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51.5万字

第79集:家族企业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一、商会平台的资源破局

晨光刚漫过晋商大院的飞檐,苏承宗的紫檀木书房已传来算盘珠子的碰撞声。账房先生捧着泛黄的账本躬身而立,墨迹未干的流水账上,煤炭运输的损耗率仍像一道疤——自战乱起,沿途关卡苛捐杂税激增,隆昌实业的煤矿运费竟比去年涨了三成。

“把商会最近的资源名录拿来。”苏承宗指尖敲了敲账本,目光落在墙上新挂的商会章程上。自上月当选会长后,他亲手拟定的“资源共享十二条”刚在商会大会通过,此刻正等着派上用场。

申时三刻,平遥商会的议事厅里,二十余家商号的掌柜围坐成圈。王记粮行的王掌柜拨弄着水烟袋,声音里带着试探:“苏会长说的‘跨行业联采’,听起来是好,但各家门道不同,咋个协同法?”

苏承宗推开案头的羊皮地图,红笔圈出的山西煤田与陕西棉田之间,一条用墨线勾勒的“商路同盟”跃然纸上:“诸位看,我隆昌实业每月需从陕西进十万斤棉麻包装煤炭,而王掌柜的粮行正好要往山西运二十万斤小麦——若我们共享骡马队,回程不空车,运费能省一半。”

算盘珠子在王掌柜掌心滚动,眉头渐渐舒展。苏承宗趁热打铁,翻开一本蓝皮手册:“这是汇通票号整理的《晋商物资供需名录》,谁家缺硫磺、谁家剩铁器,上面都标得清楚。往后每月初五,商会设‘资源互易日’,各位可带账本前来对缝。”

散会后,苏明远抱着一摞名录走出议事厅,瞥见父亲与几位掌柜围在马车旁,正指着车厢里的新式煤炭筛选机低声交谈。那是苏明辉从德国带回的样机,此刻机身上还沾着昨夜调试时的煤屑。

“明远,把筛选机的损耗率和人工比,做成图册发给各煤号。”苏承宗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商会不是一人的商会,咱们吃肉,总得让大家喝汤。”

二、技术火种的扩散之路

三天后,隆昌实业的煤矿厂区里,二十余名商会学徒蹲在筛煤机旁,看技师老周演示齿轮咬合原理。苏明辉戴着牛皮手套,亲自操起扳手拧螺丝:“注意看,这偏心轮的转速决定筛网频率,以前人工筛煤一天十吨,现在机器能走三十吨,还省了五个劳力。”

角落里,李记煤号的少东家蹲在地上画草图,笔尖在羊皮纸上沙沙作响。他父亲上周刚在商会互易日拿三十石小米换了隆昌的旧筛网,此刻正凑在机器旁数齿轮,忽然抬头:“苏二公子,这机器咱们小煤窑买不起,能不能租?”

苏明辉一愣,转头看向父亲。苏承宗正倚在矿洞门口,望着远处蒸腾的煤烟出神。自去年引进新技术后,隆昌的煤炭纯度提升两成,可中小煤号因资金不足仍在用土法,导致市场上劣煤充优,连累好煤也卖不上价。

“可以组‘技术互助社’。”苏承宗忽然开口,“隆昌出机器、出技师,各家按产量抽成,年底分红。就像票号的联号制,大伙绑在一条船上,才不怕外人压价。”

半月后,第一家“商会联营煤窑”在大同破土动工。苏明远带着账本蹲在工地上,看李记少东家举着鲁班尺丈量机房地基,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还在烟馆里混日子,如今却能对着账本算出每枚铆钉的成本。远处,父亲正和几位掌柜围坐马扎,用树枝在地上画着股份制章程,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幅浸着煤屑的晋商画卷。

三、市场博弈的协同破局

入秋后的天津卫,英租界的洋行橱窗里,玻璃罐子里的煤油灯映得行人面色青白。苏承宗站在“晋商联合展位”前,看着伙计往松木货架上摆隆昌的精煤块——每块都用棉纸包着,印着红底黑字的“晋字牌”商标。

“苏会长,您看这展会,洋人占了八成展位,咱们土产没人瞧。”绸缎庄的陈掌柜搓着袖口,盯着隔壁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巨大广告牌直叹气。那上面画着金发女郎,指尖正划过一盏明亮的煤油灯,旁边写着“点亮新生活”。

苏承宗笑了笑,招手让苏明辉推来一辆铁皮小车。车斗里码着半人高的陶瓮,封口处还沾着窑灰:“陈掌柜,您瞧这是什么?”瓮盖掀开,一股松木香混着煤焦油的气息涌出来,伙计举起火把凑近,瓮底的黑色膏体竟腾地燃出蓝汪汪的火苗,比煤油灯亮堂两倍。

“这是咱们用精煤炼的‘晋源蜡’,耐烧、无烟,价钱比洋蜡便宜三成。”苏明辉掏出一本小册子,上面画着蜡烛、肥皂、油墨等二十余种煤化工产品,“商会的制皂坊、油墨庄已经试过配方,咱们不是卖原料,是卖‘晋商智造’。”

展会第二天,亚细亚火油的买办找上门来,西装革履却掩不住眼底的震惊:“苏会长,贵号的蜡油抢了我们三成订单,这生意做得不地道啊。”

苏承宗端起盖碗茶,茶水上漂着的茉莉花瓣随热气打转:“洋人能卖煤油,我们卖煤蜡,各凭本事。不过——”他指了指展位后方的“晋商技术共享墙”,上面贴着煤炭炼焦、蜡油提纯的简易流程图,“我们的法子,全写在这儿,谁想学,商会开班教。”

买办张了张嘴,忽然看见几个穿长衫的中国人正围在共享墙前抄笔记,其中一个竟是天津机器局的技师。他抿了抿唇,转身时西装后摆扫过展架,一枚“晋字牌”煤块骨碌碌滚到苏承宗脚边,被他轻轻踩住——坚硬,滚烫,带着煤炭特有的粗粝质感。

四、暗涌下的协同考验

霜降那天,商会突然收到加急信报:直隶总督衙门要征十万担军煤,价格比市价低两成,限期三日交割。王掌柜拍着桌子跳起来:“这不是明抢吗?去年闹灾荒,咱们捐了多少粮草?如今又来薅羊毛!”

议事厅里吵成一锅粥,唯有苏承宗盯着墙上的“义利堂”匾额不语。那是前任会长临终所赠,“义”字少了一点,据说是警示晋商“利中取义,不可满盈”。

“我接。”苏承宗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像重锤落鼓,“但不是隆昌一家接,是商会一起接。”他展开军煤需求清单,指尖划过“无烟煤”“块煤”等条目,“各家按擅长的品类分担,隆昌出技术改良土窑,汇通票号先垫银两对付官府,运费由商会统筹的骡马队分摊——”

“那利润呢?”有人小声问。苏承宗笑了:“总督衙门欠的银子,咱们拿‘协饷兑换券’抵。这券能在汇通票号贴现,还能换官府的盐引、茶票——比起赚这点煤钱,咱们要的是往后的路。”

散会后,苏明辉跟着父亲走进后院,看他蹲在石磨旁磨墨。月光把石磨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个巨大的年轮。“爹,您明知官府压价,为何还要拉着大家接?”

墨锭在砚台里转出细腻的涟漪,苏承宗忽然说:“明辉,你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看镖局走镖?单枪匹马过险滩,十有八九要栽;可要是十几家镖局联镖,旗子一挥,山匪也要让三分。商会就是咱们的‘联镖旗’,散了,各自是待宰的羔羊;聚了,才是晋商的脊梁。”

夜风掠过青瓦,捎来远处煤窑的锤声。苏明辉忽然想起在德国看到的情景:鲁尔区的煤矿主们组了产业同盟,连铁路运费都能集体议价。此刻父亲磨的不是墨,是把晋商千年来的“抱团”智慧,研成了适应新时代的墨汁,等着在商业版图上写下新的章程。

五、双赢格局的初现

冬至那天,商会收到直隶总督的嘉奖令,附赠的盐引额度比往年多了两成。王掌柜举着大红喜报冲进隆昌大院,身后跟着几个抬着食盒的伙计,食盒里装着刚出锅的平遥牛肉——这是他特意从老家带来的谢礼。

“苏会长,这次军煤咱们没亏!”王掌柜展开账本,上面用红笔标着“协同利润”一栏,“您瞧,虽说煤价压了两成,但用了您的改良窑,出煤率涨了一成五,加上汇通的贴现优惠,竟比平时多赚了半成!”

苏承宗笑着接过牛肉,递给旁边的苏明远:“去分给账房和伙计们,这是大家的功劳。”他转头对王掌柜说,“下月商会要办‘跨行业协同培训班’,您把这账本拿去当教材,讲讲‘压价时如何从成本里抠利润’。”

黄昏时分,商会的议事厅里又响起算盘声。不过这回算的不是各自的小账,而是一本“大账”:煤炭商记录着绸缎庄的棉麻需求,票号掌柜标注着粮行的银根周转期,就连最保守的当铺老板,也在本子上记下了隆昌实业“技术入股”的分红模式。

苏承宗站在议事厅门口,看着雪片落在“晋商协同发展碑”的新刻字上。那是三天前商会会员们共同立下的碑,碑文中最醒目的一句,是他亲手写的:“独行快,众行远,商道贵和,利共则久。”

雪越下越大,远处的煤窑却亮起点点灯火,像撒在黑幕上的星子。那些灯火不再是孤立的光,而是连成一片,映得晋商大院的飞檐鎏金溢彩——那是家族企业与商会协同共生的光,也是在时代洪流中,传统商帮寻找新生的光。

这一夜,汇通票号的账房先生在 ledger 上写下新的一页:“光绪二十七年冬,商会协同首岁,诸行营收平均增长八分,其中‘资源共享’节本、‘技术互助’增效、‘联合作战’拓市,为三大要诀。苏会长言:‘商者,非一人之商,乃天下之商也。’诚哉斯言。”

雪停时,黎明的第一缕光正爬上“晋字牌”的商标。那团燃烧的煤火图案旁,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晋商同辉,共赴时艰”——这是苏明远昨夜让人加上的,像一个年轻一代对古老商道的新注解。而在更远处,天津港的汽笛声隐约传来,带着工业时代的气息,与晋商大院的铜铃声遥相呼应,奏响一曲新旧交织的商业乐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