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51.5万字

第103集:实践试炼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三章 实践试炼:新市场拓荒者的街巷征程

一、初担重任:新市场的探索序幕

清晨六点的薄雾还未散尽,苏晓已经站在家族企业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前。手机屏幕上闪烁着团队群聊的最新消息,王磊发来了三张不同角度的早市照片,配文\"早餐摊调研样本已采集\",林薇则附上了一份密密麻麻的《潜在客户访谈提纲V3.0》。苏晓深吸一口气,将印着\"城郊新兴社区商业拓展计划\"的文件夹夹在腋下——这是苏明远昨天傍晚交给她的任务,牛皮纸封面上还留着长辈用红笔写下的批注:\"数据是活的,要去街巷里找呼吸感。\"

会议室里,投影仪正在播放城郊卫星地图,红色圆圈标记着三个待开发社区。\"按照人口普查数据,这三个片区未来三年入住率将超过70%,但现有商业配套仅满足基础需求。\"苏晓用激光笔划过屏幕,\"我们的目标是在社区底商中找到差异化切入点。\"她的话音刚落,戴着黑框眼镜的陈默就举起手:\"晓姐,我查过规划局文件,片区二旁边要建公立小学,是不是可以考虑教育相关业态?\"

\"这个方向很好,但需要验证家长群体的真实需求。\"苏晓翻开笔记本,\"我昨晚联系了社区居委会,今天上午能跟着网格员走访二十户家庭。王磊和林薇负责早市人流统计,陈默去周边商铺做租金调研。记住,我们要的不是漂亮的报表,是能让商户点头的生意经。\"她特意加重了\"生意经\"三个字,想起苏明辉前天说的话:\"坐在办公室画蓝图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商业嗅觉长在鞋底的泥土里。\"

当第一缕阳光斜照进老城区巷弄时,苏晓已经跟着网格员李姐敲响了第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听到\"社区商业规划\"几个字,眼神立刻亮了起来:\"姑娘你可不知道,我想给孩子报早教班,得坐四十分钟公交去市中心,要是楼下有靠谱的机构就好了。\"说着她指向阳台外的建筑工地,\"你看那片空地,现在全是卖水泥沙子的,要是能改成亲子广场多好。\"

与此同时,王磊正蹲在早市豆浆摊前计数。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假装成买早点的大学生,手里攥着迷你计数器。\"第五十三位顾客买了油条配豆浆\",他在手机备忘录里快速记录,突然注意到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奶奶在杂粮煎饼摊前犹豫许久,最后还是走向了隔壁的包子铺。\"奶奶,您怎么不买煎饼呀?\"王磊递过一张纸巾,顺势聊了起来。老人叹了口气:\"这摊油太大,想给孙子买份健康的早餐都难。\"

二、街巷经纬:数据采集的微观战场

正午的日头晒得柏油路发烫,苏晓团队在社区服务中心的长椅上汇合。林薇的笔记本画满了各种符号:咖啡馆前打\"√\",五金店旁画\"x\",在一家倒闭的童装店门口标了个问号。\"这片底商空置率22%,但母婴店生意最好,尤其周末挤满了人。\"她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不过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带孩子的家长买完东西都没地方歇脚,只能坐在花坛边上。\"

陈默展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商铺类型和租金水平。\"片区二的临街铺租金比背街高30%,但客流量差不了多少。\"他指着地图角落,\"这里有个废弃的自行车棚,面积约80平米,物业说可以低价租给我们改造。\"苏晓凑过去细看,发现车棚旁边就是规划中的小学后门,放学时家长接送孩子正好聚集在那里。

\"等等,你们看这个。\"王磊突然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他刚拍的照片——一家社区超市的冷藏柜里,几盒儿童辅食被挤在角落,包装上落着薄灰。\"我问过收银员,说进货量少,卖得也不好,但年轻妈妈们又总来问。\"他顿了顿,\"刚才那个买包子的奶奶让我想到,或许不是没有需求,是现有供给没跟上。\"

午后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团队躲进一家苍蝇小馆避雨。苏晓看着窗外被雨水冲刷的街道,突然站起身:\"走,去看看暴雨中的街道痛点。\"他们蹚着积水来到片区三,发现地势低洼处积了半米深的水,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只能绕远路。\"这里要是做商业,首先得解决排水问题。\"陈默拿出卷尺测量积水宽度,林薇则打开录音笔,记录下过路行人的抱怨。

傍晚回到公司,苏晓在白板上贴满了调研照片:早餐摊前的老人、空置商铺的玻璃、积水路段的警示标志。\"我们收集了217份有效问卷,83%的受访者提到'亲子服务不足',67%抱怨'公共休息区缺失'。\"她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词,\"但真正的突破点在这里——那位买包子的奶奶和躲雨的妈妈们,她们需要的不是单一业态,而是能解决生活场景痛点的空间。\"

三、认知碰撞:需求解码的思维博弈

深夜的会议室灯火通明,苏晓把一张A3纸铺在桌上,上面用不同颜色的便签贴满了各种想法。\"有人提议做早教中心,有人说开亲子餐厅,还有人想做儿童主题书店。\"她看着团队成员,\"但我觉得这些都太单一了。你们记不记得社区服务中心那个长椅?家长们带着孩子没地方去,只能坐在那里干等。\"

\"所以您想做个综合空间?\"林薇眼睛一亮。王磊却皱起眉头:\"晓姐,综合业态意味着成本增加,而且我们没经验啊。\"陈默推了推眼镜:\"我算过账,如果改造自行车棚,硬装成本可以控制在预算内,但运营模式是关键。\"苏晓没说话,只是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今天下午录的视频:一位爸爸蹲在超市门口,一边给孩子冲奶粉,一边躲闪着过往的行人。

\"看到了吗?这就是真实的需求场景。\"苏晓关掉视频,\"我们要做的不是卖产品,是创造一种生活解决方案。比如在空间里设置母婴室、临时托管区、家长休息区,再引入精选的亲子业态,让这里成为社区的'家庭生活枢纽'。\"她拿起一张便签,上面写着\"街巷实验室\",\"就叫这个名字,我们要在市井烟火里做商业创新实验。\"

方案汇报那天,苏明远和苏明辉坐在会议室后排。当苏晓讲到\"用社区痛点定义商业价值\"时,苏明辉悄悄给哥哥递了个眼神。\"你们测算过盈亏平衡点吗?\"苏明远突然提问。\"算过。\"陈默立刻站起来,打开财务模型,\"我们采用'基础服务费+业态分成'的模式,前六个月预计亏损15%,但通过空间运营和数据沉淀,第三年就能实现盈利。\"

苏明远没再说话,只是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街巷实验室\"旁边画了个箭头,指向苏承宗的老照片:\"当年你爷爷在老街开第一家布店时,想的不是卖布,是让街坊邻里有个歇脚聊天的地方。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交易,是连接。\"他转过身,看着苏晓,\"这个项目你们放手去做,但记住:数据是冰冷的,人心是温热的,别让报表遮住了街巷里的烟火气。\"

四、破局之道:从洞察到策略的闭环

自行车棚改造工程启动那天,苏晓穿着工装裤蹲在现场,手里拿着设计师画的效果图。\"这里要做落地玻璃窗,让路过的人能看到里面的活动。\"她指着图纸,\"母婴室的朝向要朝南,冬天晒得到太阳。\"施工队的张师傅挠着头:\"姑娘,你这要求比五星级酒店还细致。\"苏晓笑了笑:\"因为来这里的都是带着孩子的家长,细节决定他们会不会再来。\"

招商过程比预想中艰难。当苏晓拿着方案去谈早教机构时,对方负责人连连摇头:\"城郊社区消费力不行,我们只考虑市中心商圈。\"她没放弃,第二天带着负责人去早市看人流,又蹲在社区门口数带孩子的家庭数量。\"您看这个时间段,半小时内过去了27个推着婴儿车的家庭。\"苏晓递过调研报告,\"而且我们做过消费能力测算,片区二的家庭月均育儿支出超过3000元。\"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天。苏晓冒雨去见一位儿童绘本馆的老板,对方正在为老店漏水发愁。\"您看我们这个空间,屋顶做了双层防水,还有独立的阅读区。\"苏晓打开手机,播放改造中的延时摄影,\"而且我们不收取高额租金,只需要您拿出10%的营业额分成。\"老板看着视频里逐渐成型的空间,又看看窗外的瓢泼大雨,突然拍了板:\"就冲你这份用心,我跟你们干!\"

开业前一周,团队在社区广场办了场\"街巷生活节\"。王磊支起桌子教孩子们做手工,林薇组织亲子绘本阅读,陈默则拿着问卷收集反馈。苏晓穿着印有\"街巷实验室\"logo的文化衫,穿梭在人群中,听到一位妈妈对同伴说:\"以后再也不用抱着孩子在超市门口冲奶粉了,这里有专门的母婴室呢。\"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苏明远说的\"商业的温度\"——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能被真实感知的生活改善。

五、淬火成钢:实战磨砺的成长印记

开业当天,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敲着腰鼓来捧场。苏晓站在玻璃门前,看着第一位顾客——那位买包子的奶奶,牵着孙子走进母婴室,熟练地使用温奶器。\"姑娘,你这地方弄得真好,比我儿子家还舒服。\"老人的笑容像门前的向日葵一样灿烂。王磊在旁边偷偷抹了把汗:\"晓姐,你看那早教机构的负责人,刚才还跟家长发名片呢,当初他可是最反对的。\"

三个月后,\"街巷实验室\"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周四的\"爸爸育儿课\"座无虚席,周末的亲子市集挤满了人。苏晓在复盘会上拿出一组数据:\"会员复购率82%,非会员转化率65%,周边商铺客流量平均提升20%。\"她顿了顿,看向团队成员,\"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商业创新,不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而在街巷的烟火气中。\"

深秋的一个傍晚,苏晓接到苏明远的电话,让她去顶楼露台。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明远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商业综合体:\"那里下个月开业,会是你们真正的竞争对手。\"苏晓沉默片刻,说:\"爷爷,我们不怕竞争,因为'街巷实验室'的根扎在社区里,知道居民需要什么。\"苏明远笑了,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旧铜元——那是苏承宗当年创业时的第一笔收入,\"记住,商业的根永远在人间烟火里,数据是枝叶,人心是根系。\"

深夜的办公室里,苏晓在项目总结报告的最后一页写下:\"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市场调研不是收集数据的机械动作,而是理解生活的人文探索。当我们蹲在早市数人流时,当我们冒雨测量积水深度时,当我们听着家长们的抱怨时,我们其实在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把商业的种子播进街巷的土壤里,让它长出有温度的果实。\"

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苏晓知道,这只是开始。那些在街巷里踩过的泥土,听过的故事,终将成为他们面对更大挑战时的底气——因为真正的商业智慧,从来都生长在脚踏实地的实践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