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25集:艰难起步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5.9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破冰:苏晓与新兴行业的攻坚战》

第一章:抉择与挑战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巨大的落地窗外,是苏半城集团总部所在城市的繁华天际线,但室内,苏晓能感受到的只有沉甸甸的压力。

“……所以,这就是我们调研的结果。”苏晓将手中的报告合上,轻轻放在光滑的会议桌上,目光扫过在座的家族长辈和核心团队成员,“新能源储能材料,这个领域目前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但国际上已有苗头,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激增,以及国内‘双碳’目标的推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战略方向。”

苏明远,苏晓的父亲,集团的掌舵人之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潜力是有,但晓儿,你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吗?技术壁垒极高,我们现有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而且……市场认知度太低了。消费者甚至很多企业,可能都没听过这个概念,更别说接受我们的产品了。”

另一位长辈苏明辉也沉声道:“没错,这不是我们熟悉的传统制造业,跨进这个门,等于一切从零开始。资金投入是个无底洞,技术攻关更是前途未卜,市场开拓……想想都头疼。”

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年轻一辈的成员们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忐忑,兴奋的是挑战带来的机遇,忐忑的是前路的未知与艰难。苏晓深吸一口气,她知道长辈们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几个月前,当她和团队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新能源储能材料领域时,就被其巨大的市场前景所吸引。传统业务虽然稳健,但增长放缓,寻求新的增长点是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深入了解后,他们才发现这个“新兴”二字背后,是何等的荆棘密布。

技术门槛高如天堑。储能材料涉及材料科学、电化学、热力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核心专利大多掌握在国外少数几家巨头手中。国内虽有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究,但产业化进程缓慢。市场认知度更是致命伤,别说普通消费者,就连一些相关的能源企业,对储能材料的了解也停留在概念层面,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传统储能方案。

“我知道难。”苏晓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但正因为难,才没有太多竞争者,才给了我们机会。爸,二叔,各位长辈,我们苏家人,什么时候怕过难?爷爷当年创业,条件比这艰苦百倍,不也挺过来了吗?现在的困难,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壁垒’,但只要我们能破掉这两层皮,未来的市场就是我们的。”

她的话点燃了一些年轻成员的热情。堂弟苏晨第一个响应:“晓姐说得对!咱们不能永远待在舒适区。技术难,我们就学;市场不认,我们就去打开!”

苏明远看着女儿眼中的光芒,那是和他年轻时一样的闯劲。他沉默了片刻,与苏明辉交换了一个眼神,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犹豫,但更多的是对家族未来的考量。

“好。”最终,苏明远拍板,“既然你们有决心,集团就支持你们。成立专项小组,晓儿,你牵头负责这个新项目。记住,这是集团的一次重要战略尝试,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也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资源方面,集团会尽力调配,但核心的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要靠你们自己。”

“是!”苏晓心中一振,重重点头。她知道,这副担子有多重。

第二章:叩门与求知

项目组很快成立,苏晓挑选了集团内最精锐、最有冲劲的一批年轻骨干,包括技术、市场、研发等多个领域。办公室里,墙上贴满了各种资料、图表和思维导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亢奋的气息。

“第一步,技术。”苏晓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我们必须尽快弥补技术差距。当务之急,是找到行业内的专家,学习,请教,哪怕只是摸到一点门槛也好。”

她亲自带队,开始了一场近乎“朝圣”般的拜访之旅。目标很明确:国内外在新能源储能材料领域有建树的高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甚至是退休的行业老兵。

第一站,是国内某顶尖大学的材料学院。苏晓提前做了大量功课,了解到该学院的王教授是储能材料领域的权威。然而,当他们满怀期待地来到王教授的办公室时,却吃了个“软钉子”。

“苏小姐,苏半城集团,我知道,做传统制造业很厉害。”王教授是个严谨的学者,语气平和但带着疏离,“但储能材料,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这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不是靠资金就能砸出来的。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多是学术层面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言下之意,是对苏晓他们的“跨界”并不看好,也不太愿意浪费时间。

苏晓没有气馁,她诚恳地说:“王教授,我们知道这很难,所以才来向您请教。我们不是想一蹴而就,而是真心想进入这个领域,为国家的新能源事业做些事情。我们愿意投入时间,投入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决心去学习,去突破。您的研究是基石,我们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探索产业化的可能。”

她没有过多强调商业利益,而是突出了“决心”和“贡献”,这让王教授的态度稍微松动了一些。接下来的时间里,苏晓详细介绍了集团的实力、资源以及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团队成员也拿出了前期做的一些基础研究和市场分析。

或许是苏晓的坚持和团队的专业度打动了王教授,或许是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真正落地,最终,王教授答应给他们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并推荐了几个他认为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和难点。

这次拜访虽然没有立刻获得核心技术,但让苏晓团队看到了希望。他们明白了,敲开技术的大门,靠的不是名气和金钱,而是真诚、专业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接下来的日子,苏晓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多个城市,拜访了十多位专家。有时为了见一位忙碌的院士,他们在实验室外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他们要反复沟通、请教,甚至带着问题回去研究后再登门。

在一次前往南方某科研院所的拜访中,他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该所的李工是储能电池封装技术的专家,但性格耿直,说话不留情面。

“你们想做储能材料?连最基本的材料相容性测试标准都没搞清楚,就敢谈产业化?”李工看着他们带来的初步方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多处漏洞,“还有这个成本估算,太理想化了!新型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良率低,成本控制是个大难题,你们考虑过吗?”

面对李工的“炮轰”,团队里的年轻成员有些沮丧,甚至有人小声嘀咕:“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是不是真的太莽撞了?”

苏晓却挺直了腰板,认真地记录下李工指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抬起头,眼神坚定:“李工,您指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正是我们欠缺的。我们来,就是为了学习这些‘不行’的地方。您的批评越直接,对我们越有帮助。我们不怕问题,就怕不知道问题在哪。”

她的坦诚和冷静让李工刮目相看。接下来,李工不再是批评,而是开始耐心地讲解封装技术的要点、常见的技术陷阱以及成本控制的思路。临走时,李工拍了拍苏晓的肩膀:“小姑娘,有魄力。这条路难,但如果你们真能沉下心来解决这些问题,未必没有机会。”

这些拜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时点亮的一盏盏明灯。苏晓团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梳理出了技术攻关的难点和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起了初步的行业人脉,为后续的技术合作打下了基础。苏晓明白,技术门槛虽高,但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有决心、有方法、肯学习。

第三章:推广与破冰

技术攻关是内功,市场推广则是外功。当苏晓团队在实验室里为了一个配方、一项工艺绞尽脑汁时,市场部门的同事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苏经理,我们做了市场调研,结果很不乐观。”市场部主管张力拿着一份报告,面色凝重地找到苏晓,“大部分目标客户,对‘新能源储能材料’这个概念非常模糊,甚至没听说过。当我们介绍产品优势时,他们第一反应是‘可靠吗?’‘有必要吗?’,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选择他们熟悉的铅酸电池或者传统锂电池储能方案。”

“认知度低,信任度更低。”苏晓揉了揉眉心,这正是她最担心的问题。技术可以慢慢攻克,但市场认知的建立,需要时间和大量的投入,而且效果往往难以预料。

“我们得想办法提高曝光度,建立信任。”苏晓思考着,“传统的广告投放可能效果不大,因为目标客户群体太专业,而且他们更看重实际效果和权威背书。”

她召集市场团队开会,头脑风暴。最终,他们制定了一套“组合拳”策略:

首先,聚焦行业展会和论坛。苏晓亲自带队,参加了国内几个重要的新能源展会和储能技术研讨会。他们的展位设计简洁而专业,重点展示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初步的实验室数据。苏晓还主动争取到了在论坛上发言的机会,向行业内人士介绍苏半城集团在储能材料领域的布局和愿景。

第一次参展,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人只是路过看看,很少有人停下来深入交流。但苏晓没有放弃,她带着团队主动出击,向每一个可能的潜在客户介绍产品,发放资料。有一次,为了向一位新能源电站的技术负责人介绍产品,苏晓在展会现场跟了他整整一个下午,抓住每一个间隙讲解,直到对方被她的执着打动,愿意留下联系方式进一步沟通。

其次,与行业媒体合作。他们邀请了几家权威的新能源行业媒体到集团参观,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详细介绍储能材料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通过媒体的报道,“苏半城集团进军新能源储能材料”的消息逐渐在行业内传播开来,虽然还只是“听说过”,但至少打破了“完全没听说”的局面。

再者,打造样板工程。苏晓深知,光靠嘴说没用,必须拿出实际案例。她说服集团,在一个偏远的新能源示范村,投资建设了一个小型的储能系统,使用的就是他们初步研发出来的储能材料。这个项目不大,但意义重大。苏晓亲自跟进项目进展,邀请行业专家、潜在客户到现场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产品的实际运行效果。

“这个储能系统在阴雨天也能保证村里的基本用电,充放电效率比传统方案高了近15%。”在一次现场参观会上,苏晓指着运行数据,向来访的客人介绍,“而且,我们的材料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综合成本其实是有竞争力的。”

现场的直观感受远比资料上的文字更有说服力。一位来自光伏企业的采购经理看完后,主动找到苏晓:“苏小姐,你们这个东西有点意思。虽然现在规模小,但如果真能稳定运行,未来在光伏配套储能方面,或许可以合作。”

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潜在合作意向”,让苏晓和团队成员们兴奋不已。

然而,市场的破冰远非一帆风顺。就在他们以为局面有所好转时,一个打击接踵而至。

一家同行企业,在得知苏半城集团进入储能材料领域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暗中散布谣言,称“苏半城是外行,做的储能材料技术不成熟,存在安全隐患”。这些谣言在行业内小范围传播,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对苏晓他们本就脆弱的市场认知造成了负面影响。

“怎么办?晓姐,我们要不要反击?”团队里有人义愤填膺。

苏晓冷静下来,她知道,在这个时候情绪化的反击只会让事情更糟。“清者自清。”她沉声道,“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拿出更过硬的技术和更可靠的案例。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事实。”

她一方面加强了与行业内权威机构的合作,将产品送去做更严格的检测认证,获取权威的质量报告;另一方面,加快了样板工程的建设和数据积累,用实际运行效果来证明产品的可靠性。

同时,她也没有完全被动挨打。她通过之前建立的行业人脉,向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媒体客观地介绍了企业的技术进展和产品优势,用专业的声音去抵消谣言的影响。

几个月后,当苏晓团队带着权威检测报告和样板工程稳定运行的数据再次出现在行业展会上时,他们明显感觉到了周围态度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前来咨询,甚至有几家企业表达了明确的合作意向。

第四章:坚守与曙光

技术攻关和市场推广双线作战,消耗着巨大的精力和资源。项目组的成员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市场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苏晓作为带头人,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既要把控技术方向,又要关注市场动态,还要协调集团内部的资源,常常忙得连轴转,瘦了一圈又一圈。

有一次,因为连续熬夜,苏晓在开会时突然头晕目眩,差点摔倒。同事们赶紧扶住她,劝她休息。她却摆了摆手,喝了杯咖啡,定了定神,继续开会:“没事,老毛病了。现在是关键时期,不能掉链子。”

父亲苏明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找过苏晓几次,想让她注意身体,也想了解项目的困难是否超出了预期。

“爸,我没事。”苏晓总是笑着说,“困难是有,但都在可控范围内。技术上,我们已经攻克了几个关键的小节点,正在向核心配方冲刺;市场上,虽然慢,但已经有了突破口,开始有客户愿意尝试了。您放心,我们能挺过去。”

她的乐观和坚韧,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把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完成。

在技术方面,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配方调整,有时候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却在最后一步功亏一篑。有个年轻的研发人员受不了打击,偷偷抹眼泪。苏晓看到了,没有批评,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现在每一次失败,都是在排除错误选项,离正确答案更近一步。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行。”

她的鼓励让年轻的研发人员重新振作起来。终于,在一次关键的材料稳定性测试中,他们研发的储能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各项指标达到了预期,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外同类产品的初步数据。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苏晓的眼眶也湿润了。

与此同时,市场推广也迎来了转机。在样板工程的示范效应和权威检测报告的加持下,苏晓团队成功签下了第一个正式的商业订单——为一家中型光伏电站配套储能系统。虽然订单量不大,但这是市场对他们产品的首次正式认可,意义非凡。

拿到订单的那天,苏晓带着团队成员们去吃了一顿简单的庆功宴。没有奢华的排场,只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只是第一步。”苏晓举起手中的茶杯,当作酒杯,“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像今天这样,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就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为了我们的项目,为了苏半城的未来,干杯!”

“干杯!”

酒杯(茶杯)碰撞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如同他们心中对未来的信心。

接下来的日子,苏晓团队乘胜追击。他们根据订单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加大了市场推广的力度,利用第一个成功案例,向更多潜在客户展示实力。

行业内对苏半城集团在新能源储能材料领域的认知,也从最初的“好奇”“怀疑”,逐渐转变为“关注”“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洽谈合作。

苏晓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远处城市的灯火,心中感慨万千。从决定进入这个新兴行业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这是一场硬仗。技术的高山、市场的迷雾、同行的竞争、内部的压力……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但他们挺过来了。

虽然前方依然有挑战,技术需要不断迭代,市场需要持续开拓,行业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但苏晓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进入新兴行业并非一帆风顺,但只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韧性,就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苏半城集团的旗帜,正在新能源储能材料这个新兴领域,缓缓升起。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年轻女子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用汗水、智慧和坚持,书写下的破冰传奇。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