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10集:初战告捷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海隅星火:一个家族企业的国际拓荒记

第一章 重洋之外的星火

大西洋彼岸的秋日,梧桐叶被雨水浸得发亮,贴在费城老城区砖红色的建筑墙上。李默站在“李氏环球北美办事处”的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玻璃上凝结的水珠。窗外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大道的车水马龙,而办公室里,空气却像凝固了一样,只剩下打印机偶尔吐出纸张的沙沙声。

这是李氏集团海外拓展的第三个月。从祖父辈在岭南小城创办“李氏五金”开始,这个家族企业走过了三代人。父亲李建宏接手后,将小作坊发展成国内知名的精密机械制造商,但他心中始终有个未竟的梦——让李氏的产品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李默,作为李家第三代中唯一在海外读过mbA的年轻人,被父亲寄予了厚望,带着一纸委任状和集团半年的预算,在费城租下了这间位于写字楼12层的办公室。

“默哥,德国那家竞品的报价又下来了,比我们低了七个点。”助理陈曦抱着文件夹走进来,眉头紧锁,“他们在欧洲市场深耕多年,客户关系太稳固了,这次‘东部走廊’项目,我们恐怕……”

“东部走廊”项目,是美国东北部几个州联合发起的交通枢纽升级工程,其中核心的智能仓储机械系统招标,对李氏来说是块分量极重的敲门砖。一旦拿下,不仅能带来数千万美元的直接利润,更能打破欧美企业对高端机械市场的垄断认知。但对手是德国老牌企业冯·诺依曼集团,无论技术积累还是本地资源,都占据绝对优势。

李默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紧握的拳头泄露了他的紧张。三个月来,他带着团队跑遍了美国东海岸,参加行业展会,拜访经销商,吃了无数闭门羹。美国人对亚洲品牌的刻板印象,欧洲企业的技术壁垒,还有本地供应商的排外情绪,像一道道无形的墙。为了这个项目,他们熬了无数个通宵,根据美国市场的标准修改设计方案,甚至拉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教授做技术顾问。

“低七个点……”李默低声重复,走到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项目参数和竞争对手分析,“冯·诺依曼用的是第三代液压系统,我们的第五代伺服电机系统成本确实高,但能耗和精度上有优势。他们吃准了甲方会优先考虑价格。”

“可我们的报价已经是成本价了,再降就要赔本了。”陈曦急道。

办公室里陷入沉默。墙上的时钟指向下午四点,距离投标截止还有最后24小时。李默看着白板上“李氏精密——让精准触达每个角落”的标语,那是父亲亲自定下的企业理念。他想起临行前父亲的话:“默儿,海外拓展就像拓荒,头三脚难踢,但只要站稳了,后面就是一片天。爸不求你立刻赚钱,只求你打出李氏的牌子,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企业也能做顶尖的技术。”

手机突然震动,是国内发来的微信,母亲发来一张照片,祖父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放大镜看报纸,旁边放着一杯茶。配图文字:“爷爷说等你好消息。”李默的心头一暖,又涌上一股酸涩。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联系甲方技术总监安德森先生,就说我们想做最后一次技术演示,就在他们的仓储中心现场。”

陈曦愣住了:“现场演示?可我们的样机还在调试……”

“必须去。”李默的声音斩钉截铁,“价格我们比不过,但技术实力必须让他们亲眼看到。通知研发部,今晚通宵调试,明天一早带样机去现场。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试!”

夜色渐浓,费城的雨还在下。李氏办事处的灯光亮了一整夜,像重洋之外一点微弱却倔强的星火。打印机的沙沙声、键盘的敲击声、偶尔响起的英语讨论声,混杂着咖啡机的咕嘟声,构成了一曲紧张而充满希冀的夜曲。李默靠在椅子上,看着团队成员熬红的眼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输,为了父亲的期望,为了家族三代人的梦想,更为了那些在国内等着他们闯出一片天的员工。

第二章 谈判桌上的暗战

清晨的阳光穿透雨雾,洒在费城港务局的仓储中心。巨大的货架直抵天花板,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搬运着集装箱。李氏团队的样机被安置在角落,银色的机身在工业灯光下闪着冷光,与旁边冯·诺依曼那台略显笨重的设备形成对比。

甲方技术总监安德森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牌工程师,脸上带着美国人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他看着李默一行人忙碌地调试设备,旁边跟着冯·诺依曼的销售总监汉斯,一个穿着考究西装的德国人,正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和安德森聊着天,时不时投来轻蔑的目光。

“李先生,”安德森开口,语气平淡,“距离投标截止只有几个小时了,你们坚持要做这次演示,我希望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安德森先生,”李默用流利的英语回应,眼神坚定,“我们只需要十分钟,让您看到李氏技术的不同。”

调试完毕,李默示意启动设备。没有想象中的轰鸣,李氏的智能机械臂几乎是静音启动,屏幕上的数据流畅地跳动。根据预设程序,它需要在三分钟内从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货架上精准抓取五种不同规格的模拟货物,并按顺序码放。

机械臂如舞者般灵活,每一次移动都精准到毫米,抓取、旋转、放置,一气呵成。旁边的计时器显示,只用了两分半钟,所有货物已整齐码放,误差不超过0.5毫米。而随后冯·诺依曼的设备演示,虽然也完成了任务,但用时超过三分钟,且在抓取易碎模拟品时,震动明显更大。

安德森的眉头微微舒展,他走近李氏的设备,仔细查看屏幕上的运行数据,尤其是能耗曲线。“伺服电机系统……能耗比冯·诺依曼低了18%,精度却高了一个等级。”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汉斯的脸色沉了下来,立刻接口:“安德森先生,技术参数只是一方面,我们的设备在北美市场有十年的运营经验,售后网络覆盖全美国,李氏作为新来者,在服务保障上恐怕……”

“汉斯先生,”李默打断他,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与本地最大的机械维修连锁企业‘铁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他们将为李氏设备提供7x24小时的售后支持,覆盖全美主要城市。此外,我们还承诺提供三年免费维护,这是冯·诺依曼没有的条款。”

安德森接过协议,仔细翻阅,眼中的惊讶更甚。他看着李默,这个年轻的中国企业家,脸上没有初来乍到的青涩,只有一种沉稳的自信。“李先生,你们的技术和售后方案确实很有吸引力,但价格……”

“价格方面,”李默深吸一口气,这是他昨晚熬夜想出的最后对策,“我们可以接受在报价基础上,按项目实际回款进度,给予3%的浮动优惠。如果甲方能在合同中加入‘后续五年优先合作权’的条款,我们还可以再让利2个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最终报价,只比冯·诺依曼高2个点,但能提供更高的技术指标和更优的售后保障。”

这个条件一出,不仅安德森愣住了,连汉斯都吃了一惊。这相当于李氏在几乎不盈利的情况下,用技术和服务换取市场准入和长期合作机会,是典型的破釜沉舟之举。

“李先生,你确定要这么做?”安德森盯着李默的眼睛,“这对你们来说,风险很大。”

“安德森先生,”李默迎上他的目光,语气诚恳,“李氏进入北美市场,不是为了做一锤子买卖,而是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相信,凭借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我们能成为贵方最可靠的合作伙伴。这个项目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愿意拿出最大的诚意。”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安德森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显然在权衡利弊。技术优势、售后保障、长期合作的可能性,以及那仅高2个点的价格,在他心中快速盘算着。

汉斯坐不住了,他急切地说:“安德森先生,冯·诺依曼可以提供更好的付款条件,我们……”

“汉斯先生,”安德森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不耐,“我需要考虑的是整个项目的最优解,而不仅仅是价格。”他转向李默,“李先生,你们的演示很成功,方案也很有竞争力。请给我一个小时,我需要和采购委员会沟通。”

走出港务局大楼,费城的天空已经放晴。陈曦激动地差点跳起来:“默哥,有戏!安德森刚才的眼神不一样了!”

李默却没有放松,他看着远处港口停泊的巨轮,心中依然忐忑。这一个小时,像一个世纪般漫长。他拿出手机,想给父亲打个电话,却又放下了。他知道,此刻国内的家族企业里,所有人都在等着消息,从祖父到车间里的老工人,大家的心都悬在大西洋的这一边。

手机终于响起,是安德森的号码。李默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喂,安德森先生……”

电话那头传来安德森略带疲惫却清晰的声音:“李先生,经过采购委员会的讨论,我们决定接受李氏的投标。恭喜你们,‘东部走廊’项目,属于你们了!”

李默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随后是巨大的狂喜冲击着他的神经。他几乎握不住手机,只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陈曦和团队成员围了过来,看着他的表情,瞬间明白了结果,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我们做到了!我们真的做到了!”陈曦激动地喊道,几个年轻的工程师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三个月的艰辛、无数次的碰壁、通宵达旦的努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

李默看着欢呼的团队,又抬头望向东方,仿佛能透过重洋,看到国内家族企业里那一张张期待的面孔。他对着电话,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谢谢您,安德森先生!谢谢您给李氏这个机会!我们保证,一定圆满完成项目,绝不辜负您的信任!”

挂掉电话,李默走到路边,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父亲沉稳的声音传来:“默儿?”

“爸,”李默的声音哽咽了,“我们……拿下了。‘东部走廊’项目,我们拿下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父亲带着激动的、有些颤抖的声音:“好!好!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们能行!默儿,你辛苦了!”

李默听到电话背景音里,似乎有父亲用力擦眼泪的声音,还有隐约的欢呼。他知道,这个消息,正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岭南那个承载着李氏百年梦想的地方。

第三章 岭南故里的欢腾

李氏集团总部大楼位于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银灰色的建筑在六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董事长办公室里,李建宏挂掉儿子的电话,手指还在微微颤抖。他看着办公桌上摆放的祖父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穿着长衫,眼神坚毅,那是“李氏五金”的奠基人。

“爸,我们做到了,真的做到了……”李建宏对着照片喃喃自语,眼眶瞬间红了。从他接手企业那天起,拓展国际市场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为此他筹备了十年,考察了无数国家,最终将第一步棋落在了美国。他知道这有多难,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品牌偏见、贸易壁垒,每一道坎都足以让一个企业望而却步。他派儿子去开拓,既是信任,也是放手让年轻人去闯,哪怕前路荆棘密布。

“董事长!”秘书王姐推开门,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刚刚接到北美办事处的正式邮件,‘东部走廊’项目确认中标了!”

“知道了!”李建宏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通知下去,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另外,让厨房准备一下,今晚在集团餐厅摆庆功宴,所有员工都参加!”

“好嘞!”王姐笑着跑了出去,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集团。

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中,老技术员张师傅正在调试一台精密车床。他在李氏干了三十年,从学徒到技师,见证了企业从小到大的每一步。当车间主任跑进来,大声宣布中标消息时,张师傅手里的扳手“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真的?拿下美国那个大项目了?”张师傅的声音有些沙哑。

“千真万确!李默总亲自谈下来的!”车间主任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老张,咱们的机器要卖到美国去了,以后咱们也是给国际大项目供货的人了!”

车间里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工人们互相击掌,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要把这个好消息立刻告诉家人。角落里,一个年轻的操作工偷偷抹了把眼泪,他想起自己刚入职时,李建宏在新员工培训上说的话:“咱们李氏人,要有志气,要让全世界都用上我们造的精密机械。”

行政楼里,财务部的小姑娘们围在一起,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中标通知书尖叫。市场部的小王立刻打开ppt,开始准备庆功会的背景板,上面要大大的写上“热烈祝贺李氏集团中标美国‘东部走廊’项目”。就连保安室的老陈,也从对讲机里听到了消息,咧着嘴对进出的员工说:“咱们李氏出息了!”

下午三点,全体员工大会在集团礼堂举行。李建宏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自豪。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各位同事,各位家人!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们李氏集团,中标了美国‘东部走廊’项目!”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经久不息。李建宏挥了挥手,继续说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李氏的产品,得到了国际顶级市场的认可!意味着我们打破了欧美企业的垄断,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这是我们三代李氏人梦寐以求的时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最后落在前排坐着的几位白发老人身上,那是跟着祖父一起创业的老员工。“我要感谢在坐的每一个人,感谢研发团队的日夜攻坚,感谢海外办事处的拼搏奋斗,感谢生产一线的精益求精,更要感谢那些为李氏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同志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李氏的今天!”

“李默在电话里告诉我,为了这个项目,他们团队三个月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跑遍了美国东海岸,吃了无数闭门羹,但他们挺过来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后站着整个李氏,站着我们所有家人!”

说到这里,李建宏的声音哽咽了:“我父亲,也就是你们的老董事长,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建宏啊,什么时候,咱们李氏的东西能卖到国外去,让洋人也竖大拇指,我就算闭眼也安心了。’今天,我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我们做到了!”

台下不少老员工已经泪流满面,年轻员工们则热血沸腾,掌声、欢呼声、啜泣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激动人心的交响乐。

晚上,集团餐厅灯火通明,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李建宏带着几位高管,挨桌给员工们敬酒。祖父李老爷子也被请来了,老人家穿着唐装,精神矍铄,手里拄着拐杖,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爷爷,您高兴吗?”李建宏扶着老人,笑着问。

“高兴!高兴啊!”老爷子用力点头,眼睛里闪着光,“比我当年娶你奶奶那天还高兴!咱们李家,终于走出国门了!默儿这孩子,有出息!”

年轻的员工们围过来,争相向老爷子敬酒,听他讲当年“李氏五金”创业的故事。整个餐厅里,洋溢着家的温暖和胜利的喜悦。有人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忘的一幕,发在家族群里。

此刻,远在费城的李氏办事处,也正在举行庆功宴。李默看着视频里国内热闹的场景,听着家人和同事们的欢呼声,眼眶湿润了。他举起酒杯,对着镜头:“爸,爷爷,各位家人,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们在这边一切都好,接下来,我们会全力以赴,把项目做好,让李氏的牌子在北美市场越擦越亮!”

视频那头,李建宏举起酒杯回应:“默儿,好好干!家里有我们,你放心!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整个李氏都是你的后盾!”

屏幕内外,酒杯相碰,虽然隔着万里重洋,却传递着同样的喜悦和信念。这个夜晚,对于李氏家族来说,注定无眠。它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是一个家族企业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是三代人梦想照进现实的光辉时刻。

第四章 里程碑后的涟漪

“东部走廊”项目的成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李氏集团内外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直接的影响,是账面上那数千万美元的订单金额,按照当前汇率换算成人民币,是一笔足以让任何企业艳羡的数字。财务总监在月度会议上汇报时,嘴角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这笔利润不仅能覆盖海外办事处一年的运营成本,还能为集团注入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后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但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认可。中标消息经美国当地媒体和行业期刊报道后,李氏集团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欧美机械工程领域的视野中。行业分析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对“中国李氏精密机械”的技术评价,虽然措辞仍带有谨慎,但“创新”“高效”“性价比突出”等词汇,已经打破了过去对亚洲品牌“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德国冯·诺依曼集团的汉斯在项目落幕后,曾私下找到李默,语气复杂地说:“李先生,你们赢了,但不是靠价格,是靠技术。这在北美市场,很少见。”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欧美同行的态度转变。

更具意义的是后续的合作机会。项目中标一个月后,李氏北美办事处陆续收到了来自加拿大、墨西哥以及美国本土其他企业的咨询函,询问智能仓储设备和精密机械部件的合作可能。其中一家位于芝加哥的物流巨头,直接表达了希望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口碑效应’。”李建宏在董事会上兴奋地说,“一个项目的成功,打开了一扇门,让更多人看到了李氏的实力。现在,不是我们去求着别人合作,而是别人主动找上门来了。”

家族内部,这次成功也带来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对海外拓展持保留态度的几位叔伯,态度彻底转变,在家族会议上主动提出要加大对北美市场的投入,甚至建议在欧洲设立新的办事处。年轻一代的子弟们更是备受鼓舞,几个在国外留学的李家孩子,纷纷表示毕业后愿意加入海外团队,为家族企业的国际化出一份力。

李默的堂妹李薇,正在剑桥大学攻读国际贸易,她在给李默的邮件里写道:“堂哥,看到你们的成功,我太激动了!原来我们李家的企业真的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和那些百年老店竞争。等我毕业,我要去欧洲开拓市场,把李氏的牌子也打到欧洲去!”

这种家族凝聚力和使命感的提升,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李建宏看着家族群里晚辈们充满激情的讨论,欣慰地对妻子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当年我们吃的苦,受的累,现在都变成了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线上,工人们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为国际项目供货”成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标签。研发中心里,年轻的工程师们主动加班加点,希望能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巩固李氏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部发现,最近的招聘中,名校毕业生和海外人才的投递量明显增加,“李氏集团——国际化的民族企业”成为了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老技术员张师傅被请去给新员工做培训,他指着车间里即将发往美国的设备零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看到了吗?这就是你们做的东西,它们马上要漂洋过海,用到美国的大项目上。咱们手上的活儿,可不光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给中国人长脸,给李氏争口气!”

项目执行过程中,李氏团队的专业和高效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口碑。面对美国严苛的施工标准和环保要求,李默带领团队逐一攻克,不仅提前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还在试运行中创造了零故障的记录。安德森总监在验收报告中写道:“李氏团队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敬业精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参与并出色完成国际顶级项目。”

这份报告被李建宏放在了集团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东部走廊”项目的全景照片。每当有客户或合作伙伴来访,他都会亲自带到这里,讲述李氏走出国门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李建宏常对来访的客人说,“这是一个信号,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说明我们中国的企业,有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的位置。”

一年后,“东部走廊”项目顺利竣工,李氏的智能仓储系统因其高效节能的表现,获得了美国交通部门颁发的“年度创新技术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亚洲企业。消息传回国内,再次引起了行业轰动,李氏集团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连续数日涨停。

站在费城办事处的窗前,李默看着楼下日益繁忙的街道,心中感慨万千。从当初那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到如今拥有五十多名员工、业务辐射整个北美的分公司,李氏在海外的根基已经稳固。而国内的总部,也借着这股东风,加速了技术升级和产业扩张,一个横跨中西、协同发展的企业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第五章 星辰大海的征程

岭南的夏夜,蝉鸣声声。李氏家族的庭院里,葡萄架下摆着一张石桌,李建宏陪着父亲李老爷子喝茶。院子里灯火通明,传来晚辈们的说笑声,那是刚从国外回来的李默和堂妹李薇在给大家讲欧洲考察的见闻。

“爸,您看,”李建宏拿起一份文件,“欧洲办事处的筹备方案已经拟好了,薇丫头说想把第一站放在德国,直接去竞争对手的家门口试试水。”

老爷子放下茶杯,眯着眼睛笑了:“好,好!就得有这股子闯劲!想当年我开‘李氏五金’,也就是在街角摆了个小摊,谁能想到今天能卖到国外去?人啊,就得有梦想,有了梦想,就得去追。”

李建宏点点头,看着不远处谈笑风生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东部走廊”项目的成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李氏集团走向世界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家族和企业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的时代,畏首畏尾只会被淘汰,只有勇敢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接受检验,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默儿这次干得不错,”老爷子感慨道,“顶住了压力,打出了名堂。不过啊,这才只是开始,海外的路还长,挑战还多着呢。”

“您说得对,爸。”李建宏深以为然,“现在欧美市场对我们的认可度提高了,但贸易摩擦、技术壁垒、文化差异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不能骄傲,得把这次成功当成新的起点,继续修炼内功,提升技术,打造真正的国际品牌。”

正说着,李默和李薇走了过来。李薇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兴奋地说:“大伯,爷爷,你们看,这是我们在德国考察时接触的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他们对我们的精密电机技术非常感兴趣,想和我们合作开发下一代车载电机系统。”

李建宏接过平板,仔细看着上面的技术参数和合作意向书,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新能源汽车?这可是个大市场。德国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他们能看上我们的技术,不容易啊。”

“是啊,”李默接口道,“他们的技术总监说,我们的伺服电机系统在能耗和体积上有明显优势,很符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个进入高端制造业细分领域的好机会。”

老爷子看着眼前的孙辈们,一个在北美站稳了脚跟,一个又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让家人吃饱穿暖,让“李氏五金”在小城有个立足之地。没想到短短几十年,李家的产业已经走向了世界,孙辈们的眼界和魄力,更是远超他的想象。

“好,好!”老爷子连连点头,“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就放手去干!记住,不管走到哪里,根不能忘,心要正,做生意如做人,诚信为本,技术为根,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我们记住了,爷爷。”李默和李薇异口同声地说。

夜深了,家人渐渐散去。李建宏陪着父亲回到房间,老爷子躺在床上,拉着他的手,低声说:“建宏啊,看到你们现在这样,我放心了。李氏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后辈了。记住,不管多大的企业,多大的成就,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爸,您放心吧。”李建宏眼眶微热,“我们会的。”

走出父亲的房间,李建宏站在庭院里,望着满天繁星。远处,李氏集团总部大楼的灯光依然明亮,那是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还在为新的技术攻关。他知道,“东部走廊”项目的成功,只是李氏国际化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前方还有更广阔的星辰大海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从岭南小城的五金作坊,到横跨欧亚美的国际企业,李氏集团的故事,是无数中国家族企业奋斗的缩影。它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展现了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担当。

几天后,李默再次登上飞往北美的航班。在飞机冲上云霄的那一刻,他看着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灯火,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每一次起飞,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每一次降落,都意味着离梦想更近一步。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李氏集团的旗帜,正迎着朝阳,在重洋之外的土地上,猎猎作响。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梦想,更代表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信心。这趟星辰大海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