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155集:非洲大陆的野望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6.1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苏半城:非洲大陆的野望

第一章:论坛偶遇与沙粒般的商机

达沃斯的雪,总是带着一种清冷的肃穆。世界经济论坛的会场内,却涌动着全球资本与智慧碰撞的热流。苏晓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深灰色西装,穿梭在西装革履、语言各异的人群中。她刚结束一场关于“数字时代制造业伦理”的圆桌讨论,鬓角微湿,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

苏氏企业在她接手后,经历了数字浪潮的冲击、元宇宙的试水和碳关税的暗礁,早已不是那个固守传统的百年老厂。但苏晓知道,真正的挑战,永远在未知的边界。

“苏女士,久仰大名。”一个带着鲜明非洲口音的英语声音在身后响起。

苏晓转过身,看到一个肤色黝黑、笑容灿烂的年轻人。他穿着一件熨烫整齐的浅蓝色衬衫,袖口微卷,眼神里有种未经雕琢的炽热和真诚。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似乎是一些建筑的草图。

“你好。”苏晓伸出手,“我是苏晓。”

“我叫基马尼,来自肯尼亚。”年轻人握住她的手,力道沉稳,“我一直在关注苏氏企业的转型,尤其是你们在可持续材料和模块化设计上的尝试,非常令人敬佩。”

基马尼·奥廷加,一个名字在苏晓的记忆库里快速检索,没有立刻匹配到知名的商业巨头。他更像是一株在本土野蛮生长的野草,带着非洲大陆特有的生命力。

“谢谢,基马尼先生。”苏晓礼貌地回应,“你也是来参加论坛的?”

“是的,我带着我的创业项目。”基马尼兴奋地将平板电脑转向苏晓,“这是我们设计的‘非洲蜂巢’——一种低成本、高适应性的模块化居住单元。但……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屏幕上的设计简洁而巧妙,由几个核心模块组成,可以根据需求快速组合成不同功能的空间,从单人居室到小型社区中心。色彩明亮,结构看起来稳固又不失灵活。

“设计很有想法。”苏晓的专业眼光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潜力,“模块化,易于运输和组装,这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应该很有市场。”

“您说得对!”基马尼的眼睛亮了起来,“东非,尤其是我们肯尼亚,还有坦桑尼亚、乌干达这些国家,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住房需求爆炸式增长,但传统建筑成本高、周期长,根本跟不上。我们的‘蜂巢’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

他的语气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苦涩:“最大的障碍,是物流。我们在肯尼亚生产模块,想卖到周边国家,物流成本高得吓人,占了总成本的近一半!而且运输时间太长,交付周期根本无法保证。客户等不起,我们也赚不到钱。”

苏晓微微蹙眉。物流成本,这确实是在发展中地区拓展业务的一大痛点。她想起苏氏在东南亚工厂的经历,自动化改造的技术壁垒固然头疼,但跨区域的供应链管理同样让人焦头烂额。

“你们考虑过本地化生产吗?”苏晓问道,这是她本能的商业思维。

“当然想过!”基马尼叹了口气,“但本地缺乏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原材料采购也成问题。比如钢材、水泥,要么依赖进口,成本一样高,要么质量不过关。我们尝试过用本地的木材,但耐久性和防火性又达不到要求。”

他指着平板电脑上的另一张图片,那是东非大裂谷的壮丽景观,火山巍峨,熔岩地貌遍布。“您看,我们这里不缺火山岩。这种材料坚固、防火、隔热,而且储量丰富。我一直想,如果能用火山岩来制作建筑模块……那成本和可持续性都将是革命性的!但我们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去开发这样的生产线。”

火山岩?模块化家具?东非市场?

这几个关键词像火花一样,在苏晓的脑海里碰撞。她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地图,非洲大陆的轮廓清晰可见,那些被标注为“商业荒漠”的区域,此刻却似乎闪烁着潜在的光芒。苏氏的基因里,从来就不缺乏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她的祖父苏承宗,当年不也是在一片质疑声中,押注了电力设备,开启了苏氏的工业时代吗?

“基马尼先生,”苏晓的眼神变得专注而坚定,“你刚才说的话,很有意思。关于火山岩,关于模块化,关于东非的住房需求……我们或许可以深入聊聊。”

基马尼愣住了,似乎没料到这位来自东方的商业女强人会对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项目如此感兴趣。他看着苏晓眼中闪烁的光芒,那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真正看到商机的兴奋。

“您……您是认真的?”他有些结巴地问。

“苏氏从不空谈。”苏晓微微一笑,“给我你的联系方式,论坛结束后,我们找个时间详谈。”

雪还在下,但达沃斯的空气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已经开始融化。苏晓握着基马尼写有联系方式的纸条,感觉手里攥着的,不是一张普通的纸片,而是一颗即将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的种子。东非市场,这个曾经在苏氏战略版图上几乎是空白的区域,此刻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向她展现出巨大的可能性。模块化家具,结合当地火山岩资源,本地化生产……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藤蔓一样迅速在她心中攀爬生长。

第二章:40%的壁垒与冒险的决心

论坛结束后的一周,苏晓回到了苏氏集团总部。位于苏州的老厂区已经焕然一新,玻璃幕墙与传统园林巧妙融合,象征着这家百年企业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

但苏晓没有时间欣赏风景。她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包括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裁、供应链总监、研发部主管以及几位资深的市场调研专家。

“今天要讨论的,是东非市场。”苏晓开门见山,将基马尼的项目和她的初步想法做了介绍。

会议室里先是一阵沉默,随即响起了嗡嗡的讨论声。

“东非?苏总,那里靠谱吗?”负责国际业务的老陈皱着眉头,“我们之前做过初步调研,那边基础设施落后,政治环境也不稳定,商业风险太高了。”

“尤其是物流,”供应链总监接过话头,脸上写满忧虑,“基马尼说物流成本占40%?这还是他的小批量运输。如果我们要大规模进入,考虑到苏氏产品的体积和重量,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甚至可能达到45%,甚至50%!这完全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损严重。”

研发部主管也提出了技术难题:“火山岩?用它来做建筑模块,这可不是小事。火山岩硬度高,加工难度大,如何切割、成型?还有,作为建筑材料,它的承重、抗震性能如何?防腐处理怎么做?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技术储备几乎是零。”

市场调研专家则补充道:“非洲的中产阶层确实在崛起,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与欧美、亚洲都不同。模块化家具,尤其是用火山岩这种‘非传统’材料制作的,他们能接受吗?市场教育成本会非常高。”

质疑声此起彼伏,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40%的物流成本,像一堵高墙,横亘在苏氏进入东非市场的道路上。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跨越的障碍。

苏晓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她知道团队的担忧是合理的。但她更清楚,真正的机遇,往往隐藏在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背后。

“我知道困难很多,”苏晓等大家稍微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口,“物流成本高,我们就想办法降低物流成本。技术不成熟,我们就投入研发去攻克。市场接受度低,我们就耐心去培育。”

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电子屏前,调出东非地区的地图和人口、经济数据图表。

“大家看,东非的人口增长率是全球最高的之一,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未来十年,这里将新增数亿城市人口。住房、办公、商业空间的需求是海量的。而现有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这是一个真正的蓝海市场,一片未被充分开发的处女地。”

“但是苏总,物流成本……”老陈还是忍不住提醒。

“所以,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生产-运输-销售’模式。”苏晓的目光锐利起来,“基马尼的困境,恰恰给了我们启示。为什么要从中国运输模块过去?我们可以在当地生产!”

“当地生产?”供应链总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坦桑尼亚?那里有什么制造业基础?我们去建工厂,成本也不低啊,而且人才、技术都是问题。”

“是的,去坦桑尼亚建装配式工厂。”苏晓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这确实是冒险,但我认为值得一试。首先,就地生产,直接面向当地和周边市场,能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其次,当地有丰富的火山岩资源,我们可以就地取材,这不仅能降低原材料成本,还能打造‘本土可持续材料’的卖点,符合全球环保趋势。”

“用火山岩做建材,这个想法太大胆了。”研发主管喃喃道。

“大胆才有突破。”苏晓看向他,“张工,你带领研发团队,立刻启动‘火山岩建材应用’项目。我们需要知道,这种材料到底适不适合做模块化建筑,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资金不是问题,我会给你们最大的支持。”

她又转向供应链总监:“老李,你负责调研坦桑尼亚的投资环境、政策法规、基础设施(虽然可能很落后),以及当地火山岩开采和初步加工的可能性。我们要评估建厂的可行性,包括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各方面的成本。”

“苏总,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而且风险极高。”老陈依然忧心忡忡,“董事会那边……能通过吗?”

苏晓沉默了片刻。董事会的压力,她当然清楚。尤其是那些秉持传统观念的老董事,对于这种高风险、长周期的海外投资,向来持保守态度。

“我会说服董事会。”苏晓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动摇的决心,“我相信,这是苏氏走向全球,真正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一步。非洲大陆,不能再被我们视为‘商业荒漠’。这里有需求,有资源,有潜力。我们苏氏,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个人,眼神里充满了激情和期待:“想想看,三年后,五年后,如果苏氏能在东非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用当地的火山岩,为非洲的年轻人建造 affordable(负担得起的)、sustainable(可持续的)、modern(现代化的)家园,那将是怎样的成就?这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从疑虑和担忧,转变为一种被点燃的热情。苏晓的话,就像一团火,照亮了前方看似崎岖的道路,也点燃了大家内心深处对开拓、对创新的渴望。

“好!苏总,我们干!”研发主管率先表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我马上安排人去坦桑尼亚做实地调研。”供应链总监也跟上了节奏。

老陈看着苏晓,又看了看团队成员,最终也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既然苏总决定了,我们就全力以赴。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在非洲大陆,打下苏氏的烙印。”

苏晓露出了笑容。她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在坦桑尼亚建工厂,用火山岩做建材,这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但她骨子里流淌着苏承宗的血液,那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驱使着她不断向前。

40%的物流成本壁垒,或许正是一道分水岭。跨过去,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跨不过去,就只能永远在岸边观望。苏晓选择了前者。非洲大陆的野望,从此刻起,不再仅仅是一个想法,而是变成了苏氏集团一项实实在在的战略行动。

第三章:火山岩上的工厂与三年磨砺

决定迈出之后,便是紧锣密鼓的筹备。

研发团队首先投入了“火山岩建材”的攻坚战。他们从坦桑尼亚进口了不同种类的火山岩样本,在实验室里进行各种测试:硬度、密度、抗压强度、抗腐蚀性、隔热性能……结果喜忧参半。火山岩确实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坚固、防火、隔热,而且天然的孔洞结构使其重量相对较轻,适合模块化运输和组装。但它的高硬度也给加工带来了巨大挑战,普通的切割和成型设备根本无法胜任,必须专门研发或改造工具。

与此同时,供应链团队在坦桑尼亚的调研也充满了艰辛。达累斯萨拉姆的港口拥挤不堪,道路基础设施陈旧,电力供应不稳定。寻找合适的建厂土地就花了数月时间,最终在离首都不远、靠近火山岩矿区的一片荒地上,找到了一块相对合适的地块。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但技术工人极度缺乏,这意味着苏氏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训。

董事会的质疑声从未停止。“在非洲建工厂?苏晓是不是疯了?”“火山岩?那玩意儿能做家具?简直是异想天开!”“三年?我看三年后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面对压力,苏晓没有退缩。她一次次在董事会上展示市场调研数据、技术研发进展和成本收益预测模型。她引用祖父苏承宗当年的话:“风险和机遇,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不敢冒险的人,永远也抓不住机遇。”最终,凭借着她的坚持和之前带领苏氏成功转型积累的信任,董事会勉强通过了这项投资计划,但也设定了严格的止损线和阶段性目标。

第一笔资金注入,坦桑尼亚“苏氏火山岩模块化建筑工厂”正式破土动工。

建设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当地缺乏大型施工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材料都需要从周边国家甚至中国进口,物流再次成为难题。雨季的到来更是让施工进度一拖再拖,泥泞的道路让运输车辆寸步难行。苏晓亲自飞赴坦桑尼亚,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几周。她穿着工作服,踩着泥泞,和工人们一起解决问题,鼓舞士气。她的 presence(存在),像一颗定心丸,让当地的员工和中方团队感受到了这家企业的决心和诚意。

与此同时,基马尼也加入了苏氏团队,成为了东非市场拓展的重要伙伴。他利用自己的本地资源和人脉,帮助苏氏解决了许多文化和沟通上的障碍,也为“火山岩小屋”的市场推广打下了基础。

工厂建设的同时,产品研发也在同步进行。研发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切割和加工火山岩的方法——采用特制的金刚石刀具和高压水射流技术。他们将火山岩加工成标准的模块化板材和构件,这些构件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快速组装成各种户型的房屋。为了增强美观性和舒适性,他们还在火山岩模块的表面处理、内部保温层设计、门窗系统等方面下了大量功夫。

“火山岩小屋”的原型机终于在工厂的一角搭建起来。它看起来朴实无华,甚至带着火山岩特有的粗犷质感,但走进其中,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坚固和温暖。隔音、隔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完全能满足现代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接下来是市场测试。基马尼带着团队,在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的城市边缘和新兴社区进行推广。起初,人们对这种“用石头做的房子”充满了怀疑,觉得它笨重、不美观。但当他们看到模块化组装的速度(几天内就能建成一栋完整的小屋)、了解到它的防火抗震性能和低廉的价格(相比传统砖混结构房屋,成本降低了30%以上),尤其是听说材料来自当地的火山岩,具有“可持续”和“本土”的标签时,态度开始转变。

非洲的中产阶层,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新鲜事物有着开放的态度。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但又受制于高房价和漫长的建设周期。苏氏的“火山岩小屋”,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价格适中、交付迅速、坚固耐用,还带着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

订单开始零星地出现。苏晓和团队没有急于大规模扩张,而是耐心地收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和生产流程。工厂的产能也在逐步提升,从最初的每月几套,到每月几十套,再到每月上百套。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苏氏来说,这是充满挑战和磨砺的三年。工厂遭遇过设备故障、原料短缺、当地政策变动等问题;市场推广经历过文化隔阂、消费者不信任、竞争对手的质疑等困难;研发团队更是无数次推翻重来,只为让“火山岩小屋”更加完善。

苏晓往返于中国和非洲之间,皮肤被非洲的阳光晒得黝黑,眼神却更加坚韧。她见证了工厂从一片荒地到现代化装配式基地的蜕变,见证了“火山岩小屋”从图纸到实体、再到走进千家万户的过程,也见证了东非市场从最初的疑虑到逐渐接纳、再到热情追捧的转变。

这三年,苏氏在非洲大陆扎下了根。虽然过程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第四章:荒漠上的绿洲与12%的版图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郊区,一片崭新的社区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这里不再是过去的棚户区或杂乱的自建区,而是排列整齐、色彩明快的“火山岩小屋”。孩子们在干净的街道上奔跑嬉戏,大人们在自家门前的小花园里侍弄花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一辆联合国人居署的考察车缓缓驶入社区。几位专家模样的人走下车,脸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