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51.5万字

第131集:行业引领者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4.3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商海灯塔:行业标准的书写者》

第一章:浪潮之巅的邀约

日内瓦的六月,阳光透过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也洒在苏明远略显疲惫却依旧锐利的眼睛里。空气里弥漫着多种语言交织的低嗡,混杂着咖啡与纸张的气息,这是属于全球顶尖商业头脑的战场与舞台。

“苏先生,苏先生,这边请。” 身着笔挺西装的会务人员用略显生硬的中文引导着,他胸前的铭牌显示着这是“国际xx行业联合会”年度标准修订会议的核心区域。

苏明远微微颔首,身旁的苏明辉则带着从容的微笑,打量着四周。墙上悬挂着的,是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企业的标志,而在角落的电子屏上,“苏氏集团”的LoGo赫然在列,与那些百年老店、国际巨头并列。

“哥,你看那边,” 苏明辉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苏明远,“是‘莱茵集团’的老汤姆,他好像在看我们。”

苏明远顺着方向望去,果然看到那位头发花白、眼神倨傲的德国企业家正若有所思地盯着他们。几年前,在东南亚市场的一次交锋中,苏氏集团凭借更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服务模式,从莱茵集团手中抢走了一个关键项目,让对方至今耿耿于怀。

“正常。” 苏明远淡淡道,“当你站到他们的视线里,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时,被关注是必然的。”

他们能收到这份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的正式邀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苏氏集团近十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势崛起。从东南亚的第一个办事处艰难起步,到如今在全球五大洲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从最初的产品被质疑“性价比高但技术含量不足”,到现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获得数十项国际专利,产品远销欧美高端市场。尤其是他们推出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其高效、透明和强大的兼容性,正在悄然改变着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

“苏氏集团代表,请前往3号会议室,标准制定委员会预备会议即将开始。” 广播声打断了两人的思绪。

走进3号会议室,长桌两侧已经坐满了人。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行业巨头代表们,或低声交谈,或翻阅资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张力。这不仅仅是制定标准,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乎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行业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

第二章:技术优势的锋芒

预备会议由联合会秘书长,一位来自瑞士的资深行业专家米歇尔主持。

“各位,” 米歇尔用流利的英语开场,“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是为了修订和完善xx行业的国际标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全球化,原有的标准已经有些滞后。我们需要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参数,以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注意到,来自中国的苏氏集团是首次参与我们的核心标准制定会议,让我们欢迎他们。”

一阵礼貌性的掌声响起,其中夹杂着审视与好奇。

苏明远站起身,用清晰的英语回应:“感谢米歇尔先生的邀请,感谢各位同仁的欢迎。苏氏集团很荣幸能参与到这一重要工作中。我们始终相信,标准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更在于推动创新和进步。”

他的发言简洁有力,不卑不亢。

接下来的讨论很快进入实质性阶段。首先被抛出的是关于“产品核心性能指标”的修订提议。来自德国莱茵集团的汤姆率先发言,他提出了一套近乎严苛的参数标准,这套标准明显基于莱茵集团现有产品的技术特点,若被采纳,将极大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巩固莱茵集团的技术优势。

“汤姆先生的提议听起来很‘严谨’,” 苏明辉接过话头,他的英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中国口音,“但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到技术的多样性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过于偏向单一技术路线的标准,是否会抑制行业的创新活力?”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汤姆:“比如,汤姆先生提到的‘xx材料纯度必须达到99.999%’,这在实验室环境下或许是‘完美’的,但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实际应用中,是否真的必要?这会大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更重要的是,这是否会阻碍其他具有潜力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苏明辉的话立刻引起了一些中小型企业代表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

汤姆脸色一沉:“苏先生,标准的意义就在于树立标杆,追求卓越难道有错吗?”

“追求卓越没错,” 苏明远接过话茬,语气平和却极具分量,“但卓越不应是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而应是开放包容的共同进步。苏氏集团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研发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综合性能不仅达到,甚至在某些关键指标上超过了汤姆先生提出的标准,但它的生产成本却降低了30%,且更易于回收利用,符合当下绿色环保的趋势。”

他示意助手将一份资料分发给在场的核心成员。

“这是我们新型材料的测试报告和应用案例。” 苏明远继续说道,“我们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兼顾技术领先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我们提议,在核心性能指标中,增加对材料综合性价比和环保属性的评估维度。”

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低语。代表们传阅着苏氏集团的资料,脸上露出了惊讶和思索的表情。苏氏集团的技术实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雄厚。那份测试报告的数据详实严谨,应用案例更是覆盖了多个高端领域,极具说服力。

米歇尔拿起报告,仔细看了几页,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苏氏集团的提议很有价值。汤姆先生,或许我们可以基于苏氏集团提供的数据,重新审视一下相关指标的设定,寻求一个更平衡的方案?”

汤姆的脸色有些难看,但在苏氏集团拿出的硬实力面前,他无法直接反驳,只能悻悻地说:“可以讨论。”

第三章:管理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核心性能指标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的议题是“供应链管理规范”。这一直是行业的痛点,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的效率、透明度和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

来自美国的安德森集团代表提出了一套基于传统层级供应链的管理规范,强调核心企业对上下游的绝对控制。

“安德森先生的方案在过去或许有效,” 苏明辉再次发言,“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今天,这种‘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是否还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他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电子屏前,助手切换出苏氏集团“智慧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演示界面。

“苏氏集团提出的是‘去中心化’与‘协同化’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苏明辉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我们的系统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供应链全流程的实时数据共享和不可篡改记录。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到终端销售,每一个环节的信息都对所有授权参与者开放。”

屏幕上,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流动清晰可见。

“这意味着什么?” 苏明辉看向众人,“意味着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系统都会自动预警;意味着上下游企业可以基于实时数据协同决策,大幅提高效率;意味着中小企业也能凭借自身的信用和数据,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而不是完全依赖核心企业的‘恩赐’。”

他指向一个数据模型:“这是我们在东南亚市场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入这套系统后,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提升了40%,库存成本降低了25%,中小企业的参与度和存活率提高了30%。更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供应链的‘绿色追踪’,每一个产品的碳足迹都可以被精确计算。”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苏氏集团展示的管理模式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套技术系统,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一种更开放、更平等、更高效的商业生态构想。

“这……这太理想化了吧?” 一位日本企业的代表忍不住质疑,“数据共享?这意味着要暴露企业的核心数据,谁能保证安全?”

“安全问题正是我们系统的核心优势之一。” 苏明远补充道,“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特性和分布式存储,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我们还建立了多层级的权限管理体系,企业可以自主控制数据的共享范围。信任,不应该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控制之上,而应该建立在透明和规则之上。”

米歇尔若有所思地敲击着桌面:“苏氏集团的管理理念,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商业逻辑的革新。我认为,这完全有资格成为新的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次,反对的声音明显减少了。更多的人开始思考,苏氏集团的模式是否真的代表了未来。甚至连一直持保留态度的汤姆,也在低头仔细研究着苏氏集团提供的案例资料。

第四章:话语权背后的分量

会议持续了三天,充满了激烈的争论、智慧的碰撞和利益的博弈。苏氏集团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多个关键议题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最终的标准草案讨论中,苏氏集团提出的“新型材料综合评估维度”被纳入了核心性能指标体系,虽然在具体参数上做了一些妥协,但大方向得到了认可。而他们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理念”,则被单独列为一个重要的章节,成为未来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性原则。

当米歇尔宣布标准草案初步通过,进入最后的公示和修订阶段时,会议室里响起了比预备会议时热烈得多的掌声。苏明远和苏明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和感慨。

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会议结束后,汤姆主动走了过来,虽然脸上依旧没什么笑容,但语气已经缓和了许多:“苏先生,你们做得很好。莱茵集团或许需要重新审视与苏氏集团的合作可能性。”

苏明远伸出手:“汤姆先生,竞争固然存在,但合作才能共赢。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开放和包容。”

握手的那一刻,没有硝烟,只有商业世界里,对手之间基于实力的尊重。

走在日内瓦的街头,晚风吹拂着两人的衣襟。

“哥,” 苏明辉深吸了一口气,“我们做到了。以前,我们是标准的跟随者,现在,我们成了标准的制定者。”

苏明远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莱蒙湖,目光深邃:“明辉,这只是开始。成为行业引领者,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把苏氏的技术和理念写进了国际标准,这意味着什么?”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意味着全球的同行都会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意味着我们苏氏集团必须始终保持领先,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我们写下的每一个字,不仅是规则,更是责任,是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承诺。”

“我明白。” 苏明辉用力点头,“就像父亲当年说的,商业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要做‘长坡厚雪’的事业,要为行业、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

“对。” 苏明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参与制定标准,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高效、更环保、更公平的方向发展。把我们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提炼的智慧,变成行业的共同财富。这才是真正的传承,真正的引领。”

他们的身后,是国际会议中心的灯火,那里刚刚完成了一次行业规则的重塑。而他们的前方,是更广阔的商业蓝海,以及作为行业引领者,必须肩负起的沉甸甸的使命。

苏氏集团的名字,从此刻起,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符号,它更成为了一个标杆,一盏灯塔,照亮着整个行业前行的方向。而苏明远和苏明辉,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国际商业的版图上,写下了属于中国企业的浓重一笔。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秉持着创新、拼搏和奉献的精神,就一定能在这条引领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续写更多属于苏氏的辉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