了孩子们的笑声录音……”

玻璃皿中的菌丝正在肉眼可见地舒展、延伸,原本规整的菌落边缘冒出细密的白色绒毛,像听到指令般朝着声源方向生长。苏晓关掉录音,菌丝的躁动立刻平息下来,恢复成匀速代谢的状态。

“它们能‘听’到声音?”苏晓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而且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有反应。”她想起铺设地板时特意避开了音响设备附近,却唯独没考虑过幼儿园最不缺的就是孩子的笑声。

当天下午,苏晓和陈舟带着便携式监测仪蹲守在幼儿园的观察室。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结束后涌进教室,一阵清脆的笑声刚响起,地板下方的传感器就传来急促的数据流。陈舟盯着屏幕上的频谱分析:“主要集中在500-1500赫兹,正是儿童笑声的典型频段。”

最关键的发现出现在绘画课。当老师让孩子们安静画画时,菌丝活性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当一个小男孩讲了个笑话引发全班哄笑时,监测仪突然发出蜂鸣——氧气浓度瞬间突破25%,地板拼接处的缝隙里甚至渗出了透明的代谢液。

“不是简单的声音刺激,”苏晓看着孩子们笑红的脸蛋,“是情绪。菌丝对愉悦情绪产生的声波有特殊感应。”她想起研发初期为了增强菌丝的环境适应性,曾植入过一种能感知生物电信号的基因片段,或许是这种改造意外让菌丝进化出了对情绪声波的响应机制。

回到实验室,团队连夜设计“声控生长”方案。陈舟提出在地板中嵌入声波滤波器:“就像给菌丝装个音量旋钮,当笑声强度超过阈值,自动降低感应灵敏度。”但苏晓否定了这个想法:“我们要的不是抑制,是引导。”

她指着监测数据里的波动周期:“孩子们的笑声有自然起伏,菌丝的生长节奏其实可以与之匹配。就像呼吸训练, inhale 时生长,exhale 时休整。”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开发动态响应算法,让菌丝根据笑声的频率和强度自动调节代谢速率,既保留氧气浓度的自适应提升,又能通过节律性生长防止过度扩张。

调试在空置的教室进行。苏晓让团队成员轮流播放不同情绪的声音样本:婴儿的啼哭、成年人的争吵、音乐会的演奏……菌丝只对孩子们的笑声有明显反应。当陈舟播放一段录制的幼儿园欢笑声时,地板表面泛起柔和的光泽,边缘保持着平直状态,传感器显示氧气浓度稳定在21.5%——比普通环境高出10%,且始终维持在安全区间。

正式启用那天,苏晓特意留在幼儿园观察。孩子们在教室里追逐嬉戏,笑声像银铃般洒满每个角落。她蹲下身触摸地板,能感受到轻微的、有节奏的起伏,像大地均匀的呼吸。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板上,那些曾经卷曲的边缘此刻平直光滑,拼接处的木纹在光影中连成流畅的曲线。

“苏总,您看这个。”陈舟递过平板,上面是实时生成的氧气浓度曲线,像起伏的山峦般与孩子们的活动轨迹完美重合。大班老师走过来笑着说:“孩子们说地板变得暖暖的,午睡时都睡得特别香。”

苏晓望着奔跑的孩子们,突然理解了这种异变的意义。最初研发碳吸收技术,是为了对抗环境污染,却在不经意间创造出能与人类情绪共生的生命材料。这些植入菌丝的地板不再是冰冷的建材,它们像有生命的绿色肺叶,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呼吸、生长,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成长的空间。

离开时,她最后看了眼教室。夕阳下,地板的木纹在微风中仿佛泛起涟漪,那是菌丝在舒展身体,吐纳出带着草木清香的氧气。或许科技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找到与生命和谐共生的韵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