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94集:传承的交接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一、祖宅夜话:算盘声里的百年基业

光绪三十四年深秋,北平城的银杏叶刚染上金霜,苏承宗书房里的铜胎珐琅座钟便敲了九下。他指间的水烟袋忽明忽暗,烟锅里的青烟蜿蜒着,在账簿上\"汇通天下\"的朱印旁散成薄雾。窗外传来二管家核对漕运账目的算盘声,噼啪作响,像极了四十年前他初进票号时,师傅用竹尺敲在算盘上的节奏。

\"爹,明远和明辉来了。\"贴身小厮福安掀开门帘,冷风卷着几片落叶扑进暖意融融的内室。苏明远穿着藏青色杭绸长衫,袖口磨出了细毛边——他刚从门头沟煤矿回来,靴底还沾着黑色煤屑;苏明辉则一身笔挺的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金袖扣在煤油灯下闪着光,显然是从东交民巷的洋行谈完生意直接赶来。

苏承宗指了指对面的梨花木椅,没说话。他将手中的账簿推过去,首页是同治三年的墨迹:\"苏记米庄,本金三百两,首月盈余二十七两四钱\"。明远的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在光绪十年\"扩建秦皇岛码头\"的批注旁停住,那里有父亲当年用朱砂画的波浪线,像道未愈合的伤口——那年黄河决堤,漕运船毁了一半,祖父气得摔了算盘,是父亲跪着用三个月时间重新打通了运河商路。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们来。\"苏承宗终于开口,声音像磨旧的铜钱,\"前门楼子的砖缝都渗着风,我这把骨头撑不了多久了。\"他咳嗽起来,明远立刻起身想扶,却被他摆手制止。老人从紫檀木匣里拿出两把钥匙,一把开着票号地下金库的铜锁,另一把能拧开煤矿总柜的暗码锁。\"明远管实业,明辉管金融,这是祖训,也是时势。\"

明辉的指尖在西装裤上蹭了蹭,他注意到父亲鬓角的白发比三个月前又密了些,右眼皮上的那颗痣微微跳动——小时候他总以为那是颗会讲故事的星星,现在才明白,那是常年熬夜看账熬出的青筋。\"爹,洋行那边正谈着庚子赔款的汇兑业务,我觉得票号可以借机......\"

\"先听你哥说。\"苏承宗打断他,目光投向明远。

明远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煤矿新挖出来的煤块,黑得发亮。\"西山的矿脉快到末梢了,我算了笔账,\"他的指甲在煤块上划出白印,\"要是把修铁路支线的钱挪一半去买门头沟的新矿权,三年就能回本。只是......\"他顿了顿,看了眼明辉,\"工人的冬衣钱可能要先欠着。\"

书房里静得能听见座钟的齿轮声。苏承宗拿起水烟袋猛吸一口,烟锅烧得通红。他想起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票号被抢空,他带着账本躲进地窖,靠啃冷窝头撑了三天,那时他就发誓,苏家人可以输钱,不能输了人心。\"明远,\"他把煤块放回桌上,\"你还记得光绪三十年那场矿难吗?死了十七个工人,他们的妻儿跪在咱们家门口要抚恤金,是你娘把陪嫁的金镯子都当了。\"

明远的脸涨得通红,像被煤烟熏过。明辉轻轻咳了声,从公文包里拿出份英文合同:\"爹,这是汉阳铁厂的订单,他们要定制新式道岔配件。我算了下,要是用德国进口的轧钢机......\"

\"钱呢?\"苏承宗盯着他的袖扣,\"买机器的钱,够给煤矿工人发三年冬衣。\"

窗外的算盘声不知何时停了。福安端着参茶进来,瓷杯碰到托盘的叮当声让空气更显凝重。苏承宗看着两个儿子:一个像年轻时的自己,把算盘珠子抠得死紧,却忘了算人心账;一个满脑子洋玩意儿,却不知中国的生意场,有时候人情比合同更管用。他把两把钥匙放在桌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从明天起,明远管煤矿和铁厂,明辉管票号和进出口。三个月,\"他竖起三根手指,指节上布满老年斑,\"三个月后,我要看你们的账本。\"

二、算盘与齿轮:三个月的考场

十月初一,霜降。苏明远天不亮就到了门头沟煤矿。绞车房的老陈头正往轴承里抹牛油,见他来了,慌忙把手里的油布藏到背后——那是用去年发的冬衣改的。\"苏掌柜,\"老陈头的棉袄袖口开了线,露出里面的破棉絮,\"弟兄们说今年的冬衣......\"

\"库房里还有去年剩下的棉布。\"明远打断他,目光扫过井口旁堆着的新木料,\"把这批松木先紧着支巷道用,衣服能凑活就凑活。\"他蹲下身,用指甲刮了刮木料上的商标——\"美利坚松木\",每根都要花去三个工人的月钱。昨天他刚从天津码头回来,看到洋商们正把松木涨价三成,说是给东北打仗的俄军做棺材。

在铁厂,明远盯着锻工车间的熔炉。留洋回来的工头小李子正拿着图纸比划:\"苏掌柜,按德国标准,这炉钢水要炼足三个时辰,不然道岔硬度不够。\"明远算了笔账:多炼一个时辰,焦炭用量增加两成,相当于每天烧掉二十个工人的饭钱。\"按老法子炼,\"他把图纸拍在砧台上,\"咱们老祖宗炼了上千年铁器,没听说过哪个道岔会断。\"

与此同时,苏明辉在票号后院拆看伦敦发来的电报。买办小王捧着咖啡进来,银匙在瓷杯里搅出圈圈涟漪:\"苏先生,汇丰银行那边说,庚子赔款的汇兑佣金可以提到五个点,但要我们先垫付一百万两现银。\"明辉盯着电报上的数字,想起父亲说过,光绪二十九年票号差点因为垫付官银倒闭。他拿起钢笔,在合同背面画了个问号——旁边的算盘上,珠子还停在\"汇通天下\"去年的盈余数上,那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半个月后,明远在煤矿遇到了麻烦。新挖的巷道渗水,老陈头带着工人罢工,说再不发冬衣就下不了井。明远赶到井口时,工人们正围着篝火烤红薯,烟雾缭绕中,他看见有人穿着用麻袋装改的护膝。\"下个月一定发!\"他扯开嗓子喊,却被老陈头怼了回来:\"去年你也这么说,结果发的是掺了麻絮的布!\"

明辉那边也不顺利。汉阳铁厂的德国监工拿着游标卡尺挑剔道岔精度,说误差超过0.1毫米就退货。小李子急得直冒汗:\"苏先生,不用新轧钢机根本做不到!\"明辉在车间转了三圈,突然停在一台闲置的老机床前——那是父亲早年从英国洋行淘来的二手货。\"把齿轮拆下来,\"他对小李子说,\"用煤油泡三个时辰,再拿细砂纸打磨。\"三天后,当德国监工看到打磨后的齿轮精度居然达到了0.08毫米,惊得把雪茄掉在了地上。

十一月初十,雪下得紧。苏承宗披着狐裘坐在暖阁里,看明远和明辉呈上的账本。明远的煤矿账本上,冬衣支出栏画着红线,盈余数比上个月多了三千两;明辉的票号账本里,庚子汇兑的预付款项空着,但铁厂的技改投入栏记着两千两,旁边批注着\"用旧机床改造轧钢部件\"。

\"明远,\"苏承宗用旱烟杆敲了敲煤矿账本,\"你把工人的冬衣钱省下来买木料,现在巷道渗水,工人罢工,要是塌了矿,三千两够赔几条人命?\"明远的脸唰地白了,他没想到父亲连巷道渗水的事都知道——昨天他刚偷偷挪用了买冬衣的钱去堵渗水的窟窿。

\"明辉,\"苏承宗又拿起铁厂的技改记录,\"你用旧机床改轧钢机,省了钱,可德国监工要是下次带更精密的仪器来呢?\"明辉握紧了拳头,他算准了德国人的傲慢,知道他们不会为了中国的小订单专门运来高精度仪器,但父亲的话像针一样扎进他心里——他忘了,真正的生意不是算计对手,而是守住底线。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福安抱来新的炭盆,火苗噼啪作响。苏承宗看着两个儿子,一个在算盘上赢了数字,却输了人心;一个用齿轮算出了精度,却没算到长远。他从抽屉里拿出本线装书,封皮上写着\"苏门商训\"四个褪色的字。\"咸丰三年,\"他翻开第一页,\"你曾祖父在扬州开米铺,赶上太平军围城,粮价涨了十倍。他开仓放粮,按平价卖给百姓,自己亏了两千两,却保住了苏家的牌子。\"

明远和明辉都低下了头。明远想起煤矿工人冻裂的手,明辉想起铁厂老工匠们看新机床时担忧的眼神。苏承宗把\"苏门商训\"放在两人中间,书脊上的墨迹早已模糊,却透着股陈年墨香。\"下个月初一,\"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漫天飞雪,\"明远接管铁厂和票号的金融调度,明辉负责煤矿和进出口。记住,\"他转过身,目光像窗外的寒梅一样锐利,\"苏家的算盘,要算钱,更要算人心;苏家的齿轮,要转得快,更要转得正。\"

三、印信交叠:辛亥年的钟声

宣统三年腊月廿九,紫禁城的角楼落满了雪。苏承宗坐在祖宅正厅的太师椅上,面前的供桌上摆着苏家历代先人的牌位,香炉里的檀香冒着青烟。明远和明辉穿着簇新的马褂,站在他两侧,像两尊精心雕琢的玉像。

\"光绪二年,\"苏承宗拿起供桌上的青铜算盘,算珠上还留着祖父的指温,\"我第一次跟着你祖父去山西收账,遇上土匪劫道。你祖父把账本护在怀里,让我带着银票先走。后来他被土匪打断了三根肋骨,却没让账本沾半点土。\"他把算盘递给明远,算珠碰撞的声音在空荡的大厅里回响。

明远接过算盘,指尖触到算珠上的凹痕——那是父亲无数个夜晚拨弄留下的痕迹。他想起上个月在煤矿,他把克扣的冬衣钱补上,工人们连夜抢修好了渗水的巷道,还偷偷在他办公室放了袋烤红薯。人心这账,确实比算盘珠子更难算。

苏承宗又拿起案头的黄铜印章,印文是\"汇通天下\"四个阳文,边缘刻着细密的回纹。\"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我带着这枚印章躲在地窖里,三天没合眼。\"他用袖口轻轻擦拭印章上的铜绿,\"那时候我就想,苏家可以没钱,但不能没了这枚印,没了这四个字。\"他把印章递给明辉,黄铜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

明辉接过印章,想起在东交民巷和洋商谈判时,对方总盯着他西装上的商标,却没人看过他口袋里装着的\"汇通天下\"旧银票。上个月他用技改省下来的钱,在铁厂办了个技工夜校,老工匠们教年轻学徒锻打,小李子教大家看英文图纸,齿轮和算盘的声音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妙的和谐。

供桌上的自鸣钟突然响了,敲了十一下。福安从门外进来,手里捧着个红绸包裹,里面是两套账簿:一套是煤矿和铁厂的实业账,纸页泛黄,墨迹斑驳;另一套是票号的金融账,用洋纸装订,边角烫着金。苏承宗看着两套账,想起四十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账簿时,也是这样一个雪夜。

\"明远管实业,要记住,煤块里不光有炭,还有工人的血汗;铁水里不光有钢,还有匠人的骨气。\"他顿了顿,看向明辉,\"明辉管金融,要记住,银票上的数字会变,但'汇通天下'的信誉不能变。洋人有洋人的规矩,咱们有咱们的门道,但不管哪条道,都得走得正。\"

明远和明辉同时跪下,接过账簿。红绸包裹的边角擦过地面的青砖,发出细微的声响。苏承宗看着两个儿子,他们的身影在烛光下与供桌上的牌位重叠,仿佛看到了苏家几代人的影子。他想起早上收到的密信,武昌那边的枪声已经响了,新的时代就要来了。

\"起来吧。\"他扶起两个儿子,目光投向窗外。雪不知何时停了,东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晨光中闪着冷光。\"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苏家的当家人了。\"他走到门口,推开厚重的木门,冷风卷着雪沫子扑进来,\"记住,不管世道怎么变,苏家的根不能断,商道的魂不能丢。\"

正厅里,檀香的青烟仍在缭绕,青铜算盘和黄铜印章在晨光中闪着温润的光。明远和明辉站在账簿前,听着远处传来的更夫梆子声——那是辛亥年的第一声钟响,敲碎了旧时代的暮鼓,也敲响了苏家新的传奇。苏承宗站在门廊下,看着漫天霞光,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就像卸下了四十年的星霜。他知道,传承的不仅是账簿和印信,更是算盘声里的人心,和齿轮转动中的道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