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53.2万字

第224集:杀虎口的尸身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4.6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苏半城勒住缰绳时,杀虎口的风正卷着沙砾打在他脸上。腊月的日头斜斜挂在西山顶上,把两侧的山壁染成一片铁锈红,穿城而过的官道上积着半尺厚的雪,马蹄踩上去咯吱作响,像是谁在冰壳子底下磨牙。

“苏先生,前面就是了。”随从陈三的声音裹着寒气撞过来,他缩着脖子朝左前方努嘴,“刘巡检带着人在那儿守了大半个时辰,说...说尸身有点邪乎。”

苏半城没应声,只是抬手拽了拽貂皮帽檐。他身上那件藏青色的缎面棉袍早被寒风割得透了气,可掌心攥着的那枚铜制烟壶却被焐得发烫——那是三天前从蒙古王府密信里拆出来的物件,壶底刻着的“杀”字,此刻正随着他的心跳微微震颤。

杀虎口的关墙下果然围了些人。几个衙役缩着肩膀跺着脚,手里的水火棍斜斜拄在地上,像是一排被冻僵的芦苇。刘巡检见他来了,忙不迭地搓着手迎上来,山羊胡上结着的冰碴子簌簌往下掉:“苏先生可算来了!这事儿...邪门得很!”

苏半城的目光越过他,落在关墙内侧那棵老榆树下。雪地里铺着块破旧的草席,席子底下鼓出个人形,边缘渗开的血渍在白雪映衬下,红得像团烧起来的火。他弯腰掀开草席一角,一股混杂着血腥和冻土的寒气扑面而来。

死者是个中年男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胸口插着支牛角弓箭头,箭杆却不翼而飞。奇怪的是他怀里紧紧抱着个油布包,冻得僵硬的手指几乎嵌进布纹里。苏半城示意陈三掰开死者的手,油布裂开的刹那,他眼尖地瞥见里面露出半截账本,纸页边缘还沾着几粒盐粒。

“死者身份查清了吗?”他直起身,掸了掸落在袖口的雪。

“查...查了。”刘巡检咽了口唾沫,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包,“这是在他身上找到的腰牌,是...是隆昌号的账房先生,姓胡。”

苏半城接过腰牌,黄铜表面被摩挲得发亮,背面刻着的“胡七”二字已经有些模糊。他忽然想起三天前在蒙古王府看到的密信,信里提到“隆昌号账房有异,杀虎口见分晓”,当时只当是寻常商战的恐吓,现在看来那墨迹里藏着的绝非虚言。

“他怀里的账本呢?”

“还没敢动。”刘巡检指了指胡七蜷曲的手指,“您瞧这架势,像是拼死也要护住这东西。方才想掰开看看,那手指硬得跟铁钳似的。”

苏半城蹲下身,仔细打量着死者的手腕。果然在冻得发紫的皮肤下,看到几道深深的勒痕。不是绳索的纹路,倒像是被人用铁链捆过。他又转头看向关墙,墙根处有个半掩在雪地里的洞口,大小刚好能容一人钻过,洞口边缘的积雪上,还留着半个模糊的马蹄印。那蹄铁的形状很特别,内侧有三道斜纹,让他想起半年前在黑风口捡到的那枚断裂的马掌。

“这洞口通向哪儿?”

“回先生,”旁边一个老衙役接口道,“这是早年走私盐引的密道,一头通关内,一头...一头连着关外的黑风口。”老衙役说着往洞口缩了缩脖子,“二十年前我刚当差那会儿,就听说这密道里闹过鬼。有个盐商带着几十引私盐从这儿过,第二天发现人都冻僵在密道里,手里还攥着没烧完的火折子。”

黑风口。苏半城的指尖在烟壶上轻轻敲了敲。第208集里提到过的箭簇,就是在那地方发现的。他忽然注意到胡七的领口露出半截红线,伸手一拽,竟从里面拉出个小小的布包。解开三层棉布,里面是块被血浸透的盐引,虽然字迹模糊,但右上角那个特殊的云纹水印,和他前几日在赵玉贞嫁妆匣里看到的一模一样。那水印是用西域的胭脂花汁调的颜料,遇热会显出暗金色,他下意识地用指腹搓了搓,果然有细碎的金粉簌簌落下。

“刘巡检,”他把盐引小心地收好,“派人去隆昌号,把他们近三年的账册全都搬回衙门。另外,去查一下,三天前夜里,有谁从这个密道进出过杀虎口。”

刘巡检刚要应声,陈三忽然低呼一声。原来他在胡七的靴底发现了些异样——厚厚的油布底下,竟藏着半张撕碎的纸片,上面用蒙古文写着几个字。苏半城凑近一看,瞳孔猛地一缩。那几个字翻译过来是:“盐引在羊脂玉里”。

羊脂玉。他立刻想到第229集里提到的羊脂玉裂痕。那是半个月前在协同庆的密道里找到的,当时只当是块普通的玉佩,现在想来那玉里定有蹊跷。他记得玉佩内侧刻着个极小的“隆”字,当时只当是工匠的落款,此刻才惊觉那是隆昌号的标记。

一阵风吹过,卷起地上的雪沫子,迷了众人的眼。苏半城抬头望向关墙上方的天空,夕阳正一点点沉下去,把云层染成诡异的橘红色。他忽然觉得,这杀虎口的尸身,不过是冰山一角。那本沾着盐粒的账本,那块带血的盐引,还有这蒙古文的纸片,都在指向一个巨大的漩涡——而漩涡的中心,或许就是二十年前那个雨夜,父亲留下的秘密。

“把尸身抬回衙门验尸,”他把烟壶揣回怀里,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清晰,“另外,去通知谭宗浚,让他带上常老三的账本,今晚到我书房来一趟。”

陈三应了声,指挥着衙役们忙碌起来。四个衙役抬着简易的担架,刚把胡七的尸身架起来,苏半城忽然注意到胡七的手指在搬运时微微动了一下。他心头一跳,快步跟上去,却见那手指已经彻底僵硬,只是姿势奇怪地蜷着,像是在比划着什么。

他蹲下身,对着那手指的形状琢磨片刻。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另外三指伸直,像是在捏着什么细小的物件。这手势让他想起父亲生前常做的动作——父亲算账时,总会用这样的手势捻着算盘珠。他忽然意识到,这或许不是手势,而是数字。捏在一起的拇指和食指是“一”,伸直的三指是“三”,合起来是“一十三”。

“刘巡检,”他站起身时,睫毛上已经结了层白霜,“去查二十年前在杀虎口当值的守卫,尤其是...那个左眼有疤的老兵。再去库房查查,隆昌号本月十三日的出入货记录。”

刘巡检愣了愣,还是赶紧应下。苏半城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忽然觉得这杀虎口的风,比蒙古草原的风还要冷。他裹紧了棉袍,转身朝关内走去,靴底踩在积雪上,发出沉稳的咯吱声,像是在为即将揭开的真相,敲打着前奏。

刚走没几步,身后传来陈三的声音:“先生,您看这是什么?”陈三正蹲在老榆树下,手里捏着个铜制的哨子,哨身上刻着缠枝莲纹。苏半城接过哨子一吹,却没有声音。他放在耳边晃了晃,听到里面有细碎的响动,用刀尖撬开哨底,倒出个卷成细条的纸团。

纸团上只有一行字:“羊脂玉在谭家祠堂第三排供桌下”。字迹潦草,墨水里还混着沙砾,像是在急着赶路时写的。苏半城忽然想起谭宗浚前几日说过,他父亲生前最宝贝的就是祠堂里的那尊玉观音,去年还特意请工匠重新雕了底座。

这时西边的天空彻底暗了下来,寒星一颗颗钻出来,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银。关墙顶上的灯笼被风吹得摇晃,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苏半城望着远处蒙古草原的方向,隐约能看到黑风口的轮廓,那里的风正卷着雪沫子呼啸,像是有无数冤魂在哭号。

“先生,尸身抬走了。”陈三走过来说道,“刘巡检说已经让人快马去太原府报信了,估计后半夜就能到。”

苏半城点点头,把纸团揣进怀里。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雨夜,父亲就是从杀虎口出去的,再也没回来。母亲临终前说,父亲走的那天带走了家里所有的盐引,还说要去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现在想来,父亲的死定和这些盐引脱不了干系。

他走到那棵老榆树下,用脚拨开积雪,看到树下有个新鲜的土坑,像是刚埋过什么东西。让陈三找来铁锹挖了不到三尺,就碰到个硬东西。扒开泥土一看,是个半旧的木箱,锁着把黄铜锁。他用烟壶砸开锁头,里面装着十几本账册,最上面那本的封皮上写着“隆昌号暗账”。

翻开账册,里面的字迹和胡七腰牌上的笔迹一模一样。第一页就记着二十年前的那笔交易:“三月初七,送盐引三百到黑风口,收蒙古王府银五千两”。下面还画着个小小的记号,是个歪歪扭扭的月亮,和他在土地庙石碑上看到的记号一般无二。

“陈三,”苏半城合上册子,“你带两个人守在这儿,我去趟谭家祠堂。告诉刘巡检,要是谭宗浚来了,让他在衙门等着。”

陈三刚要应声,忽然听到密道里传来响动。众人顿时握紧了手里的家伙,苏半城示意大家别动,自己则悄悄绕到洞口侧面。过了片刻,从里面钻出来个黑影,穿着件黑色斗篷,手里提着个包袱。黑影刚站稳,就被苏半城一脚踹倒在地。

斗篷被掀开,露出张满是风霜的脸。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左眼有道长长的疤痕,正是苏半城要找的那个老兵。老兵见了苏半城,先是一愣,随即叹了口气:“该来的总会来。”

“胡七是你杀的?”苏半城问道。

老兵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个玉佩,正是那块有裂痕的羊脂玉:“我是来送这个的。胡七三天前找到我,说他发现了二十年前的秘密,让我把这玉交给苏先生。他说要是他没回来,就让我在这儿等着。”

苏半城接过玉佩,借着灯笼的光仔细看那裂痕,发现里面果然夹着张极薄的纸。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二十年前参与私盐案的名单,第一个就是他父亲的名字。他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手里的玉佩“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摔出个更大的裂痕。

老兵捡起玉佩,用袖子擦了擦:“胡七说,当年你父亲是被冤枉的。他是为了保护盐引的下落,才故意让自己背上黑锅。”老兵说着从包袱里拿出个油布包,“这是他让我交给你的账本,里面记着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苏半城打开账本,只见最后一页画着个蒙面人的背影,手里拿着支牛角弓,箭囊里插着三支箭,箭尾的羽毛是白色的——和第208集里在黑风口找到的箭簇一模一样。他忽然想起谭宗浚说过,他父亲年轻时最擅长用牛角弓,而且只用白雕的尾羽做箭羽。

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苏半城抬头一看,是刘巡检带着几个衙役回来了。刘巡检翻身下马,脸色苍白:“先生,查到了。二十年前三月初七,在杀虎口当值的守卫里,确实有个左眼带疤的老兵。而且...而且谭宗浚的父亲,那天夜里从密道走过。”

苏半城望向谭家祠堂的方向,那里此刻正黑沉沉的,只有祠堂门口的两盏长明灯在风雪中摇曳。他忽然明白胡七为什么要抱着账本死在这儿,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守着那个秘密直到死,明白这杀虎口的风为什么总带着血腥味。

老兵忽然咳嗽起来,咳出的血染红了胸前的衣襟:“胡七说,那羊脂玉里的盐引,能让所有事情回到正轨。”老兵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火折子,“他还说,要是我活不成,就把这个交给你。”

火折子的光照亮了老兵脸上的疤痕,那疤痕在火光中像是一条扭动的蛇。苏半城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父亲的书房里看到的画像,画里的人左眼也有这样一道疤。他刚要开口,就见老兵从怀里抽出把短刀,猛地刺向自己的胸口。

“别查了...”老兵倒在雪地里,嘴里还在念叨,“都是命...”

苏半城蹲在老兵身边,看着他渐渐没了气息。雪落在老兵的脸上,很快就积了薄薄一层,像是为他盖上了层白被子。远处的太原城传来更鼓声,一下又一下,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像是在为逝者送行。

陈三走过来,递上件厚实的披风:“先生,天太冷了,我们先回衙门吧。”

苏半城点点头,站起身时才发现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他望着关墙外侧的黑风口,那里的风还在呼啸,像是在诉说着二十年来的冤屈。他忽然明白,从父亲走进这杀虎口的那天起,有些事就早已注定。

他捡起地上的羊脂玉,把它紧紧攥在手里。玉的寒意透过掌心传来,让他混沌的脑子清醒了几分。他知道,接下来要走的路会比这杀虎口的风雪更难行,但他必须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那些冻在雪地里的冤魂,只为父亲临终前那未了的眼神。

远处的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光越过山巅,照在杀虎口的关墙上,把那些斑驳的弹痕染成了金色。苏半城望着那道晨光,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只要心里有光,再黑的夜也能走过去。”

他转身朝关内走去,脚步虽然沉重,却异常坚定。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很快又被新的落雪覆盖,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但苏半城知道,有些印记,会永远刻在心里,就像那羊脂玉上的裂痕,再也无法磨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