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83集:困境中的突破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一、黑水河的裂痕与蒸汽船的轰鸣

黎明前的薄雾像一块浸透了煤屑的灰布,笼罩着苏记煤矿的井口。苏承宗踩着冻硬的车辙走进矿场,靴底碾过碎石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刺耳。通往火车站的运煤大道在三天前的暴雨中塌陷了半幅,二十辆骡车停在塌方处,车夫们裹着油腻的棉袄蹲在车辕下抽烟,烟锅里的火星在晨雾中明明灭灭,如同他们此刻悬着的心。

“东家,德国工程师来了。”管事老崔的声音带着沙哑,他身后跟着个高鼻梁的金发男人,皮靴上沾满了黑泥。苏承宗点点头,指着前方塌陷的路基:“冯·李希霍芬先生,您看这路……”

德国工程师蹲下身,手指抠着断裂处的土层,蓝色眼睛在镜片后闪烁:“苏先生,路基下的流沙层遇水松动,传统夯筑法没用。得用水泥浇筑地基,再铺枕木。”他从皮包里掏出一卷图纸,“这是我改良的蒸汽夯机设计图,效率比人工高十倍。”

苏承宗的手指划过图纸上复杂的机械结构,眉头却未舒展。水泥要从天津进口,每吨价格够买三石小麦;蒸汽夯机需要锅炉,矿上现有的蒸汽机还要维持井下通风。更麻烦的是,塌方路段旁边就是黑水河支流,河道淤塞多年,若能疏通水运,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老崔,把洋务运动时留下的运河档案找出来,”苏承宗突然转身,“特别是光绪年间修的那座青龙闸图纸。”他记得父亲说过,当年李中堂办实业时,曾在黑水河下游修过船闸,后来因经费短缺废弃了。

正午时分,苏承宗站在黑水河堤上,手里攥着泛黄的图纸。河道里布满了丛生的芦苇和暗礁,最深处不过三尺,根本通不了货船。几个乡绅模样的人骑着骡子赶来,为首的刘举人晃着旱烟袋:“苏东家,听说您要挖河?这黑水河是龙脉,动不得!”

“刘举人,”苏承宗将图纸卷成筒,敲了敲堤岸的泥土,“去年您家佃户缴不上租,可是在我矿上拉了三个月煤才凑齐。如今路断了,煤运不出去,下月的工钱在哪?”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再说,这青龙闸是朝廷当年批的官工,算起来还是您岳父大人任知州时监修的。”

刘举人噎了一下,旱烟袋在手里转圈圈。旁边的李乡绅插话:“疏通河道要占我们的河滩地,怎么补偿?”

“占一亩补两亩,”苏承宗立刻接话,“而且,河通了后,你们往城里运粮食也方便,运费我给打七折。”他知道这些乡绅最看重实利,与其讲大道理,不如算清楚账。

就在这时,下游传来“突突”的机器声。苏明远带着几个工人抬着一台半人高的铁疙瘩走来,铁疙瘩连着铜质的螺旋桨。“爹,这是我从天津机器局淘来的蒸汽拖船引擎,”苏明远抹了把脸上的油污,“试试能不能清淤。”

引擎点火时,喷出的蒸汽惊飞了芦苇丛中的水鸟。螺旋桨搅动河水,溅起的泥浆里裹着碎陶片和朽木。但刚推进半里地,引擎突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停了下来。德国工程师蹲在旁边检查,摇头道:“齿轮箱进水,轴承磨损太严重。”

苏承宗看着河面上漂浮的油污,沉默片刻,对苏明远说:“去把天津的洋行经理请来,就说我要租最新式的挖泥船,钱不是问题。”他知道,在技术面前,省钱就是找死。

二、铁矿场的暗棋与三行同盟

与此同时,百里外的唐山铁矿场,苏明远正盯着一堆赤铁矿发呆。铁路配件厂的生铁库存只剩三天用量,而老供应商王记铁坊突然涨价三成,说是山西的铁矿被战火阻断了运输。

“东家,这是新找的几家供应商报价。”账房先生递过账本。苏明远扫了一眼,眉头紧锁:李家铁坊要先付全款才供货,张家铁坊的生铁含硫量过高,只有一家新开的“惠民铁厂”价格合适,但厂址在天津租界。

“惠民铁厂?”苏明远敲了敲账本,“去查查老板是谁,有没有跟日本人合伙。”他记得上个月商会通报过,有日本财阀在华北低价收购铁矿,再高价卖给中国工厂。

下午,探子回报:“东家,惠民铁厂老板是个广东人,但背后有三井洋行的股份。而且,王记铁坊突然涨价,就是因为三井给了他们一笔‘定金’,让他们断我们的货。”

苏明远猛地站起来,拳头砸在桌上:“好个借刀杀人!”他知道,这是冲着苏记铁路配件的专利来的——他们新研发的弹簧钢配件,刚刚拿到京汉铁路的订单。

他立刻骑马赶回天津,直奔法租界的惠通洋行。洋行经理皮埃尔正在品鉴红酒,见苏明远进来,耸耸肩:“苏先生,听说你要买生铁?可惜,最近货紧。”

“皮埃尔先生,”苏明远从皮箱里拿出一叠文件,“这是去年你们法商轮船公司拖欠我们的煤炭运费,共计三万两白银。如果今天拿不到生铁,我只好去公董局申请扣押你们的货船了。”

皮埃尔的脸色变了。法商轮船公司确实欠着苏记的钱,若被扣押船只,不仅生意受影响,还会被同行笑话。他沉默片刻,按了按铃:“给苏先生开五十吨比利时生铁的提货单,价格按去年的老规矩。”

拿到提货单,苏明远并未松气。他知道,光靠一家供应商不够。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供应商不能只靠一家洋行。”他立刻派人去联络山西的煤老板,用低价煤炭换取铁矿运输的通道;又找到河北的土法炼铁作坊,承诺提供改良高炉的技术,换取稳定供货。

就在苏明远奔波于各个铁矿场时,天津商会的议事厅里正吵得不可开交。盐商巨头王伯年敲着桌子:“修商道可以,但石料钱必须按我的报价来,每吨纹银五两!”他刚从外地运来一批石料,想趁机大赚一笔。

苏承宗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扶手。王伯年的报价比市场价高出一倍,显然是想卡脖子。他环视一周,见米商刘老板和布商张老板都在皱眉,知道时机到了。

“王老板,”苏承宗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听说您上个月囤了五千石大米,等着涨价?”他顿了顿,看向米商刘老板,“刘老板,今年江南米丰收,要是有人从上海运来一批洋米,价格比市价低两成,不知道您怎么看?”

刘老板眼睛一亮:“苏东家若能帮忙牵线,刘某感激不尽。”

苏承宗又转向布商张老板:“张老板,我听说天津卫的洋布庄最近到了一批英国细布,正愁没销路呢。”

张老板立刻接话:“苏东家若能搭个桥,张某愿以成本价供应商会所需布匹。”

王伯年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知道,苏承宗这是要联合米、布两行,断他的财路。如果米价下跌,他囤的大米就会赔钱;如果洋布低价倾销,他参股的布庄也会受影响。

“苏承宗,你这是要挟!”王伯年猛地站起来。

“非也,”苏承宗微微一笑,“这叫合作。三行同盟,互利共赢。王老板若肯按市场价供应石料,我们也不会去动您的米和布。”他将一份拟好的协议推过去,“您看,修缮商道的费用按市价分摊,盈利按出资比例分配,如何?”

王伯年盯着协议,手在袖子里攥成了拳头。他知道,自己输了。若不答应,苏承宗真能联合米、布两行让他血本无归。他咬牙在协议上画了押,甩袖而去。

苏承宗看着他的背影,对众人说:“商道通则百业兴。以后我们商会,要像这商道一样,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他知道,这次的胜利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黑水河的疏浚工程才刚刚起步,而三井洋行在铁矿场的暗棋,也才刚刚落下。

三、青龙闸的残梦与朝堂的阴影

入夜,苏承宗在书房摊开青龙闸的图纸,煤油灯的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图纸边缘的朱批已斑驳不清,最后一行是光绪二十年的御笔:“着户部拨款三万两,务期十年内完工。”如今三十多年过去,闸体早已倾颓,只剩下半截石墩在黑水中若隐若现。

“爹,”苏明远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这是山西票号发来的密函,说朝廷要查洋务运动时期的旧账,特别是那些半途而废的工程。”

苏承宗接过信,手指在“青龙闸”三个字上停顿片刻。他知道,这不是巧合。王伯年在商会吃了亏,必然会去京城活动。如今甲午战败刚过,朝廷正需要找替罪羊来平息民怨,像青龙闸这样的“烂尾工程”,正是最好的靶子。

“传我的话,”苏承宗将信凑到灯上烧掉,“黑水河疏浚工程,明天就动工。不管花多少钱,十天内必须让挖泥船开进去。”他知道,只有抢在朝廷追查前做出成效,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第二天拂晓,黑水河堤上响起了震天的号子声。苏承宗从天津租来的两艘挖泥船“铁龙号”和“金鳌号”缓缓驶入河道,巨大的抓斗起落间,淤泥被源源不断地抛到岸上。德国工程师站在船头,指挥着工人调整挖掘角度,嘴里不时冒出几句德语。

刘举人带着几个乡绅又来了,这次还多了两个穿官靴的人。“苏东家,”为首的巡检大人晃着腰牌,“有人举报你私挖河道,破坏风水,跟我们去衙门走一趟吧。”

苏承宗放下望远镜,不慌不忙地说:“大人,这是光绪二十年朝廷批的青龙闸续建工程,”他示意老崔呈上批文副本,“您看,上面还有李鸿章李中堂的签押。如今国家缺煤,百姓缺粮,我不过是替朝廷完成未了的心愿。”

巡检大人接过批文,看着上面的朱砂印,脸色有些犹豫。刘举人在一旁急道:“大人,这图纸是旧的,现在挖河就是坏了龙脉!”

“龙脉?”苏承宗指着正在作业的挖泥船,“去年夏天,黑水河决堤,冲了您家二十亩良田,那时候怎么不见龙脉显灵?如今疏通河道,既能运煤,又能防洪,这才是造福百姓的实事。”

正说着,“铁龙号”的抓斗突然卡住了,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德国工程师急忙下令停机,带着工人下到船舱检查。苏承宗跟着下去,只见抓斗卡在一个巨大的铁疙瘩里,铁疙瘩上布满了锈迹斑斑的齿轮。

“这是……青龙闸的启闭机!”德国工程师眼睛发亮,“苏先生,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只要修复这个,船闸就能用了!”

苏承宗蹲下身,手指拂过齿轮上的刻痕,那是中国工匠几十年前留下的印记。他突然站起来,对巡检大人说:“大人,您看,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如今重见天日,正是国家兴盛的征兆。还请大人回禀上头,就说苏某愿自掏腰包,修复青龙闸,续建商道,为朝廷分忧。”

巡检大人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又看看苏承宗坚定的眼神,沉吟片刻,抱拳道:“苏东家深明大义,本官这就回去禀报。”他知道,有了这“国宝”做由头,谁也不敢再说是破坏风水了。

送走巡检,苏承宗对德国工程师说:“不惜一切代价,三天内修好启闭机。”他知道,这不仅是疏通一条河,更是在朝堂的阴影下,为民族工业撬开一条生路。

与此同时,苏明远在铁矿场也遇到了新的麻烦。惠民铁厂的生铁运到后,质检时发现含磷量超标,根本无法用于弹簧钢生产。他立刻派人去天津理论,却发现惠民铁厂已经人去楼空,老板卷款跑了。

“三井洋行干的!”苏明远一拳砸在质检台上,“他们故意卖次品给我们,想毁掉京汉铁路的订单!”他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日本人想用卑劣的手段,扼杀中国的民族工业。

“明远,”苏承宗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跟我来。”他带着苏明远走到仓库,打开一个尘封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矿石样本。“这是你爷爷当年走遍全国采来的,”苏承宗拿起一块暗红色的矿石,“这是湖北大冶的磁铁矿,含铁量超过六成。”

苏明远眼睛一亮:“爹,您是说……”

“我们不能再依赖洋人的铁矿了,”苏承宗的眼神坚定,“你立刻带人去大冶,跟湖广总督衙门谈,就说我们苏记要在那里开矿,用最新的技术,产最好的铁。”他知道,只有掌握了原材料的命脉,才能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夜色渐深,黑水河上的挖泥船还在轰鸣。苏承宗站在堤上,看着启闭机被缓缓吊起,齿轮在月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冷光。他知道,前方的路依然艰险,朝堂的阴影、洋商的诡计、技术的瓶颈,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他更知道,作为一个中国商人,他别无选择,只能在困境中开拓,在夹缝中求生,为子孙后代,为民族工业,杀出一条血路。

青龙闸的残梦,正在被蒸汽船的轰鸣唤醒;而苏记的传奇,也正在黑水河的波涛中,展开新的篇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