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53.2万字

第171集:跨物种的设计师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2.7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菌丝契约:当真菌学会设计家具

培养皿里的菌丝在幽蓝的LEd灯下泛着珍珠母的光泽,像一团正在凝固的星云。苏晓凑近观察时,鼻尖几乎碰到冰凉的玻璃,那些白色的纤维状结构以一种非对称的优雅弧度向上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织出了镂空的网格——那形状像极了苏州园林里被雨水打湿的窗棂,却又带着某种数学公式般的精确。

“苏总,这是第三代样本,编号mYc-07。”首席科学家李奥·陈推了推滑到鼻梁的眼镜,指尖在平板上划过,投影墙立刻亮起三维扫描图,“您看这个承重结构,完全是真菌根据力学模型自主生成的,我们只输入了‘椅子’这个概念参数。”

实验室里弥漫着潮湿土壤与木屑混合的奇特气味,这是苏晓从未闻过的工业气息。三个月前她在mIt媒体实验室看到那团能“感知”空间的真菌时,几乎以为是生物艺术装置。直到老工匠王师傅用游标卡尺反复测量菌丝形成的椅腿截面,才难以置信地抬起头:“这…这比我手工削的榫头还符合力学原理。”

“但它是活的。”苏晓的手指轻轻贴在培养皿外侧,能感受到微弱的温感,“当它生长时,我们怎么控制最终形态?”

“我们开发了磁场引导技术。”李奥调出一段视频,培养皿外围的环形磁铁发出脉冲时,菌丝生长方向立刻发生偏转,“就像用无形的模具让真菌‘理解’设计边界。但最神奇的是,它能自己优化结构——比如这个椅面的波浪纹,其实是真菌在代谢过程中对营养分布的自然反应,却刚好形成了符合人体工学的曲线。”

会议室里的争论比培养皿里的菌丝更纠结。三叔公的银质拐杖重重敲在实木会议桌上,檀木纹理间迸出细小的木屑:“苏家的家具是靠匠人的手温养出来的,现在要让蘑菇来做?传出去我们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投影幕布上还留着mYc-07的扫描图,那些交织的菌丝在光线下像发光的血管。苏晓把一份检测报告推到三叔公面前:“这是真菌家具的碳足迹数据——比传统实木家具低87%,生长周期只要21天,而且完全可降解。当客户问我们‘这把椅子会不会砍伐雨林’时,我们能拿出比榫卯工艺更硬的答案。”

年轻的设计师林薇(苏晓表妹)突然站起来,平板电脑上跳出她刚画的草图:“我一直在想,能不能让家具像树一样‘生长’出榫卯结构。现在真菌做到了——你们看,它天然形成的凹凸接口,比机械加工的更契合!”她的指尖在屏幕上划过,菌丝形成的“榫头”在虚拟环境中与“卯眼”完美嵌合,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邮件像培养皿上的冷凝水一样不断滴落。“非人类设计者的知识产权归属”“生物形态设计是否构成对自然规律的僭越”“活态家具的生命伦理边界”……苏晓把这些文件摞在窗台,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苏氏家具,始于1921”的烫金logo上,与培养皿里的菌丝形成奇异的叠影。

“李奥,”她突然问,“如果我们把真菌设计的逻辑告诉工匠,会怎么样?”

麻省理工的实验室里,老工匠王师傅正对着显微镜喃喃自语。屏幕上放大的菌丝节点像极了他雕刻了五十年的云纹,只是这些“云纹”会随着营养供给的变化而实时调整。“它怎么知道这里该加粗?”他突然抓起旁边的木工铅笔,在图纸上飞快勾勒,“就像我当年给雕花找重心一样,这蘑菇…它好像也懂‘势’。”

当第一把菌丝椅子被抬进展厅时,引发的骚动远超预期。那把椅子呈柔和的贝壳状,表面的菌丝纹理在不同光线下变幻出深浅不一的米白色,像被海水打磨了千年的珊瑚。最震撼的是它的重量——比同体积的实木轻60%,却能承受三个成年男子的重量。

“这是第一个由非人类智慧创造的苏氏家具。”李奥的声音在媒体闪光灯中有些发颤,他指着椅子底部的培养编号,“但它的每一个生长节点,都经过了苏氏工匠与AI的双重验证。”

争议像菌丝一样迅速蔓延。环保组织称赞这是“可持续设计的里程碑”,而传统工艺协会则发表声明:“当家具失去了匠人的体温,就只是一堆会生长的材料。”最尖锐的批评来自一位哲学教授:“我们是否在创造一种新的‘设计奴隶’?用磁场和营养操控真菌的生长,这与传统手工艺的尊重自然有本质区别。”

苏晓在tEd演讲的舞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同时播放着真菌生长的延时摄影和老工匠雕刻的慢镜头。“有人问我,苏氏家具的灵魂在哪里?”她举起手中的菌丝椅模型,光线穿过镂空的网格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当王师傅盯着显微镜研究真菌的力学逻辑时,当mIt的科学家为菌丝调整磁场频率时,当我们决定让真菌的‘自然智慧’与人类的‘匠心智慧’对话时——灵魂就出现在那个跨界的缝隙里。”

她停顿了一下,台下的观众能清晰听到背景音里真菌生长的细微声响。“这不是取代,是共生。就像我们的先祖从观察树木年轮学会计时,从鸟窝结构获得建筑灵感,现在我们只是用科技听懂了真菌的‘设计语言’。”

五年后,苏氏的“生物设计”生产线已经能“生长”出整面会呼吸的墙壁——那些由真菌和再生纤维构成的墙体,能根据室内湿度自动调节透气率。当竞争对手还在争论伦理时,苏氏已经拿下全球首个“生物循环设计”认证,他们的菌丝家具甚至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列为“21世纪设计伦理的转折点”。

在苏州老厂区的角落里,王师傅正在教一群小学生观察真菌培养皿。孩子们的鼻尖贴着玻璃,兴奋地看着菌丝在磁场引导下慢慢形成小凳子的形状。“看到没?”王师傅的老花镜上沾着些许培养基的湿气,“它长得快,但也要‘喂’营养;它会自己设计,但也要人告诉它‘边界’在哪里——就像你们学手艺,先得懂规矩,再谈创新。”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把菌丝家具的影子投在地上,与墙上挂着的苏承宗老照片重叠。照片里的老人正拿着刨子打磨木料,而培养皿里的真菌正在光线下生长出新的纹路,两者的影子在地板上交织成某种古老而新鲜的图案,像一个跨越百年的契约。

苏晓站在走廊尽头,听着隔壁实验室里李奥正在给访客讲解新的“真菌榫卯”技术——这次他们让两株真菌在磁场引导下分别生长出榫头和卯眼,当两者接触时,菌丝会自然缠绕形成比金属更牢固的连接。她突然想起项目启动那天,李奥曾指着显微镜说:“您看这些菌丝的连接点,像不像老工匠们握手时的指节?”

也许争议永远不会停止,但当她看到非洲小镇用苏氏提供的真菌模具“生长”出抗震房屋,当她收到自闭症儿童母亲的来信说孩子喜欢菌丝家具的温和触感,当她发现老工匠们开始把真菌生长的曲线融入传统雕花——苏晓知道,有些东西正在超越伦理辩论,像真正的树木一样,在争议的土壤里扎下根去。

培养皿里的新样本又开始生长了,这一次,它似乎在试着“画”出苏州园林的曲径。而在几百公里外的深山里,苏氏的木材农场正在播种新的树苗——那些树苗的基因经过优化,未来将与真菌共生,形成“可生长的家具森林”。科技与传统在这片土地上达成了奇妙的平衡,就像菌丝与木材,在黑暗中相互寻找,最终共同编织出光的形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