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277章 新居的魅力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2.7千字 更新时间:07-30 04:38

刘老师亲自在其中一个单元内,向轮值的居民代表们演示。他舀起一瓢清水,倒入那洁白的瓷盆。清水打着旋,发出轻微的咕噜声,瞬间消失无踪!没有恶臭,没有污秽残留!

“此物,名‘卫生瓷’,连接地下暗管,直通寨外化粪池。”刘老师的声音带着一种宣告神迹般的庄重,“秽物入地,清水冲洗,再无污秽满溢、蝇虫滋生之患!此乃防疫之根本,亦是我等新居洁净之根基!”

吴师傅颤抖着伸出手,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那冰凉光滑的瓷口边缘,又飞快地缩回,仿佛怕玷污了它。他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那幽深的洞口,嘴唇哆嗦着,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着难以置信的叹息。秦三娘则死死盯着预留的、标注着“水”、“电”字样的管道出口,想象着未来“黑夜亮如白昼,清水自来”的景象,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连最顽固的李老蔫,看着那锃亮的白瓷蹲便器,再看看自家棚屋角落散发着异味的马桶,眼神中也第一次流露出一丝动摇。

屋顶的桁架(王月生提供的防腐松木)架设起来,铺上本地烧制的陶土瓦片,下衬着无人知晓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内部,在预制混凝土楼板上铺设了厚实的本地杉木地板,掩盖了下方冰冷的混凝土。临街的门窗安装到位。寨内一面的小窗则开向新规划出的狭长天井,用以通风采光。

当最后一根屋脊瓦被安放妥当,当脚手架被撤下,这座方棱棱、灰扑扑、带着十六个临街大窗洞和三十二个小窗洞的三层巨兽,终于完整地矗立在原西寨墙的遗址上。它取代了那堵土墙,以一种更坚硬、更现代的姿态,重新划定了城寨的边界。它面向着那条日渐成形的“九龙城道”,沉默而突兀,像一个闯入旧时代的未来哨兵。

寒风依旧呼啸,但穿过的不再是空旷的豁口,而是楼宇之间形成的狭窄风道,发出呜呜的怪响。寨民们聚集在楼下空地上,仰望着这座用他们难以理解的“秘法”和无数汗水浇筑而成的庞然大物,心情复杂得难以言表。敬畏、陌生、期待、还有一丝隐隐的恐惧,交织在一起。

工分簿被郑重地摊开在工务棚的木桌上。陈掌柜和刘老师亲自坐镇。赵大锤挤在最前面,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自家名字后面那密密麻麻、几乎写满的朱砂“正”字。他算盘打得飞快,喉咙发干。

“赵大锤家,总工分…一千八百七十五分!”账房先生高声报数。

“十二平b型户型,租金折抵工分需…一千五百分!”刘老师对照着清单。

“还剩三百七十五分!可折抵未来租金,或兑换粮米布匹!”

赵大锤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算盘珠子乱跳,他仰天发出一声压抑了太久的、近乎野兽般的低吼:“成了!老子成了!”他布满老茧的大手,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指向那栋巨兽二楼某个标注着“b-03”的窗口,仿佛已经看到了妻儿在里面安睡的样子。

分配开始了。工分高的优先挑选。临街的、采光好的、靠近楼梯间的…一个个小小的格子被赋予了名字和温度。当寨民们拿着那枚象征新居钥匙的、粗糙的黄铜片(王月生提供,本地配的木牌钥匙),第一次真正踏入属于自己的、哪怕只有八平米或十二平米的空间时,巨大的冲击让他们几乎失语。

脚下是平整光洁的杉木地板,不再是坑洼的泥地。墙壁是刷了白灰掺了少许水泥的砖墙,不再是漏风的竹篾泥巴。最震撼的,是角落里那个锃亮洁白的蹲便器!有人迫不及待地舀水试验,听着那熟悉的咕噜声,看着清水冲走污秽,脸上露出近乎痴迷的笑容。预留的上下水口、电线管道,如同神秘的宝藏入口,指向着尚未到来的、更美好的未来。

八平米,A型。一张大床几乎占满卧室兼客厅,灶台案板挤在窗边,小小的卫生间仅容转身。十二平米,b型,多了一间用薄木板隔开的独立小厨房,能放下两张床。逼仄吗?是的,无比逼仄。但对这些刚从地狱般的流亡和污秽的棚户中挣扎出来的人而言,这小小的、干净明亮、自带“洋茅房”的方寸之地,哪里是“房子”?这分明是天堂!是诺亚方舟上那个属于自己的、能隔绝洪水与污秽的舱位!

秦三娘带着女儿,站在属于她们的八平米里。女儿好奇地摸着光滑的墙壁,又跑到蹲便器旁,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那冰凉的白瓷。秦三娘看着预留的电线管道口,又望向窗外天井上方那一线灰蒙蒙的天空,眼泪毫无征兆地滚落下来。她用力抱紧了女儿,仿佛抱住了整个世界。

吴师傅和老伴分到了一个十二平米的b型。他看着老伴像抚摸珍宝一样擦拭着那个煤炉和储物柜,自己则长久地伫立在那个洁白的蹲便器前,浑浊的老泪终于决堤。他喃喃自语,声音哽咽:“秽物入地…真的成了…祖宗啊…子孙…有福了…”

李老蔫分到的是一间最靠里、朝向天井的八平米。他默默地走进去,关上门。狭小的空间反而给了他一种奇异的、被包裹的安全感。他蹲下来,用手指一遍遍划过那光滑的杉木地板,又起身按了按那坚硬的砖墙,最后,目光停留在那个小小的白瓷蹲便器上。他拧开水桶盖子,舀起一瓢水,迟疑了一下,然后用力倒了进去。哗啦——咕噜噜…水流打着旋消失。他呆呆地看着那重新变得洁净的瓷盆,良久,肩膀微微耸动起来,发出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这呜咽里,有告别过去的恐惧,也有拥抱未知未来的、卑微而巨大的慰藉。

寨墙的豁口消失了,被一座铁骨方舟所取代。这方舟的龙骨是穿越时空的预制钢筋,血肉是掺着糯米汁的石灰砂浆和寨民的汗水,甲板是带着圆洞的混凝土楼板。128个小小的格子,128个带瓷质蹲便器的“天堂”。它们像蜂巢般挤在一起,在1900年香港的边缘,散发着微弱却无比坚韧的光。这光,照亮了流民们皴裂的手掌上紧握的黄铜钥匙,也照亮了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通往现代性的荆棘之路。寒风依旧在楼宇间呜咽,但再也无法吹熄那些小小窗洞里,第一次点亮的、属于“家”的温暖灯火。

这样,王月生从后世提供物资,陈刘二人在前世安排人拆除寨墙、砖砌墙体、木作安装门窗\/屋顶\/地板、管线埋设化粪池+排水沟。很快就拥有了16间门面和128间自带卫生间的小户型住宅。可不要小看这些8或12平的小户型,须知后世香港公屋的标准也就是约25-35㎡,大陆三室两厅的120平在香港要被叫做千尺豪宅的。更不要说里面预留的自来水、电线管道和预装的蹲便器了,这些哪里是此时香港普通华人居民敢想的?

新楼落成,寨子里在楼前空地上摆了二十桌“开伙饭”。阿玲举着红绸子,喊着:“新楼入伙啦!”

人群里,阿福伯摸着门楣上的“镇石”(原寨墙的青石板):“老墙没拆完,镇石还在——咱寨子的魂,没丢。”

阿强(铁匠)拍了拍新楼的承重墙:“这墙里藏着钢龙骨,比咱打的铁还硬——以后谁再敢说咱寨子是‘废墟’,咱就指这楼给他看!”

秀婆(纺织女工)抱着阿玲:“阿玲,你阿爹说,等楼里的商铺租出去,咱家能分半间铺子——到时候,阿娘给你买花布做衣裳!”

陈启沅站在楼前,望着用原寨墙的旧木料做的“九龙寨新楼”的木牌,对刘辉说:“刘先生,之前咱们说这楼能撑过五十年?”

刘辉望着正在挂“福”字的阿珍一家,笑了:“不止五十年——等咱的娃长大,他们的娃,还会在这儿生儿育女。这楼,是咱寨子的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