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73集:平行宇宙的展览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平行宇宙家具展

苏晓站在展厅中央,指尖掠过一把黄铜扶手椅的雕花纹路。这组名为“未选择的路”的展品正散发着淡淡的松节油香气,椅腿内侧刻着一行极小的字:1921年,旧金山码头。

“董事长,量子计算集群第17次校准完成。”研发总监的声音从蓝牙耳机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概率云模型已经稳定在98.7%的收敛度。”

苏晓没有回头。她的目光落在扶手椅扶手上——那里的木纹呈现出奇异的漩涡状,仿佛无数条平行线在此处交汇又离散。这是量子物理团队耗时三年的成果:用算法模拟出所有可能存在的苏氏家具,那些因历史岔路口的不同选择而诞生的、从未被制造过的设计。

一、祖父的另一种人生

展厅入口处的全息投影正在循环播放一段黑白影像。1921年的苏州河码头,年轻的苏承宗站在开往旧金山的邮轮跳板前,手里攥着一卷榫卯图谱。在这个概率分支里,他最终踏上了甲板,而非像现实中那样留在上海开木工作坊。

“这套工业风系列,是根据1930年代美国西海岸的家具风格反推的。”策展人小林指着旁边的展台,那里陈列着一组钢铁框架的组合柜,胡桃木面板上打着整齐的圆孔,“您看这个抽屉滑轨——用的是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工艺,这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

苏晓弯腰细看抽屉底部的钢印:“苏氏钢铁,1947”。现实中,苏家直到1953年才涉足金属加工,而在这个平行时空里,苏承宗靠着为好莱坞片场制作道具家具积累的资本,在底特律创办了家具工厂,把榫卯结构嫁接到了工业流水线。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对着展柜里的设计图出神。他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家具史研究员,手指在虚拟屏上快速滑动:“不可思议,这种将明式圈椅与包豪斯风格融合的尝试,比密斯·凡德罗的钢管椅早了整整十五年。”

苏晓注意到老者袖口别着的钢笔——那是苏氏1980年代生产的文具系列,现实中因销路不佳只生产了三个月。在这个“美国线”的时间轴里,它成了畅销全球的经典款。

“但这里有个悖论。”老者突然抬头,镜片后的眼睛发亮,“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亚裔工匠的限制令,理论上会让苏氏在1943年破产。”

“所以才有那个应急设计。”苏晓指向展台角落的折叠椅。那是用飞机铝和压缩纸板制成的军绿色折叠椅,椅面印着星条旗图案,却在连接处藏着一个微型榫卯结构——显然是苏承宗在战时物资管制下的妥协之作。

老者凑近细看,突然发出一声低呼。折叠椅的金属支架内侧,刻着一行中文:“木可焚,榫不灭”。

二、未被炸毁的车间

穿过一道由全息投影构成的“时间裂隙”,展厅的光线突然变得柔和。这里陈列着“和平线”的展品——如果二战未曾爆发,苏氏会走向怎样的设计道路。

最显眼的是一组紫檀木沙发,扶手处的云纹雕刻细腻得能看清每片云絮的层次。现实中,苏承宗在1937年被迫烧毁了大部分珍贵木料以躲避战火,而在这个概率分支里,这些木材被完整保存下来,经过八十余年的自然氧化,呈现出深紫近黑的色泽。

“这组‘锦绣’系列,1946年就该面世的。”苏晓轻轻抚摸沙发扶手,触感温润如玉。她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记载,那场未能举办的1946年巴黎世博会,原本要带去参展的正是这个系列。

一位穿旗袍的老太太正坐在复刻的“锦绣”梳妆台前,对着黄铜镜面整理鬓发。她的孙女举着手机拍摄台面上的螺钿镶嵌——那些贝壳薄片在灯光下流转着虹彩,拼成“天下太平”四个篆字。

“我外婆总说,当年太爷爷准备了一整年的料子。”老太太转头对苏晓笑了笑,眼眶微红,“没想到有生之年能见到真东西,就像……就像把被偷走的时光找回来了。”

苏晓的目光落在梳妆台抽屉的暗格上。那里静静躺着一卷设计草图,纸张边缘泛着自然的黄褐。量子算法不仅模拟了家具本身,还生成了与之相关的物件:1948年的订单本、1952年的客户感谢信、1963年的维修记录。

“这些木纹里藏着温度。”老太太的手指拂过桌面,“比我家那套1990年代的复刻版多了点……烟火气。”

三、提前降临的智能时代

展厅中段的灯光陡然转冷,蓝白色的光线勾勒出一组充满未来感的家具。这里是“AI线”的展区——模拟了如果1970年代就出现强人工智能,苏氏会诞生的设计。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银色的组合柜,表面覆盖着可变色液晶面板,能根据用户心情切换木纹图案。当参观者靠近时,柜面会自动浮现出虚拟操作界面,显示着“推荐搭配:根据您的基因序列,胡桃木更适合您的皮肤敏感度”。

“这组概念款的核心算法,其实借鉴了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系统雏形。”量子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陈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组合柜的连接处,“但我们保留了苏氏最核心的东西——您看这个隐藏式榫卯,即使在全自动化生产的设定里,老师傅们还是坚持手工开槽。”

一个戴VR眼镜的小男孩正对着空气“触摸”虚拟家具。他的母亲在一旁解释:“系统说,这是1985年为NASA空间站设计的失重家具,用的是记忆合金和竹纤维复合材料。”

苏晓看着男孩的手穿过虚拟的桌腿,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工具会变,但人对家的念想不会变。”在AI线的时间轴里,1998年就出现了全屋智能系统,但那些冰冷的金属框架里,始终保留着木质的核心部件——算法模拟出的用户反馈显示,人类潜意识里还是渴望触摸自然的纹理。

“董事长,您看这个。”陈教授调出一组数据图表,“AI线的用户留存率比现实高12%,但……”他顿了顿,“满意度反而低7%。”

苏晓并不意外。她走到一个悬浮式书架前,那里的虚拟标签显示着“2003年停产”。原因很简单: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导致设计逐渐趋同,最终失去了独特性。

四、木纹里的概率云

展厅最深处的墙壁上,投影着不断变幻的文字:“所有未发生的可能性,都在这些木头里。”这句话出自苏承宗1957年的笔记,当时他正对着一堆被虫蛀的木料发呆,思考如何改良防腐工艺。

此刻,这句话下方聚集着最多的参观者。他们站在一面由无数细小光点组成的“概率墙”前,每个光点都是一个未实现的设计方案——有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有的则清晰到能看清木料的年轮。

“那是1968年的‘东方红’系列。”苏晓指着一团明亮的光簇,“如果当年没有选择和外贸公司合作,而是专注国内市场,大概会是这个样子——用东北红松做的简易家具,上面刻着当时的口号。”

一个穿校服的女孩伸手触碰那团光簇,光点立刻散开又重组,形成一把椅子的形状。椅背上刻着“为人民服务”,椅腿却是标准的明式马蹄足。

“这些概率分支不是孤立的。”陈教授在一旁解释,“算法发现,无论历史如何分叉,有些元素始终存在——比如这个马蹄足,在87.3%的概率分支里都出现了。”

苏晓想起祖父常说的“木性”。每种木材都有自己的脾气,就像每个人的命运,看似无常,实则有迹可循。量子算法模拟出的千万种可能,最终都绕不开那些深植于苏氏基因里的东西:对木材的敬畏,对结构的执着,对“家”这个概念的坚守。

五、时间的琥珀

闭展前半小时,苏晓独自来到展厅最偏僻的角落。这里陈列着整个展览最特殊的展品——一组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白坯家具,没有上漆,没有雕花,甚至连榫卯接口都还留着细微的缝隙。

这是“空白线”的展品:如果苏氏在某个时间点消失了,世间会出现的、与苏氏无关的家具。

她拿起一把白坯椅子,木料的原始纹理清晰可见,带着新鲜的锯木味。椅腿的连接处用的是金属螺丝,而非榫卯。这把椅子坚固、实用,却像一首没有灵魂的诗。

“董事长,检测到异常波动。”耳机里突然传来陈教授急促的声音,“概率云模型出现0.3%的偏移,是……是‘空白线’那边。”

苏晓放下椅子,转身看向那面投影墙。“所有未发生的可能性,都在这些木头里”——这句话的投影正在微微闪烁,仿佛水面被投入石子。

她走到墙边,伸出手。指尖穿过光影的瞬间,无数条木纹在她眼前展开又消失,像快进的胶片。她看到了祖父留在上海的现实线,看到了他去美国的概率线,看到了和平年代的精致,看到了AI时代的冰冷,最终停留在一片温暖的光晕里——那是无数条线最终交汇的地方,是木头本身的纹理。

“陈教授,关闭主投影。”苏晓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把最后这句话打在所有展品的标签上:‘但我们只选择最像家的那一种’。”

展厅的灯光渐渐暗下来,只剩下每件家具下方的小灯,照亮那些或精致或粗犷、或古典或未来的木纹。参观者们陆续离开,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在木头里的时光。

苏晓最后一个走出展厅。晚风拂过,带来远处老厂区的木香——那是现实里的味道,混杂着汗水、松节油和岁月沉淀的气息。她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像散落的木屑,在深蓝色的天鹅绒上闪烁。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研发团队发来的最终数据报告。在所有概率分支的模拟结果里,有一个参数始终保持不变:无论设计如何变化,“家”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总是最高的。

苏晓笑了笑,把手机揣回口袋,朝着老厂区的方向走去。那里有等待她的车间,有正在生长的木材,有属于这个时空的、正在被书写的故事。那些未选择的路,未实现的设计,终究只是木纹里的影子,而真正的匠心,永远活在当下的刨花与凿痕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