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47集:科技赋能企业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一章:旧厂房里的新火种

清晨六点,滨海市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苏式集团老厂区的三号厂房却已灯火通明。与隔壁几条生产线传来的规律机械轰鸣声不同,这里透着一股截然不同的“安静”——那是一种思维高速运转时的沉寂,夹杂着键盘敲击的细碎声响和偶尔响起的低声讨论。

苏明辉站在玻璃幕墙外,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镜片后的眼神复杂。这里曾是苏式集团发家的地方,生产着第一代让苏家在业内站稳脚跟的机械零件。如今,机床被挪到了角落,覆盖着防尘布,像一位沉默的老臣,而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服务器机柜,以及一群穿着随意、眼神却格外明亮的年轻人。

“明辉叔。”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端着马克杯走出来,镜片上还沾着点咖啡渍,“昨晚的数据建模有了新突破,AI对生产线能耗的预测误差,降到了百分之三以内。”

说话的是陈宇,苏明辉亲自从顶尖高校挖来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他身后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却肩负着苏式集团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命脉。

苏明辉点点头,推了推眼镜:“辛苦了。能耗优化只是第一步,我要的是全链条的智能化。从原材料采购预测,到生产流程自主决策,再到售后服务的智能响应。”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苏式不能再靠‘经验’和‘人情’打天下了,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

他指的“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新技术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颠覆着一个又一个行业。有的老牌企业在浪潮中轰然倒塌,有的则抓住了机遇,一飞冲天。苏式集团,这个由他父亲苏承宗一手创立,历经风雨传承到他和哥哥苏明远手中的家族企业,正站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哥哥苏明远更多地负责集团的战略布局和对外事务,而将科技赋能、内部革新这一重担,交给了对技术更感兴趣,也更具前瞻性的苏明辉。

“我明白,”陈宇喝了口咖啡,眼神发亮,“区块链那边也有进展。供应链金融的溯源系统原型已经搭好了,一旦试运行成功,我们就能彻底解决供应商账期和信用评估的老大难问题。这在以前,靠人工审核,光是单据就得堆成山。”

苏明辉走进实验室,一台巨大的屏幕上正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实时数据图表。他走到一个模拟生产线的沙盘前,沙盘上的微型机械臂正在AI的控制下,以不可思议的精度进行着组装作业,整个过程流畅、高效,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

这让他想起了几十年前,父亲苏承宗带着工人在昏暗的厂房里,靠双手和简单工具打磨零件的场景。汗水、油污、还有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是他童年记忆里最深的烙印。如今,时代变了,挑战变了,但那份“求变”和“创新”的基因,必须在新技术的土壤里,开出更绚烂的花。

“爸,如果您还在,看到这些,会怎么想?”苏明辉在心里默默问了一句。他知道,父亲一定不会反对,甚至会比他更激进。苏承宗当年就是靠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才让苏式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脱颖而出。

“明辉叔,”另一个负责区块链项目的小姑娘林薇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平板,“您看这个,我们和银行合作的跨境支付试点,用区块链技术处理,交易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缩短到了几分钟,而且手续费降低了七成!”

数据是冰冷的,但苏明辉能从中感受到滚烫的力量。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是苏式集团在新时代立足的根本。

第二章:齿轮与代码的碰撞

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苏明辉的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如火如荼地推进项目时,集团内部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止。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什么用?我们苏式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口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在会议上拍了桌子,他是从苏承宗时代就跟着企业的元老,对传统工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近乎固执的坚持。

“就是,人工智能?机器能懂什么?能比得上我们几十年的经验?我看啊,就是瞎折腾,浪费钱!”另一位负责生产的副总也附和道。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苏明远坐在主位,看了一眼弟弟苏明辉,示意他发言。

苏明辉站起身,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打开了身后的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一段视频。

视频里,是老厂区那台被防尘布覆盖的老旧机床。镜头慢慢拉近,聚焦在布满油污和划痕的操作面板上。然后,画面一转,切到了实验室里那台正在精准作业的微型机械臂,以及屏幕上跳动的AI算法模型。

“各位叔伯,各位同事,”苏明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这台机床,我父亲用它打下了苏式的江山,我们很多老师傅,用它磨练出了一身精湛的手艺。它是苏式的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但是,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在用AI设计产品,用区块链优化供应链,用大数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我们还守着这台‘老伙计’,守着我们的‘经验’,那我们不是在传承,而是在埋葬苏式的未来。”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开始勾勒:“科技赋能,不是要取代我们的老师傅,不是要否定我们的传统。恰恰相反,是要让我们的传统工艺,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AI可以分析老师傅们一辈子积累的操作数据,把‘手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优化的算法模型,让新工人更快上手,让老工艺更加精准。”

“区块链可以记录每一个零件的生产流程、原材料来源,让我们的‘匠心’有迹可循,让客户更加信任我们的产品。”

“大数据可以帮我们分析市场趋势,提前布局,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而是主动地引导市场。”

他放下笔,看着那位老工程师:“王叔,您总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学技术不扎实。如果我们用AI把您的经验数字化,是不是就能让更多年轻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您毕生的精华?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吗?”

老工程师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苏明远适时地补充道:“明辉说得对。时代在变,我们的传承方式也要变。科技不是敌人,是工具,是翅膀。我们要做的,是让苏式这棵大树,在新技术的土壤里,扎更深的根,开更繁的花。”

会议最终达成了共识,但苏明辉知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理念落地,如何让习惯了传统模式的员工,真正拥抱变化。

他决定从最基础的生产环节入手,选择了一个试点车间——正是那位老工程师王叔负责的精密零件车间。

当装载着最新智能控制系统的机器人手臂被运进车间时,工人们的眼神是复杂的,有好奇,有怀疑,还有一丝不安。王叔更是黑着脸,一整天都没怎么说话。

苏明辉没有急于求成,他让陈宇的团队派了专人,一对一地给工人们培训,讲解新系统的原理和优势,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这些技术是如何辅助他们工作,而不是取代他们。

第三章:智能之光点亮生产线

转变是从一次意外开始的。

一天深夜,试点车间的一台关键设备突然出现了故障,按照以往的流程,需要通知维修人员,排查故障点,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生产,这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损失。

当时值班的是一位年轻工人小李,他想起了培训时提到的智能诊断系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打开了系统界面,输入了设备的异常参数。

几秒钟后,系统给出了一份详细的故障报告,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故障部件——一个不起眼的传感器,还给出了维修步骤和所需零件的库存位置。

小李按照指引,不到半小时就换好了传感器,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

第二天,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车间。连一直板着脸的王叔,也忍不住凑到智能控制系统前,研究了半天。

“这玩意儿……还真有点门道。”王叔喃喃自语,语气里的怀疑少了许多。

苏明辉抓住这个机会,让小李在车间里分享了他的经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得手忙脚乱地找师傅,找维修单,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就像身边随时跟着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是个不会累、不会出错的老师傅。”

渐渐地,工人们开始主动接触这些新技术。他们发现,AI系统不仅能快速诊断故障,还能根据历史生产数据,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性维护;能根据订单量和原材料库存,自动优化生产排程,减少浪费和等待时间。

王叔也放下了成见,他主动找到陈宇的团队,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独家秘方”——一些关于零件打磨力度、温度控制的微妙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出来。

“这些东西,我带进棺材就没了。”王叔说得很实在,“要是能变成代码,让机器也‘懂’,那才是真本事。”

在王叔的带动下,更多的老师傅加入进来,他们与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将传统工艺的精髓与现代科技结合。

不久后,一个融合了AI算法和老师傅经验的“智能打磨系统”诞生了。它不仅能完成人工难以达到的高精度打磨,还能根据不同的零件材质和要求,自动调整参数,甚至“学习”新的打磨技巧。

当第一个由智能打磨系统生产出来的零件,经过严格检测,各项指标都远超传统工艺标准时,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叔看着那个零件,又看了看屏幕上运行的算法模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他拍着苏明辉的肩膀,“明辉,你做得对!这不是忘本,是把本儿发扬光了!”

生产效率提升了40%,能耗降低了25%,产品不良率下降到了0.5%以下……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科技赋能最有力的证明。

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科技的光芒开始照亮苏式集团的各个角落。

在管理方面,苏明辉引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以往需要层层审批、耗时良久的采购合同、销售订单,现在通过智能合约,只要满足预设条件,就会自动执行,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人为干预可能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一批原材料从采购、运输、入库到投产,都被实时追踪,数据上链,不可篡改。这不仅解决了以往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让苏式集团在面对供应商时,有了更精准的评估和更高效的协同。

一次,原材料供应商突发状况,交货可能延迟。但由于区块链系统实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苏式的采购部门提前做出了反应,启动了备选供应商方案,不仅没有影响生产,还因为应对及时,从备选供应商那里拿到了更优惠的价格。

“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负责供应链的副总感慨道,“以前靠的是关系,是人情,现在靠的是数据,是系统,更可靠,也更高效。”

第四章: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苏式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研发上,苏明辉带领的研发团队与AI深度合作。AI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成为了“创意伙伴”。它能根据市场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和偏好,为设计师提供灵感;能在成千上万的材料组合和设计方案中,快速筛选出最优解;甚至能模拟产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提前发现设计缺陷。

一款融合了最新智能技术的高端家用电器应运而生。它不仅具备传统家电的所有功能,更搭载了苏式自主研发的AI控制系统,能“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动调节运行模式,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节能效果。

在产品发布会上,当演示者展示这款家电如何通过AI分析用户的生活规律,在用户回家前提前调节好室内温度、准备好热水,甚至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推荐合适的烹饪方案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不是简单的智能化,这是真正懂用户的产品。”一位资深的行业评论员在报道中写道,“苏式集团通过科技赋能,完成了从‘制造产品’到‘创造生活解决方案’的华丽转身。”

市场的反馈印证了这一点。新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订单量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不仅为苏式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让苏式在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中,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技术壁垒。

竞争对手们很快反应过来,纷纷开始效仿,加大科技投入。但苏明辉对此并不担心。他知道,科技竞争,拼的是研发实力和创新速度。

在他的推动下,苏式集团成立了“未来技术研究院”,不仅聚焦于现有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更开始布局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他高薪聘请了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一步,要看到未来的十步,百步。”苏明辉在研究院的成立仪式上说道,“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只有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中,始终保持领先。”

苏式的年轻一代,也在这场科技革新中迅速成长。苏晓,苏明远的女儿,那个在商业传承课程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如今已经成为了国际业务部的骨干。她敏锐地看到了科技赋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爸爸,明辉叔叔,”在一次跨国视频会议后,苏晓兴奋地说道,“我们的智能供应链系统和区块链支付系统,在海外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当地的合作伙伴对我们的技术实力赞不绝口,这比我们说多少遍‘苏式品质’都更有说服力!”

科技,成为了苏式集团走向世界的一张最硬的“名片”。

第五章:传承的新定义

又是一个清晨,苏明辉再次来到三号厂房的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略显简陋的“试验田”,而是成为了苏式集团的“大脑”,汇聚着最顶尖的人才和最前沿的技术。

陈宇正在调试一个新的AI模型,林薇则在与海外团队沟通区块链项目的落地细节。年轻人们充满活力的讨论声,与隔壁生产线传来的更加智能化、更有效率的机械运转声,交织成一曲属于新时代的交响乐。

苏明远走了进来,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明辉,干得不错。爸要是还在,一定会为你骄傲。”

苏明辉笑了笑,眼神里有欣慰,也有一丝感慨:“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是所有愿意拥抱变化的苏式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看着窗外,朝阳正缓缓升起,照亮了整个厂区。那些老旧的厂房,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你说,”苏明远忽然问道,“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和父亲当年创业,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苏明辉沉吟了一下,说道:“时代不同了,技术不同了,面对的挑战也不同了。但有些东西是相通的。父亲当年靠的是创新和勇气,我们现在,靠的也是创新和勇气。只不过,我们的创新,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我们的勇气,是敢于抛弃旧思维,拥抱新世界。”

“传承,”他顿了顿,语气坚定,“从来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在理解先辈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用最适合当下时代的方式,把它延续下去,发扬光大。对我们来说,加大科技投入,用科技赋能企业,就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苏明远点点头,深以为然。

这时,苏晓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爸爸,明辉叔叔,我们和欧洲一家顶尖的AI研究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对我们的智能家电系统非常感兴趣,想联合开发下一代产品。”

“好!”苏明远和苏明辉同时说道,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三人的身上,也洒在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和数据上。那些冰冷的0和1,仿佛也被赋予了温度,承载着苏式集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苏式集团正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传承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更加辉煌的篇章。齿轮与代码的交响,还在继续,而苏式的故事,也将在科技的赋能下,走向更远的未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