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231集:胡老板的供词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一、死牢夜审

太原府衙的灯笼在三更风里晃得厉害,苏半城攥着袖口那枚磨得发亮的铜扣,听着身后狱卒靴底碾过碎石的声响。死牢的霉味混着血腥味漫过来时,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也是这样被押进大牢,只是那时自己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芝麻糖。

“苏先生,胡老板今儿个不对劲。”狱卒老陈举着灯笼往牢门里照,昏黄的光团里,胡德海正背对着牢门蹲在草堆上,那件体面的绸缎马褂如今沾着黑褐色的污渍,像幅被泼了墨的山水画。

铁锁哗啦落地时,胡德海忽然笑了,那笑声像被砂纸磨过的铜铃:“苏少爷倒是比官差急。”他缓缓转过身,左眼乌青肿胀,嘴角裂着道血口子,唯独那双眼睛亮得吓人,“要问盐引的事?”

苏半城将带来的油纸包放在木案上,里面是两个还冒着热气的肉包子。他记得胡德海在柳巷开的绸缎庄总备着这样的包子,说是给晚归的伙计留着。

“蒙古王府的密信上,你的名字在第三行。”苏半城扯开油纸,肉香混着葱花味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开,“协同庆火盆里烧剩的账册残片,验出来是你铺子的水印。”

胡德海喉结动了动,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背弓成虾米。他伸手去够包子时,苏半城才发现他右手小指缺了半截,断口处结着黑痂——那是去年在聚源当铺门口被蒙面人砍的,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是寻常劫案。

“二十年前……”胡德海咬了口包子,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谭宗浚的粮仓走水那晚,你爹也在。”

灯笼突然被风卷得倾斜,苏半城看见草堆里露出半截生锈的铁钩,钩子上挂着片撕碎的青布,和去年杀虎口尸身身上的布料一模一样。

二、绸缎庄的暗格

胡德海的供词是从一个绣着牡丹的账本开始的。

“柳巷绸缎庄第三排货架,左手数第七匹青绸,拽着流苏往左转半圈。”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突然定在苏半城腰间的玉佩上,“那玉佩……你爹当年也有块一模一样的。”

苏半城攥紧玉佩时,指腹触到玉上那道月牙形的裂痕。这是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说能保平安,却没说过和父亲有关。

寅时的梆子刚敲过第一响,苏半城已经站在绸缎庄的货架前。月光从天窗漏下来,在青绸上织出银线,他拽住流苏往左拧的瞬间,货架后传来齿轮转动的轻响。暗格里的木盒裹着层油布,打开时呛出的灰尘里,混着淡淡的龙涎香——这是蒙古王府特供的香料,去年在常家地窖的密信上也闻到过。

账本纸页泛黄,每页右下角都盖着个朱砂小印,印文是“隆昌”二字。苏半城翻到第七页,忽然停住了手:那页记着光绪三年三月初七的账目,买主栏写着“赵玉贞”,货品栏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像支折断的箭。

他想起赵玉贞的嫁妆匣里,确实少了支陪嫁的玉簪,簪头正是箭形。

“胡德海说,每月初三夜里,都有人从协同庆密道来取货。”老陈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个黑陶碗,“他女儿今早递来的,说是在他枕头下找着的。”

碗底沉着枚铜令牌,侧面刻着“聚源”二字。苏半城突然想起聚源当铺地窖里那尊缺了左耳的弥勒佛,佛肚里藏着半张盐引,水印和胡德海账本上的如出一辙。

三、供词里的缺口

卯时的露水打湿了府衙石阶,苏半城看着刑房木桌上摊开的供词,墨迹被胡德海的血晕染开,在“盐引”二字周围洇出暗红色的云纹。

“谭家祖坟第三棵柏树下,埋着十七张盐引。”胡德海的声音还在梁上绕,“但真正的大头在圣母殿壁画后,用羊脂玉匣子锁着。”

苏半城忽然注意到供词末尾少了半行字,像是被人用指甲刮去的,留下几道弯弯曲曲的白痕。他想起胡德海咳得撕心裂肺时,左手一直按在胸口,那里藏着的或许不只是半截断指。

“苏先生,常老三的账本送来了。”衙役推门时带进来阵冷风,吹得烛火猛地矮下去,“比对过了,和胡老板供词里的盐商名单,对得上十六个。”

苏半城翻开账本,在第三十四页看见个熟悉的名字:赵玉贞。旁边用朱砂点了个小记号,和去年在她嫁妆匣底发现的蜡丸上的印记一模一样。

此时狱卒突然在门外喊:“苏先生,胡老板他……”

苏半城冲进死牢时,胡德海已经趴在木案上不动了,右手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包子,指缝里漏出张揉皱的纸。展开来看,上面只有一行字:“二十年前雨夜,穿官靴的人有三个。”

四、漏网之鱼

辰时的阳光斜斜切进府衙,苏半城盯着供词上那个被刮去的名字,忽然想起胡德海提到蒙古王府时,总在“王爷”二字前顿半拍。他转身往库房走,那里存着从隆昌号地窖搜出的三十七封密信。

第三十二封信是用蒙古文写的,去年请人翻译时说是寻常货单,此刻苏半城对着日光看,才发现信纸背面有淡青色的水印——那是谭家祖坟前石碑的拓片,碑文中“海”字被圈了出来。

“胡德海本姓谭。”老陈抱着个木盒走进来,里面是刚从胡家搜出的族谱,“他是谭宗浚的远房堂弟,二十年前出继给胡家的。”

苏半城指尖划过族谱上被虫蛀的“谭”字,突然想起胡德海咳血时,咳出的碎血块里混着点银箔。那是官衙特制的蜡丸里的东西,用来传递紧急密信。

此时外面传来马蹄声,捕头掀帘而入,手里举着块从胡德海绸缎庄暗格里找到的玉佩:“苏先生,这和您腰间的那块,合得上!”

两块玉佩拼在一起,正好是幅完整的太原城地图,城西黑风口的位置刻着个极小的“盐”字。苏半城忽然明白胡德海为何总盯着他的玉佩——那不是一模一样,而是本就该合在一起。

“去查二十年前的户部档案。”苏半城将拼好的玉佩放进木盒,“查所有在太原府任过职的官员,尤其是光绪三年三月初七前后,有谁去过柳巷绸缎庄。”

捕头刚要走,老陈突然指着供词上的盐商名单:“苏先生,少了一个!常老三的账本有十七个名字,胡老板供词里只有十六个。”

苏半城凑近看,发现漏了的那个名字被墨点盖住了,隐约能看出是个“赵”字。他想起赵玉贞嫁妆匣里那支失踪的玉簪,簪尾刻着的“海”字,与胡德海族谱上的字迹如出一辙。

五、未完的供词

巳时的钟声从太原城中心传来,苏半城站在死牢门口,看着狱卒抬走胡德海的尸身。草堆里那半截铁钩还挂着青布,风一吹,像面残破的旗帜。

他摸出怀表,表盖内侧刻着的“半城”二字已经磨得模糊。这是父亲留下的唯一物件,去年在官衙旧档案里看到父亲的尸身照片时,怀表正放在父亲胸口。

“苏先生,赵玉贞的嫁妆匣找到了。”捕头捧着个红漆木匣进来,锁扣上还挂着把小铜锁,“钥匙在胡德海的靴子里发现的。”

打开匣子,里面没有玉簪,只有本账册。最后一页记着光绪三年三月初七的事:“胡德海送来盐引十七张,言明要等太原城钟声敲响七下时交接。”

苏半城忽然想起胡德海供词里说过,他绸缎庄的伙计都听过,每月初三夜里,仓库里总传来七声梆子响。而太原府衙的更夫,二十年来换过三任,现任的那个,左手也缺了半截小指。

此时老陈拿着验尸格目跑进来,脸色煞白:“苏先生,胡老板的胃里……有半枚王爷令牌。”

苏半城望向窗外,日头已经爬到正当中,照得府衙的青瓦泛着白光。他想起胡德海最后那句话,突然明白那三个穿官靴的人里,有一个此刻正坐在府衙的某个角落,听着他们谈论这份未完的供词。

死牢的铁门在身后关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像二十年前那个雨夜,父亲被带走时,大牢锁舌落下的声音。苏半城摸了摸腰间的玉佩,两块玉合缝的地方,硌得掌心生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